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死亡诗社》是非常经典的教育电影,基丁老师打破威尔顿学院传统枯燥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站上讲桌,眺望边界之外,鼓励引导学生打破陈规,追求人生亮色。受其启发,本文通过对当下教育状况及积弊的剖析,对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及具体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死亡诗社》;教育理念;自由边界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尽管“春风化雨”展现了基丁老师的教育特点,但笔者认为前者更为贴切,不仅忠于英文原名(Dead Poets Society),而且更能突出影片主题,强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感。电影展示了常春藤盟校美国佛特蒙州威尔顿学院中基丁老师引导学生站上讲桌,眺望远方,激发自我的故事。然而故事最终以尼尔自杀、查理退学、基丁被解聘而告终。电影中基丁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及悲剧结局引发了笔者对当下教育的深入思考。
  1 教育理念的现实状态
  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而当下的教育却在让学生“适应现实”,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被抛弃,实用化教育正在抹杀学生的純净天性。
  1.1 社会与学校
  “17岁的自由思想家?”影片中拉丁文教师麦亚勒斯特嘲讽道。电影中所反映出的对高升学率的盲目追求、对秩序纪律的过分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压制和抹杀,不正是当下教育的真实写照吗?[1]
  当然传统填鸭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况且即便在条框限制下,威尔顿仍然培养出像基丁这样勇于创新的老师,但在“千校一面,分分计较”的教育指挥棒下,又能培养出几个基丁老师呢?
  人为什么接受教育?教育并非教会人做知识的背诵机器,知识本身也不应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我们的心灵需要独特的信仰。[2]
  1.2 家长
  影片中尼尔家长过于专制,不给尼尔表达自己的机会,也不愿倾听尼尔的心声,好孩子尼尔一直在扮演“孝顺儿子”,专制的父亲要求他辞去校刊社助理编辑,别在公开场合与自己争辩,尼尔一一照做。[3]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不倾听孩子的心声,缺乏充分的沟通,逼迫孩子去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这种逼迫往往导致两种后果,一种顺从——当然只是表面顺从,压抑了孩子的真情实感,[4]导致个性扭曲,如尼尔自杀般最终极端的爆发;另一种就是反抗——原本和谐的家庭充斥着无休止的争吵,孩子则表现出逆反与攻击性。
  1.3 学生
  在威尔顿学院“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四大条框下,孩子们的独立天性被束缚,如萨特所言,我们沉浸其中,不能忍受却又与之相处愉快。当下亦是如此,到处都是梭罗所言静静的绝望真相,孩子们对边界外广阔的宇宙失去了探求力,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被盲目的文凭主义圈限,过分关注自身所处状态的优劣,失去对美与浪漫的热爱,仿佛《1984》中被程序化和分类的大洋国人麻木不仁,直到被边界吸走生命的所有亮色。
  2 教育理念转变和发展路径
  2.1 鼓励学生自由发展
  孩子的天性是自由,不会也不应一味服从。这一点在影片开头就有所体现。在宿舍,关上门的孩子们会说:“何谓四大信念?模仿、恐怖、颓废、污秽。”基丁老师出现后,生命尝试冲撞,尼尔说这是我一生首次知道要做什么,也是首次要付诸实行。正如影片所说,崇高的追求诸如医学、法律等,的确足以支撑人一生,但活着的意义不就在于诗歌、美丽这些珍贵的东西吗?
  人是充满激情的,不应被圈限在各种标签与人为划定的边界之下。教育首先应肯定学生正常的自我表达,允许彰显个性,遵循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充分探索自由发展的各种可能。[5]
  2.2 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基丁老师站在讲桌上引导孩子们喊出“oh captain,my captain!”,鼓励孩子们“Seize the day!”,孩子们的内心在动摇。有人在纸上写下“seize the day”然后又涂掉,揉成纸团扔掉,但基丁老师无疑引导孩子们勇敢跨出了第一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下课本上评判诗歌的坐标轴,底下的孩子们奉若圭臬,赶紧认真抄写在笔记本上。但基丁老师却说:“鬼话!我们不是在装水管,我们谈论的是诗,撕掉这一页笔记!”犬儒与现实之间,孩子们青春暴躁的心开始吸取梭罗所说的生命精髓。
  当下教育避谈应试并不现实,但即便基于应试目的,也应积极引导与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标准答案只能解答某一道或某一类题,而要实现学生真正的自我发展,必须引导其思考和总结,才能在下一次应对问题时游刃有余。另一方面,独立思考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格物致知的好习惯,精彩丰沛的人生不能囿于小小的一点,而应立志于“道”,以不变应万变,掌握驾轻就熟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托德正是在基丁老师的步步引导之下成长起来的,起初他怯于表达,在基丁的鼓励甚至逼迫之下,他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诗歌,收获自信,找到了自我。[6,7]基丁老师说,教育的理念是学习自我思考,教育最重要的意涵是将学生的目光拉离小小的一方教室,走出眼前的苟且,在最该思考的年纪去思考所处的位置与将来的走向,让学生不断去安顿内心、反思自我、打开视野、倾听世界,而不是把眼界局限在成绩的一丁半点起伏。
  2.3 及时关注矫正学生的思想动态
  孩子们参加诗社活动,要在黑夜沿着小溪到瀑布旁,这比较危险,而且学生们还在聚会中抽烟喝酒,基丁老师没有及时阻止;基丁只是一味劝说尼尔与专制的父亲沟通,而未跟进沟通效果,尼尔父母、同学们及威尔顿学院也没有及时关注到尼尔的心理变化。孤独无助的尼尔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最终选择了死亡。如果在尼尔自杀之前有人能够在心理上加以引导,就未必会产生这样的悲剧。[8]   现实中很多时候只要朋友、同学、老师、家长甚至路人注意到异常,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劇。因此,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交流,疏导压力,对思想偏差及时劝导,对偏激行为及时矫正。
  2.4 适时设定和调整自由发展边界
  学生自由发展也应该有限度,擅自在校报上刊登文章的查理,不加顾忌追求名花有主克丽丝的诺克斯,都过于激进,缺乏节制与理性。基丁老师说,吸收生命中的所有精髓并不代表要被骨头梗死,有时大胆挑战,有时又必须谨小慎微,聪明的人知道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
  胆小的托德是在基丁老师离开后第一个站上桌子喊出“oh captain,my captain”的,究其根本托德找到了自我,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向现实生活暂时妥协,但心中永远有阳光,梦想才会生根发芽。
  因此教育应引导学生在确立生命坐标原点之后再去探求,原点是立身之本,向外探求绝非毫无节制。对于应试制度下的学生而言,如果与正常学业发生严重冲突,不妨像托德一样将梦想暂时安放心间,延后实现。若只为一时自由而失去教育机会,将会对其后发展和追求造成巨大的困扰和局限,得不偿失。
  3 结语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并褒扬学生的个性,并引导他们思考,而非盲目追随。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及时关注,自由并非无边无际。在当前的教育新思潮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理念,接受这些新趋势,让学生用内心去追求真正想要实现的梦想,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瑶.从蒙昧中挣脱——比较电影《死亡诗社》与《浪潮》[J].传播与版权,2019(06):89-90.
  [2] 刘雨. MOBA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20):122-123.
  [3] 宋美玲.浅析《死亡诗社》中的自由与梦想[J].现代交际,2018(03):91-93.
  [4] 廖吉林,杨加猛.高校微课建设与应用问题研究——从教学管三个角度[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0):168-171.
  [5] 苏媛媛,刘雨宁.网红餐饮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19(10):44-45.
  [6] 高丽,廖吉林.基于PCA-MLRM的大学生网络信贷风险认知实证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0(03):58-61.
  [7] 郑雯文,姚思琪.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微课教学调查研究[J].电子商务,2020(02):93-94.
  [8] 唐玄.生长于心灵荒原上的蒲公英——评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的人物形象[J].影剧新作,2019(02):114-117.
  作者简介:魏妍宇(1999—),女,江苏无锡人,南京林业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指导老师:廖吉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