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使得很多贫困大学生都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并且高校的精准扶贫体系也逐渐完善,其中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和励学金等。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资助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所以高校和政府要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文中以新时期扶贫的视角探索了现阶段国内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情况,并且对于当前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新思路,以此使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
  国家经济水平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的支持和奉献,因此国家在面对高校学生扶贫问题高度重视,并且投入了各种帮扶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并运用了多元化的资助模式来帮助大学生能够安心地学习和成长。而相比较于其他类型的扶贫模式,运用精准资助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到更多的高校学生,而且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而且还可以省去大量的管理成本投入。但凡事都存在着‘两面性’,虽然对高学校学生施行精准扶贫是高校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能够被及时、彻底地解决。如果未能够运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改变传统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就会给高校扶贫工作的稳定、迅速进行带来极大的阻力。
  一、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的措施不够精确
  按照实际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在众多参与扶贫项目的高校学生中每个学生的参与原因都各不同相同,有些是由于家庭的原因,有些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这就使得高校方面在落实精准资助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并针对每个人情况的不同进行资助金额的调整。但由于政策以及固定化的资助模式导致整个资助流程缺少灵活性,在一些细节上处理的不够全面,只是习惯性地运用统一的资助模式来完成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导致这些资助的款项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除此之外,国内各大高校虽然积极、主动地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但并没有把参与补助的困难学生群体进行细节化区分和实情分析,导致扶贫工作未能够落到实处。
  (二)高校对贫困群体的识别不准,资金使用不当
  我国高校在展开资助工作时,虽然覆盖到了所有的贫困学生,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贫困程度的划分,以及各地对学生家庭困难情况的认定标准不同,使得高校在资助工作时会适当放宽资助标准。由于在高校资助到位的情况下就放宽资助标准,致使资助工作的范围较大,但对贫困学生的识别却不够准确,使得很多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通过了审核,而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却无法通过审核获得资助。虽然现阶段国家对于那些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加大了资助力度,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或者社会力量在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提供支持,但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针对性的资金指导,使得大学生在得到奖学金后大多用于吃喝等消费上,并没有合理使用相关资助,如购买名牌和在娱乐场所进行消费等,从而使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原本意愿被严重破坏。
  二、高校精准扶贫政策对大学生精准资助的新思路
  (一)高校应坚持点面结合,并对建档立卡学生精准资助
  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重点在于精准帮扶,高校在展开资助工作时,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需求和阶段特点,然后充分了解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之处,并通过更加多样化的内容,让学生愿意接受资助。高校应分重点进行帮扶,或者是分人群进行帮扶,以此使帮扶更加到位,让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需求获得资助,以此来提高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同时,对于高校体制改革来说,应打破现有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然后基于经济帮扶建立相应的资助工作体制,以此使其形成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帮扶体制。高校资助工作要积极主动的了解困难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并有效掌握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高校资助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精准化,于是这要求高校以学生的个性资助为重要突破口制定多维度的资助体制。并且对于资助内容来说,精准资助是要在经济和精神上进行帮扶,而这将贯穿在大学生的这一阶段。
  资助工作的核心是精准资助,所以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资助时,应对那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更加关注,并对该学生的困难程度和困难情况进行动态追踪,然后通过学生可接受的资助方式进行资助。同时,高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资助需求,并对学生不同的差异进行了解,以此确立重点资助对象,从而使资助的精准程度不断提高。所以高校应以困难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并以精准资助为核心,然后建立准确的资助体系,从而使其贯彻落实到贫困学生的生活当中。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制定更加人性化的资助方式,并将精准资助的指导思想用于资助的过程中,以此使大学资助工作順利完成,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得以健康成长。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明确帮扶对象,要多角度和多途径的对学生家庭困难进行认定,以此保证我国扶贫项目的精准程度,为此高校可对贫困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定期电话回访,由此让精准资助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从而使高校真正实现精准资助。
  (二)高校应精准识别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
  为了能够全面落实‘高校精准扶贫’政策,所以在进行高校学生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按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登记,存档,然后再对大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准确的划分,以此使每份资助都能切实帮助到贫困学生,从而使高校资助工作做到精准资助。由于对学生进行资助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本人的家庭存在一定的经济困难,所以在资助时必然要准确识别学生的困难情况,从而使资助更加精准。在此过程之中,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识别有以下方式:(1)可建立动态的困难认定机制,对大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认定,然后让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申请资助和补助,但这种贫困认定机制比较固定,不能对学生的贫困情况进行详细的划分,所以建立动态的贫困认定机制是极为重要的,高校可以将学生的表现和家庭背景相结合,从而使资助的误差有效降低。(2)高校可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认证模式,然后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有更加精准的认识,最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有更加细致的认定。(3)高校可制订贴近学生家庭贫困实际的认定标准,以此根据相关认定后建立相应的认定标准,具体可对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态度进行了解,或者是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对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进行更加准确的划分。   (三)高校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并实现精准化管理
  要把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做好,除了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之外,还要结合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实际现状并深入了解,然后再制定出一些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方式。在保障资助工作完整性和严格性的同时,还要让整个服务细则更加明确,且高校对于学生奖助学金的发放和评审时应保证其公平合理性,从而使资助更加精准,更加公开透明。另外,高校资助工作还有具有时效性,不能让资助延迟,由于资助工作是一种雪中送炭的公益性质行为,所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贫困大学生带去最好的关怀和最及时的帮助。其次,高校资助工作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将资助服务通过新媒介和网络等方式创建资助工作管理信息平台,然后在此发布相关资助信息,从而有效实现精准服务,也能使学生管理更加信息化。对于资助形式来说,高校应坚持更加全面的资助形式,以此有效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让困难学生在基本学费等方面的压力有所减轻,从而使困难学生的技能和素质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也将随之不断增强。同时,高校应让受到资助的大学生减小心理压力,可以给这些同学提供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以此增加困难学生的收入,从而让大学生更加专注的学习。
  三、总语
  综上所述,对那些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可让这些大学生在大学里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压力减小,从而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身素质水平都有所提升,最终成为国家服务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一些精准资助的新思路,能更好的帮助困难大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其价值发挥和三观养成也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最终使我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建新,武喜元.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精准资助:试论国家高校學生资助政策的适当倾斜[J].财经界,2017(21):128-129.
  [2]赵垒.基于精准扶贫政策,对航海类学生资助体系进行研究——以广州航海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为例[J].求知导刊,2016(15).
  [3]郭俊鱼,高山,仉雅琼.精准扶贫政策,针对困难大学生帮扶的新思路分析——以益农一心创业平台为例[J].赤子,2016(19):205-207.
  作者简介:胡伟芳(1987-),女,汉族,广东惠州人,本科,助理研究员(中级),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6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