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分析高校资助工作在推进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从地方本科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如何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提升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常态化发展水平的角度,探索适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资助;育人效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8-0026-02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意义
  现有国内研究成果及观点主要有:唐文红在《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中提出利用观念的转变、机制的转变和工作要素的转变[1],倡导全新的能力发展性资助理念,对如何把“能力发展性资助”这一命题投入到实践中去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刘毅在《试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需要及精神资助途径》中论述了扶志明德、自主创业能力、交往和归属的需要等方面内容的重要性[2]。文章突出阐述了培养贫困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的方式方法研究,未点明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深度融合不够。
  国外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对我们研究高校精准资助体系对原有资助体系的冲击、脱贫攻坚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体系如何提高效能等有着借鉴意义:高嵩在《当代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资助方式由以传统减免政策转变为更高效更适合学生学业发展的多元化资助政策。吴光炳、余光英在《美国、日本等国教育资助体制及方式》中分析了美国、日本、巴西等国政府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考虑,把经济困难群体的教育资助视为其基本职责之一,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助制度和方式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启发。借鉴国外的同时,以上文献忽视了我国实情对比。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及封建社会的历史原因,人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保守,教育管理和资助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转变和提高。
  二、地方本科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问题影响了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健康运行。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时,立德树人的理念坚持不足。没有很好的將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各个环节与大学生实现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资助工作模式未解决谁来育人、如何育人、育人效果等问题,缺乏顶层设计,故而全员参与不足,育人温度没有突出;全程贯通不够,育人未能持续发力;政策引领导入不到位,不能在资助工作实践中凸显出育人的高度。
  2.育人内容问题影响了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视域。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时,往往受已有经验做法的制约,仅仅从学生的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一些工作和教育活动浮于表面,并不受学生欢迎,更有甚者,获奖受助学生为了应付老师,轮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育人内容往往忽视了贫困大学生持续存在的诸如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发展影响问题、能力成长受限等等方面的问题。
  3.考核机制问题影响了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有效控制。在资助育人日常工作中,由于对高校获奖受助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工作存在设计思路各异、认知差异、分析角度不同等种种问题,极易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考察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从而对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发挥作用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的考核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没有考核机制,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活力,不利于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有效控制。
  三、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提升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常态化发展水平
  1.以育人理念为主,完善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上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导向。在原有的“奖、贷、助、勤、免、补”六位一体的资助保障体系中将育人理念渗透其中,将“理论”与“实践”教育和资助日常管理相结合,使资助育人机制成为抵制自媒体时代的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娱乐主义的有效抓手,通过勤工助学开展劳动观教育,增强贫困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通过奖助贷开展金融理财和金钱观教育,引导学生合理的消费观;通过评优评先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人生价值;通过宣传大量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典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加强辅导员的学生日常事物管理能力提升工作,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贫困生,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切入点,促进了资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使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从方式方法上逐渐能够深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做到及时回应和满足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同时,以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待日”为桥梁,建立学校和学生畅通的沟通回馈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及时掌控处理个别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加强与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有心理问题学生中哪些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正面的经济扶助倾斜和侧面的心理疏导。加强学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为负责资助的辅导员进行更为细致的业务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例如心理咨询师方面的资格,以便其更有效地开展资助工作,更加专业地对心理有问题的贫困学生进行引导。
  2.以提升人力资本含量为目的,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资助工作要从“解决温饱”为主的理念转变以“强势关心”为主的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开展针对个体的差异化、人性化的帮助模式。以“勤工助学五彩成长计划”为平台,通过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培训勤工助学的贫困学生社交礼仪、行政办公素养、办公室专业技能;培养勤工助学的贫困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勤工助学的看法由“单纯挣钱”的手段转变为“能力提升”的途径。让更多的困难学生参与社团生活,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多方面培养兴趣爱好,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加强与就业中心的联系,依托当地企事业单位,为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依托各种就业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为贫困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为贫困大学生搭建社会、校方、用人单位三方创业平台和实习基地,向用人单位输送优秀贫困毕业生,使精准扶贫、精准资助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落在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3.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搭建受助学生助后追踪模式,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精神扶志资助育人效果跟踪反馈机制。用QQ群、微信群、微博公众群、电子信息数据库等作为平台,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的经济情况及心理状态,为进一步改进资助育人工作打下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网络平台,将传统方式和网络方式整合创新,不断增强受助学生助后服务能力的提升。加强与就业中心的联系,依托学校就业创业基地、当地企事业单位、校友会等对贫困毕业生毕业两年后就业情况进行追踪,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投入经费的巨额投入和高校四年下来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挂钩,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资助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学生的脱贫情况、诚信情况、成绩情况、综合素质测评等,多方面立体式追踪贫困学生资助育人效果,摸索出一条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资助效果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區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07):67-69.
  Abstract:Analyze the positive role of college funding in promoting nation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construct problems from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support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how to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of higher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rizontal angle,Explor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innovative funding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Key words: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accurate funding;education effect;long-term mechanis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7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