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扶貧脱贫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并且已经到了决胜的关键时刻。高校是人才、科技与创新的高度集中地,应当发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在“精准扶贫”政策中吸收营养,和国家扶贫开发中的精准扶贫思想相结合。
关键词:精准扶贫 贫苦生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68-03
学生资助工作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是加强教育脱贫、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贫困生带来了福祉。但是,如何做到精准帮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贫困生资助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精准识贫与科学认定机制
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是整个高校资助帮扶工作的基础,准确筛选、精准认定经济困难生是确保资助帮扶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精准扶贫这一国策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精准度,我们必须将贫困生的精准识别认定作为工作的前提,建立健全精准识贫与科学认定机制。
1.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识贫
伴随着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智慧校园”公众号成为记录与反映学生真实生活状况和学习状态的重要平台。在精准识别贫困生的过程中,“智慧校园”记录了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习惯、消费记录明细等信息。因此,可以通过“智慧校园”里的大数据来观察学生的用餐情况,消费金额以及金额的波动等,这些被数字化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消费和学习情况,为高校精准认定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实现精准识贫,我们在调研访谈中发现,上海一些高校都作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提出“5I 模式”,其中科学认定(IDENTIFY),即综合考量学生家庭人数、家庭主要经济支出、生源所在地经济水平、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要素,形成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支持系数(FFSC),适合认定小组评定等定性考量,全面掌握每一个经济困难生的情况,实现了对学生因病致贫、多子女致贫、地域贫困等贫困原因的记录和分析的实时查询、实时跟进。由此可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精准识贫与科学认定机制。
2.用量化打分实现科学认定
要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认定,科学的量化指标是关键。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学生生源地区(东、中、西并且细分市、县、乡镇)、家庭情况(家庭类型、家庭成员、经济情况)、特困人群(孤儿、烈士子女)。高校在贫困认定中可以依据这三个因素设立可量化的二级分值,总分值越高,则贫困程度越高。在认定程序上,以这个指标为基础,再根据班级贫困认定小组意见和民测评进行综合认定。同时要建立统一的贫困生档案,对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贫困生档案进行实时更新。由此,依据立体可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则会更加标准化、科学化,进而避免贫困生认定不精确的问题。
二、 创新资助形式,助力贫困生成长成才
1.以人为本,私人定制帮扶方式
高校贫困生虽然在经济物质方面贫乏,但是应和其他同学一样被尊重。应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在资助过程中要积极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感受,不能使其边缘化。一要转变高校助学金的评定方式。高校贫困生助学金的评定一定要注意评定方式,让贫困生演讲进行“比穷”即使能够选出真正贫困的学生,但是一定会对这些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有的贫困生觉得贫困是一件比较羞耻的事情,这种方式可能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有违高校立德树人的资助初心。资助方式可以从从粗暴的“一刀切”的资助方式转向精神上的“润物细无声”资助方式。高校可以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方式实现贫困生的自强自立,实现有温度的资助。二要以资助育人为根本目标。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应该始终坚持育人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利用社团这一学校组织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营造团结和睦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得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的支持和温暖,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态度、思想和行为习惯。倡导大家相互关心、真心接纳、共同成长和发展,把这种朋辈的关爱支持变成贫困生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期消除贫困给贫困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私人订制贫困生自助方式通过建立贫困生群体档案,进而形成高校辅导员联络网格,对建档的贫困生进行追踪,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做到预加防备。
2.因人而异,加强高效个性资助
贫困学生在各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资助也要具备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资助。一是,通过对各大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贫困生的档案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分出不同类型的贫困生,比如边远地区学生、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烈士子女、孤儿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并且进行动态化管理,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确保其时效性和准确性,根据其动态化的数据给予相应的补助,把钱用到刀刀上,做到精准帮扶。二是,对于学习差的贫困生可以给予其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其学习的兴趣,提升其学习成绩;而对于学习相对较好的贫困生,可以为其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使得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当下对于贫困生资助仅仅依靠“输血式”物质扶贫是不够的,这不仅使学生产生经济依赖,而且不利于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资助。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对贫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他们知道贫困并不是羞耻的事情,贫困只是暂时的,不能够因为贫困而放弃自己。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讲座和影片,甚至可以通过网上的贫困生立志成才的榜样作用,不断开展励志、感恩等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和途径使得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
三、“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齐发力 扶贫脱贫工作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并且已经到了决胜的关键时刻。所谓扶贫先扶志,在扶贫攻坚战中,精神扶贫不容忽视。要加强贫困生自我关怀教育,使其自助脱贫脱弱。
1.以助扶志
人穷志不短,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解决其经济生活困难外,还要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要对被资助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受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能对其产生依赖,要正确认识资助贫困生的意义,正确对待被资助的结果,要充分利用资助的方式发挥其真正作用,进而提高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同时,高校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并鼓励贫困生积极报名参加,要引导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经济困难,不要一直“等、靠、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给贫困生群体创造了让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无限机会和可能,因此,贫困生要把握机会,增强斗志,制定好目标,使自己尽快成长成才。
2.以助炼人
让贫困学生参与学生干部服务,在对其信任的过程中体会被关心关爱。通过学生干部这一锻炼让贫困学生融入班级群体,找到自己在班级这一集体中的价值和存在感,为同学服务,为辅导员老师分担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认可,慢慢消除由于贫困导致的自我封闭;学习对学生来说还是第一位的,对贫困生亦是如此,要提醒贫困生平衡好学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多在学习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在评选奖助学金时,学习成绩还是占首要位置的,例如在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学业奖学金的评选中,学习成绩是一项重大参考因素,因此要让贫困生专注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在对贫困生的真情流露中让其感受到温暖;鼓励贫困生在校园平台上展现自己,积极参加校园活动,进行实践锻炼,化理论为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全面发展,逐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锻炼的平台,不断突破自我,在实践拓展中不断磨砺自己。
3.以助育人
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将助与教相结合。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感恩、自强、诚信相关的价值观教育。例如开展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优秀志愿者宣讲活动,学会奉獻爱心;增强朋辈教育的引导作用,优秀学子树立励志榜样,培育自强精神;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建立自信;诚实守信系列讲座与演讲等。资助育人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价值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励志榜样宣讲,这体现了高校充分关注贫困生的主体需求,使其树立主体意识,以学生为本,对他们进行经济和精神上的帮扶,为其排忧解难。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来了解贫困生的思想状况,比如定期的班会活动、微信、座谈会、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了解学生所需,解决学生所想,及时发现他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为其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同时,高校应组织文体与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其生活,培养其能力。
四、重视后续资助情况,加强监管
精准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在重视资助过程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资助后的管理情况。辅导员或班主任日常可以通过深入宿舍,关注受助学生的微信、QQ ,向周边同学了解受助对象的生活情况,详细了解他们的资助金使用情况,监督和指导其合理使用,达到资助金的真正使用。
1.完善贫困生公示——投诉机制
对受助对象进行公示是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走的程序,不进行公示整个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不完整、不规范的。因此要确保高校对受助对象进行公示,这样可以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开、透明,从而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受助对象的公示工作,比如在学院官网进行公示公告,在院系办公示栏进行公示,在学校或者学院建立的贫困生信息系统里进行公示,通过班级群让学生知道公示结果,对其起到监督作用。同时,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投诉机制以保证公示后有异议的同学有投诉的渠道,对于有疑问的情况,可以规定在公示期间内向学院或学校老师、领导进行反映,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书面等匿名方式进行投诉。对于学生有异议进行投诉的问题,学院学校要及时反应,进行实时调查,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对学生进行反馈回复,如果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要及时纠正处理,重新对结果进行公示,拓宽学生投诉渠道。
2.建立受助对象动态观测机制
首先,高校要对贫困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和访谈来实时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生进行私人订制帮扶方式,根据其特点设计特别资助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心理、学业、就业技能等方面,对接贫困的需求进行资助,根据后期各方面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建立受助对象的动态观测机制。其次,建立并不断完善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将其基本信息(家庭住址、家庭成员信息、家庭经济状况等)录入系统,同时对其建立专有档案。对建档的贫困生家庭状况进行动态核查,分批抽取进行实地家访,了解受助后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情况,根据其改善情况对贫困生信息系统进行实时更新,将信息反馈到资助管理中心,对不需要进行资助的贫困生信息在数据库删除,而对家庭状况还需进一步改善的贫困生,继续加强资助措施,做到动态监测,精准帮扶。
3.加强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
学校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学生培育诚信的自觉意识。一是,采用激励措施,强化资助育人过程指导。可以组织受助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通过诚信教育讲座、开展“诚信”主题的征文活动、诚信相关的辩论赛、情景剧,诚信好人评选等诚信主题相关活动,着力构建完善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二是,采取惩戒措施,资助政策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性,因此有学生违反国家资助政策的相关规定,比如出现假证件、假证明的情况,要进行严厉查处,取消对其进行贫困资助,特别严重,取消其大学评优评价的全部资格,没收资助金,还可以将其进行通报批评,将不诚信的记录写入档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促进精神资助,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42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