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调查发现广西梧州市岑溪市野生古茶树面积达20多公顷,是迄今为止在梧州市发现的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连片生长的古茶树群落。通过对该片野生古茶树资源的生长环境、分布状况、主要形态特征等进行调查,发现较集中成片的野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左右区域,树高在10~15 m;叶片以上斜着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叶片绿色、叶质硬、锯齿形、叶身平为主;对野生古茶树的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发现其主要用于茶叶生产、优良苗木繁育或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茶树良种选育。
关键词 野生古茶树;资源;特征;开发利用;广西岑溪市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4.012
六堡茶,属于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以前,清朝嘉庆年间就列入全国二十四种名茶之一。六堡茶产业是广西梧州市特色农业优势产业,近十年来,随着黑茶在茶叶市场的占比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环境下,六堡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1]。2019年,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公用品牌价值已达23.4亿元,居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第30位[2]。
虽然六堡茶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六堡茶原产地仍然以群体种为主,性状混杂,良莠不齐,当家良种缺乏,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3]。据调查,广西岑溪市野生古茶树面积达20多公顷,是迄今为止在梧州市发现的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连片生长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古茶树是不可多得的珍稀种质资源,可以为茶叶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原始育种材料。通过对岑溪市野生古茶树开展调查,系统分析茶树的生长状态、环境因子、形态特征等,以期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梧州市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进一步开展六堡茶品种选育、繁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岑溪市野生古茶树生长环境
1.1 地理位置
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两广交界处,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县级市,现由梧州市代管,处于东经110°3′~111°22′、北纬22°37′~23°13′。岑溪市野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岑溪市南渡镇境内,位于岑溪市西南面,邻近天龙顶国家山地公园,东邻大隆镇,西接玉林市容县六王镇,东南与水汶镇接壤,北与马路镇毗邻,西北与波塘镇接壤,距岑溪市区20 km。
1.2 自然条件
1.2.1 地形地貌
岑溪市大部分地区属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山脉为云开大山及勾漏山余脉延伸,西南部土柱顶为境内最高山峰,海拔1 211 m,最低点为西北的都目河谷,海拔50 m,森林覆盖率达73.01%。岑溪市南渡镇的野生古茶树群落生长区域大多在陡峭的山林深处,海拔在700~900 m。
1.2.2 气候
岑溪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 ℃,年平均降水量1 450 mm,年日照时数为2 004.7 h,年平均无霜日在334 d以上。
1.2.3 水文
岑溪市水资源豐富,年平均降水量达1 450 mm,河流分布广,其中黄华河、义昌江是岑溪市的主要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流,黄华河境内流经里程111.5 km,义昌江境内流经里程123 km,都属于珠江水系,而其他集雨面积10 km2以上的河流就有36条。
1.2.4 土壤
岑溪市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及砂页岩、砂岩、花岗岩等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红壤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4]。红壤属于酸性土壤,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冬青等构成,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2 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资源特征
岑溪市野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南渡镇境内的丘陵山区内,海拔在700~900 m。通过调查发现境内野生古茶树分布面积达20多公顷,是迄今为止在梧州市发现的连片面积和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单株或连片几株与其他乔木、灌木生长在一起。较集中成片的野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左右的区域,树高在10~15 m,调查人员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野生古茶树样本进行了调查测定。
2.1 野生古茶树的树型特征
在调查样本中,岑溪市野生古茶树多为乔木,少数为小乔木,树姿直立,树高大多数在10 m以上,基部干径最小为15.3 cm,最大有23.9 cm,胸部干径最小13.4 cm,最大有20.7 cm,分枝密度普遍不高,中度水平居多(见表1)。
2.2 野生古茶树叶片主要形态特征
在调查的野生古茶树样本中,岑溪市野生古茶树叶片以上斜着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叶片绿色、叶质硬、锯齿形、叶身平为主。叶脉10对左右,叶基楔形,叶片面积差异较大,其中小叶叶片面积15.5 cm2,中叶叶片面积在31.8~34.3 cm2,大叶叶片面积达42.2 cm2,芽叶黄绿、肥壮,叶尖有渐尖、急尖,叶缘有平和微波状,叶背无茸毛(见表2)。
3 岑溪市野生古茶树开发利用现状
野生古茶树资源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和遗传多样性,目前主要应用在育种材料创新、茶叶新产品研制等领域[5-7]。通过对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发现岑溪市野生古茶树主要用于茶叶生产、优良苗木繁育或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茶树良种选育。
3.1 茶叶生产
野生古茶树资源十分稀有,产品十分珍贵,现今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资源利用的主要途径是作为茶叶生产加工的原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野生古茶树绿茶。将刚从野生古茶树上采下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做成野生古茶树绿茶,具有茶叶外形条索紧结肥壮(见图1)、色泽深绿或黄绿、汤色黄绿明亮(见图2)、滋味鲜醇、香气馥郁等特点。岑溪市野生古茶树原料极少用来生产六堡茶,主要是因为野生古茶树每年采摘的鲜叶数量不多,而六堡茶后发酵的渥堆加工工艺需要较多的鲜叶原料。 3.2 优良种苗繁育
茶叶内含物丰富,品质特异性明显,而野生古茶树一般生长在原始森林深处,加上数量少、产量低、树高难采,野生古茶树产品数量有限,价位虚高。为了充分利用野生古茶树的优良品质特征,提高产量和产值,对野生古茶树进行苗木繁育,大量培育茶树。茶树种苗繁育主要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这两种方式,现主要利用野生古茶树枝条进行扦插繁育。梧州市茶叶科研人员建设了0.67 hm2的野生古茶树苗木繁育基地,开展优良野生古茶树种苗的繁育研究工作。
3.3 茶树良种选育
野生古茶树具有原始的遗传物质,抗逆性强,含有特异生化成分及抗逆性基因的特性,是宝贵的遗传基因资源。岑溪市野生古茶树的发现,为茶树育种提供了优质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古茶树资源,有利于开发六堡茶优良茶树品种,以解决六堡茶缺乏当家优良品种的瓶颈问题[8]。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建立了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区(见图3),进一步开展野生古茶树特异生化成分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茶树良种选育等工作。
4 发展建议
4.1 岑溪市野生古茶树群落生长性状差异较小
通过调查野生古茶树的生长性状,发现在同一个群落里的野生古茶树的生长性状虽有一点差异,但是大体一致。这是由于经过长期的种子繁殖,野生古茶树的优良性状得以保存遗传下来,在一个片区内形成一个种群,性状相对稳定。
4.2 开发利用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提高野生古茶树
经济价值
与栽培型茶树不同,野生古茶树长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没有经过人工修剪、采摘和肥水管理,其生长势普遍较弱,直立生长,分枝少,发芽少,而且野生古茶树的鲜叶产量不高,影响茶叶的生产和开发利用。为了提高野生古茶树的产量,可以适度进行人工修剪、采摘和肥水管理。为了利用野生古茶树的优良性状和品质特点,可通过收集野生古茶树育种材料(枝条、种子),建立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圃,收集并利用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研发新产品,加大古茶树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古茶树的经济效益。
4.3 建立野生古茶树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古茶树资源
的保护
在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市场炒作,野生古茶树的茶叶价格是普通茶叶的10倍以上,有些甚至是100倍,因此出现了野生古茶树被过度采摘的现象,有些村民为了方便采摘茶鲜叶,甚至将一些野生古茶树砍倒,这对野生古茶树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破坏。野生古茶树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建立野生古茶树保护区以加强对野生古茶树的保护势在必行。同时应加强对茶农的采摘、管理和加工技术的理论培训与现场示范,做好保护野生古茶树的宣传工作。
4.4 下一步研究工作
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岑溪市野生古茶树的基本性状和开发利用现状,但是由于调查时间不是野生古茶树的花果期,茶叶鲜叶少,采摘难度大,因此还欠缺野生古茶树的花果性状、鲜叶内含成分的检测数据,下一步将对野生古茶树鲜叶品质成分、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
野生古茶树保留有原始品种的基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特性。野生古茶樹的发现,充实了梧州市茶树的基因库和种质资源,是梧州市培育六堡茶优良品种不可多得的茶树种质材料。开展对野生古茶树的调查和保护、特异内含成分分析、新产品开发等研究工作,对推动梧州市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卫国,杨鼎俊,龙志荣,等.“一带一路”倡议下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2019,41(05):59-61.
[2] 胡晓云,魏春丽,袁馨遥.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报告[J].中国茶叶,2018,40(5):31-50.
[3] 邱瑞瑾,马士成,黄丽蕴,等.六堡茶种质资源调查初报[J].茶叶,2017,43(1):28-31.
[4] 时仁勇,李九玉,徐仁扣,等.生物质灰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果[J].土壤学报,2015,52(5):1088-1095.
[5] Liang Chen, Qi-kang Gao, Da-ming Chen, et al. The use of RAPD markers for detecting genetic diversity, relationship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elite tea genetic resources [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preserved in a tea germplasm repository[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5,14(6):1433-1444.
[6] Ji P Z, Li H, Huang X Q, et al. ISSR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ancient tea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plantations from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recious tea germplasm conservation.[J]. 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2011,43(1):281-291.
[7] 周萌李,友勇,孙雪梅,等.基于EST-SSR分子标记对香竹箐茶树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6,29(2):231-239
[8] 于翠平,闫允城,吴健华,等.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J].茶叶, 2018,44(3):162-166.
(责任编辑:易 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