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为满足现代水产饲料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点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或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教學方法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6-0260-03
Abstract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is a core course for aquaculture undergraduate,which has characteristic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e modern aquatic feed industry,combined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iming at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four aspects,inclu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ans,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Teaching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d been obviously improved,which not only stimulated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this course,but also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employment or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Course construction,Teaching means,Teaching method
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1]。湖州师范学院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湖州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于2014年入选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同年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6年入选浙江省“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作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随着课程建设的改革推进,其课程教学也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主要涉及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生理与需求、原料种类及选择、配方设计、加工工艺、配合饲料质量与安全控制以及饲料投喂技术等。该课程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与水产饲料产量屡创新高,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为4 991.06万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7.29%[2],同时我国水产饲料产量也高达2 211万t。在产业的强势驱动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新理论、新研究方法与手段、新成果逐渐应用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中,原有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产养殖业和饲料行业的需求,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3]。因此,亟需改革原有的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课程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
为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该课程结合地方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理论教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32学时)、实验教学(饲料检测与分析,16学时)和实习教学(饲料厂参观实习,4学时)3个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以麦康森主编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版)为教材,建立教学内容的遴选机制,既避免教学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又防止教学内容之间出现重叠,通过去重、去旧、精简、拓展、增新,整合和优化相关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科学合理[4]。例如:第一章水产动物营养原理涉及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的营养原理与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部分重叠,因此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讲述维生素、矿物质和能量等相关内容,学时数降低,而把饲料配方设计与加工作为重点章节,增加学时数,第二章鱼、虾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也与动物生物学、鱼类学等知识重叠,也以学生自学为主。另外,及时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进展等信息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既要阐述基本概念和理论,也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实验教学主要参照王桂芹主编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程》,安排了饲料出厂前的一些必检项目,如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脂和粗灰分以及黄曲霉毒素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习教学则主要参观有代表性的水产饲料企业,由指导教师和饲料厂生产负责人共同介绍饲料加工工艺流程等。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 改进教学手段
2.1 理论教学手段改革
2.1.1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授课时,可同步演示图表、图片、动画和影像等,扩展教学空间,增大教学信息量。如充分利用原料图片库阐述水产饲料原料的种类、化学组成、特性和营养价值等知识,通过相关视频和模拟动画介绍水产饲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将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简明和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讲授、作业、讨论和答疑”等教学环节的有益辅助和支持,通过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5]。目前,课程组已经在湖州师范学院尔雅课程资源平台上建立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学生可通过此网络平台了解此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安排,在学习过程中可下载课件、观看教学视频和专题讲座等教学资源,通过双向交流模块可进行复习、测试、与教师交流等。另外,还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加强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学习。
2.2 实践教学手段改革
(1)利用本学科的饲料原料库,向学生展示水产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利用现有的小型粉碎机、混合机、饲料加工机组和烘箱等,现场教授水产饲料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对饲料原料、加工设备和饲料制作等有较直观的了解。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采用课前教师对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做好一切前提工作(如试剂配制、实验方案制定等)。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前就对实验有所了解,但这样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6-7]。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中,选出饲料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测定,由学生自行完成从试剂配制、仪器设备调校及实验方案制定等工作,教师给予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3)组织学生到水产饲料生产企业进行参观或生产实习,现场讲解水产饲料加工设备与工艺流程,巩固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浙江璟宝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联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水产饲料生产车间,使学生对饲料原料、生产设备与工艺、饲料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专业和行业的感情,有利于今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行业需求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4)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学生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开放项目,或者将一些生产实际问题设计成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3 改革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将现代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等融入到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在此次课程建设中,引入了以下教学方法:①学思结合法。在课堂教学中,保留传统教学中的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讲解,同时对于学生能看懂的知识点,则尽量让学生课前自学或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查阅资料,阅读参考教材和相关文献,撰写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讲授,其他学生提问,教师点评,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针对一些热点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结合学生自查资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以及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学生通过有准备地发言,可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连起来。
②理论与实践结合法。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依靠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有些枯燥呆板,不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讲授饲料加工工艺、饲料质量控制、分析检验方法和投喂技术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去相关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养殖公司,参观了解饲料企业发展历程、饲料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饲料投喂过程,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关键知识点有更直观认识,通过参观饲料厂、养殖场和科研实验室使学生对水产饲料产业和研发机构的工作环境和主要工作内容等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③科教融合法。科研是源,教学是流,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可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科研动态以及我校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为今后从事学术研究或相關行业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团队教师目前承担的相关科研项目,让学生们带着学习目的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科研方法和研究过程[8]。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教学内容鲜活化。
④线上和线下结合法。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比较,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容量的不足,显著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率[9]。通过课程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连续式或间断式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时间、进度和兴趣来安排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具有弹性,可无缝隙地与学生互动或在线答疑,指导学生学习。目前,已经在校尔雅课程资源平台上建立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团队、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PPT、作业、教学视频、试题库和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教学资源。
4 优化考核方式
传统考试已不符合现代高等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组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适当优化。具体表现如下:①改革考试方式,扩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40%~50%),缩小期末考试比重(50%~60%)。将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网上讨论、课程论文、试讲、期中考试和实验实践操作等纳入到平时成绩评定中,注重过程的考核。②期末考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情况,如案例分析等,注重能力的考核,而非记忆的考核。③实验成绩和实习成绩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达到学生重视实践的目的[10]。 5 结语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心,课程组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或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饲料公司反馈,湖州师范学院毕业生进入饲料生产、质检和销售等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也有大幅度提高。为了满足水产饲料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组将在总结现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提高、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进一步深化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的教学改革,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杨蕾,李蔚,段远源.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05-108,118.
[2]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3] 邓君明,张曦,毕保良,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5):235-237.
[4] 胡茂林,简少卿.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321-323.
[5] 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478-482.
[6] 杨道兵,陶鹏,杨秀芹.水产类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4-67.
[7] 林城麗,白东清,朱国霞,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66-267.
[8] 吴旭干,李嘉尧,黄旭雄,等.水产养殖专业核心课程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化探索: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本科课程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5):44-49.
[9] 韩力军.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0):121-122.
[10] 任洪涛.《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56-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0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