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胡适的英文著述作品众多,其中绝大部分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如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就谈到了“中国文艺复兴”这一主旨问题,且胡适专门针对中西方文化观的前后演变过程分析了“中国文艺复兴”,其历史价值观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情怀、现代化基本认知以及复杂的历史境遇内容都令后人惊叹。本文着重研究了胡适英文著述中的若干中国文化形象。
关键词:胡适;英文著述;中国文化;形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624X(2019)52-0008-02
引 言
胡适拥有极佳的英文写作能力与演讲能力,他的英文著述也同样出色,其中对于西方文化的讨论较深刻,同时也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宗教、哲学、文化思想。这说明胡适虽然身在异域,但同样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情怀,始终承担着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使命。
一、胡适博士论文中的中国文化形象
早在胡适留美期间,他就对国内孔教运动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详细的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研究论述内容。他的博士论文(胡适的第一本英文著述)就提到了反对孔教斗争背后隐藏的有关不同信仰人群之间的思想冲突。在这其中,人们对孔教运动中所蕴藏的信息挖掘不够深刻,所以胡适专门提到孔教运动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孔教运动的主要组织者陈焕章及哥伦比亚大学汉学教授Friedrich Hirth,他们二人是这部英文著述中中国文化形象的代表。
陈焕章的《孔门理财学》完全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深度讨论了有关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一般经济学说,包括社会生产、分配、财政及消费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如果从学术层面来看,该论文是极具价值的,它的主旨就是在美国推动孔教运动发展,甚至将孔教建成国教并写入宪法中。陈焕章在回国后,就与老师康有为共同创办了《不忍》杂志。他们通过这本杂志,大力推动孔教运动在国内的发展,从制度上树立孔教的绝对地位。这一行为引起了胡适的注意。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行动的精湛状况,并很快做出了反对孔教的选择。
1914年,胡适撰著了《孔教运动在中国——一个历史的解释与批评》(The Confuciunist Movement in China:An Historical Account and Criticism)。这一英文著述与孔教运动关系密切,在文章的开头就指出了目前中国正处于孔教运动的实施过程中,这一运动并非一场全新的、意外的运动。在文中,胡适公开表明自己不赞同孔教运动的开展与推广,且他认为绝对不能以任何官方崇拜的仪式复兴儒学,也不能以任何法律的形式来复兴儒学。在胡适看来,中国哲学固然有它的方法、逻辑与发展轨迹,但这种方法、逻辑能引导人们对政治、伦理进行正确的研究,并非像孔教运动那样可能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因此,胡适在英文著述中结合陈焕章、Friedrich Hirth的思想观点再次表明态度,即近代中国哲学与科学在发展中遭遇阻碍是因为它们不具备适当的逻辑方法。与此同时,胡适也在《先秦名学史》中对孔教运动做出过解读,著述的影响力迅速传播到欧美学术界,所以说胡适的反孔教立场甚至形成了对西方传统汉学观点的巨大挑战,为西方人所重视和研究[1]。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文化形象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代表,而新文化运动也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见证人与参与者,胡适在自己的英文著述中谈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文艺复兴味道,他与西方人一样,将其形容为“The Chinese Renaissance”。这一用词十分讲究,它表明了胡适本人对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甚至能够从西方民众及学术界专业学者、学家的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强调了新文化运动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内涵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性质[2]。
1923年,胡适在他的《中国的文艺复兴》(The Chinese Renaisscance)中讨论了中国自宋明以来文化的学术演变过程。在文中,胡适将中国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定义为宋代,随后是明末清初,当时出现了一批宋文学思想家,其中包括了黄宗羲、毛奇龄、胡谓,他用这些人的文学研究来衬托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将中国文艺复兴与中国现代化运动关联起来。这种关联让胡适成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而这种称谓也更加符合西方文化语用习惯与历史文化习惯。
三、中西文化观念的演变过程
胡适的英文著述是能够客观反映中西文化观的前后演变过程的。比如,胡适在他的《一个东方人对现代西方文明的看法》(An Oriental Looks at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中就专门总结了自己的文化观念,明确交代了中西方文化观发展前后的演变过程。他同时认为,伴随着世界形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如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应对这场危机,美国出现了“罗斯福新政”,专门实施国家资本主义,而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则建立了世界轴心国体系,发动了世界战争。这其中,他就提到了几位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及视野的评论家,如丁文江、蒋廷黻等,他们针对民主独裁问题进行了分析,否定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国家治理方式,同时也排除了苏俄模式。这些思想倾向与胡适是一致的,所以胡适也在他的英文论著中将世界上的所有政治统治模式一分为三,分别为日德意法西斯国家统治模式、苏俄社会主义统治模式及英美民主政治统治模式。
四、与西方汉学家的对话交流
胡适善于在他的英文著述中与西方汉学家展开交流。如胡适在《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止不进步吗?》(Has China Remained Stationary during the Last Thousand Years?)中就发表演讲,专门探讨了唐代文学及其当时所出现的伟大诗人及散文作家,这其中包括了像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在胡适看来,中国最大的进步是在宗教和哲学领域。他认为,正是因为这些中国文化形象的存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才会逐渐强大起来,为后来出现禅宗、心理学、新学等奠定了基础。在该过程中,人们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人类社会的关注上。而胡适认为,中国在近千年来并非停滞不前,反而是发展迅速的,只是在发展程度、速度上有所变化。这些内容在哲学史上也被证明,那就是胡适再次证明了基于科学精神方法特征探讨中国文化形象,探究中国文化发展进步是很有必要的[3]。
结 语
1960年,胡适在美国西雅图所举办的中美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英文著述《中国传统与将来》(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这一著述深刻揭示了中古文化历史思想精髓,同时也将“不要将中国传统视为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来看”这一观点展示给世人。这也是他为何在英文著述中不断融入、讨论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原因。在胡适眼中,英文著述撰写的一大目的就是宣传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形象,就这一点他始终都是义不容辞的。
[参考文献]
张利民.略论胡适留美时期的思想变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43-49.
孙晓飞.“五四”前后胡适实用主义影响评议[J].江淮论坛,2001(03):61-64.
马勇.李大钊与胡适:一场有意义的讨论[J].文史天地,2019(09):9-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胡适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课题批准号:18BZW129)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文建(1981.11—),江苏盐城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7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