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中国制造业的机会与方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疫情过后,传统制造业修复空间有限,而伴随5G、半导体、云计算等科技产业景气全球化扩散,智能制造领域的空间弹性更大。
疫情影响了制造业的复苏节奏,倒逼转型升级
疫情影响: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制造业呈现复苏态势,疫情短期扰乱节奏
2020年2月,制造业PMI为35.7,环比1月下降14.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疫情停工之下制造业供应链运行放缓,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均明显收缩,就业情况也较为紧张,从而打乱了2019第四季度以来制造业的弱复苏节奏。
根据产业链跟踪,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于2月中下旬开始陆续复工,复工率逐渐爬坡,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市场需求集中释放,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制造业投资有望于今年第二季度恢复增长。
从2019年制造业投资走势来看,一方面,贷款需求指数、制造业和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扩散指数显示,资金周转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1-2个季度后制造业投资的前瞻指标,但两者在2019第四季度环比有所回升,预示2020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有望弱复苏;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12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80%以上)累计增速小幅反弹至2.77%,支撑制造业投资企稳。
2019年制造业投资增长3.1%,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明显。如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同比增长17.3%,快于全部投资11.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7%,快于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14.3个百分点;同时,在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都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升至32.5%和14.4%。
此次新冠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可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观察。全国性的停工停产造成不少行业的需求被不同程度地延后乃至消失,而疫情下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远程办公的兴起等则激发不少子领域需求的快速增长。
从供给端来观察,工厂停工对不少产业供给端的压制同样不容忽视。
另外,又可从需求递延、需求增长、需求消失、供给收缩四个维度,对制造业产业链中各个子行业的需求与供给进行细分归类。
需求递延的如机械设备(工程机械、自动代装备等)、汽车(乘用车、汽车零部件、EV、重卡等)、交通运输(港口运输)、电子(消费电子相关)、通信(无线主设备产业链、光纤、光通信设备、光模块、物联网等)、计算机(消费信息化,如To G信息化、酒店餐饮等) 、医药生物(创新药、疫苗接种等)。
需求增长的包括机械设备(红外成像、口罩设备等) 、环保(清洁消毒设备、医疗危废处置等) 、通信(IDC /CDN、云视频会议等) 、计算机(远程办公、医疗IT、网络安全等)、医药生物(医疗大行业大部分领域)。
需求消失的有汽车(汽车流通、客车等)、交通运输(航运、机场、公共出行等)、公用事业(电力、燃气等)。
供给收缩的如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是武汉市三大支柱产业,同时伴随全球疫情蔓延,将会加剧部分供给收缩,主要包括硅片、液压件等。
疫情过后:逆周期调节政策有望加码,焦点在“新基建
疫情过后,市场的关注最终要落脚在经济,而经济层面的企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政策有望修复市场对于疫情的过度悲观预期,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因此,近期逆周期政策自上而下不断加码。
从结构上看,传统制造业行业修复空间有限,相关板块超跌反弹的幅度和持续性可能受限,而伴随5G、半导体、云计算等科技产业景气度全球化扩散,科技主线的中长期方向和弹性更大。
从中国制造业市值TOP 10看制造升级转型
中国制造市值TOP 10名单20年间的变化, 反映的也是中国制造主导产业的变迁,制造业重心从中上游转向中下游,从工业类制造转向消费类制造。
传统产业留下的完备基础(工程师红利、产业集群优势及庞大的消费市场等),使得中国制造有可能在全球领域逐步做大和做强。
1999年的TOP12是四川长虹、深科技、上海石化、五粮液、上汽集团、中关村(医药)、马钢股份、首钢股份、康达尔(农业)、中兴通讯、同方股份、东方通信。
2009年的TOP12依次是上汽集团、宝钢股份、中国铝业、贵州茅台、五粮液、鞍钢股份、上海电气、江西铜业、海螺水泥、中兴通讯、上海石化、中国中车。
2019年的TOP12依次如下:贵州茅台、五粮液、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恒瑞医药、工业富联、海康威视、海天味业、海螺水泥、上汽集团、宁德时代、迈瑞医疗。
从做大到做强,产业政策扶持举足轻重
我国产业政策通常由政府主导,从国内市场出发,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以及壮大产业,并及时调整外资政策。
在助力技术获取方面,鼓励外资的措施是,放宽外商投资限制,并提供补贴、土地、给予税收优惠等;扶持国内企业的措施是支持海外并购;支持从海外引进人才;提升国内教育水平等。
在助力扩大销路方面,对外资政策进行调整,如出台更为严格的外商投资限制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国产商品:加征进口关税等。
在助力提升成本竞争力方面,对国内企业提供优惠,如提供补贴、提供土地、给予税收优惠等;提供出口退税等;以及银行(地方政府)积极提供资金等。
与之相关的其他主要因素,如與发达国家相比较低的工资,但随着工资的逐年上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其优势逐渐削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宽松的环保标准,因为在2016年以后环保标准日趋严格,环保成本逐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随着逐渐加大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成本不断提高。
当然,在国内产业黎明期、内需捕捉期、外需捕捉期(扩大出口与海外发展)产业政策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涉及到的相关领域,包含处在国内产业黎明期的医药品;内需捕捉期的医疗器械、化学、汽车;外需捕捉期需要扩大出口的纤维服装、钢铁,以及亟需海外发展的白色家电。 中国上市公司的全球市占率水平既带有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1978-2008)的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痕迹,也出现了创新引领的新经济萌芽,已成为先进技术创新迭代的基础。
结构上,目前白电等产业附加值逐渐接近全球平均水平,钢铁、纤维服装等产业市占率虽高但是附加值停留在低位,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市占率及附加值均处于低位。
在国内产业黎明期,政策导向为向外资开放市场,并获取先进技术,但到了内需捕捉期则调整外资政策。因为在内需捕捉期非常容易发生产能过剩的情况,进而加剧供应矛盾以及盈利情况恶化。
中国产业政策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如外资企业市占率回落;外资企业收益率变差,导致调整在华经营战路;国内产能过剩,全球供给矛盾加重;国内市场盈利环境恶化、海外市场情况恶化;国内企业、银行、政府财务情况恶化。
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看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指明我国需要大力优化的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处于“黎明期”,为此政府推出鼓励外资投资的政策。
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将大力发展的十大领域中,前八大领域都处在国内产业黎明期,国内领先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巨大。只有处在内需捕捉期的第九大领域节能与新能源车,国内的比亚迪、吉利与日产、宝马在EV产量上基本处于同等水平。处在外需捕捉期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其主要产品高铁,在规模上也大大落后于西门子,仅排在庞巴迪之前。
探寻先进制造与成长公司的未来之路
中国制造大而图强,设备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撬动存量市场
自上而下看,近两年具有定调作用的中央/国务院会议均将制造业投资升级放在重要地位。
自下而上看,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领域,在硬件、软件、科技、制造等领域的独角兽依然稀缺。未来制造业要突破互联网+制造,前提是需要在硬件(5G、物联网、智能制造)突破瓶颈,制造升级和强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制造业经历多年代加工、组装阶段,利润空间压缩,并且伴随我国劳动力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加工贸易市场已开始向东南亚转移,倒逼国内制造业转型。设备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已开始演绎。一方面,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支出的快速提升为关键技术开发提供了前提基础,国产化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优秀的上市公司瞄准进口替代与海外市场,国产化动力强烈。因此说,设备及核心零配件国产化可能代表了未来几年的重要趋势。
时势造英雄,定位于城镇化与消费升级下的高成长行业
从需求角度,可以清楚看到我国城镇化趋势与消费升级带来的新成长机遇。时代大势已经造就了大行业、大公司,出口贸易的崛起成就了中集,房地产与基建投资成就了三一、徐工、中联,而新的时代机遇有可能来自汽车、3C、新能源等以消费为主要驱动的下游市场。应该看到,消费升级在我国仍有广阔空间,伴随人均收入提升、中产阶级壮大,居民消费层次提升,消费偏好也将呈现高频变化。
时势造英雄,下游广阔、国产替代带来的高成长行业
3C、汽车等消费品市场天然具备广阔升级空间。从存量来看,3C、汽车的渗透率提升空间有限。但伴随人们消费心态的开放、对于消费品质、体验、性能等的追求,这类产品具备源源不断的更新升级动力。3C产品的功能变化不断衍生对于设备的全新需求,同样具备消费属性。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受国家政策扶植、锂电性能提升及成本下降等影响,当前渗透度仅为6.8%,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关注半导体、新能源、面板OLED产业的成长趋势
半导体——数据驱动,产业转移,国产替代
数据驱动——半导体产业第三次变革
以10年的维度来看,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周期的驱动。第一次驱动是计算时代,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电脑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第二次驱动是移动时代,2000年后2G手机、智能手机和最近几年的平板电脑,相继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第三次驱动是数据时代,从2017年开始进入围绕数据的产生/传输/存储/分析的第三次产业变革。
数据的产生/传输——5G带来的产业变革。这主要体现在芯片、被动元器件、SiP业务、GaN半导体材料等。
5G时代下芯片尺寸继续缩小,苹果、华为、高通、聯发科、三星、英特尔等核心芯片厂商将会在5G芯片行业竞争加剧,相继发布相关芯片。
5G发展将带动:通信基站和联网设备增长提升被动元件需求;智能手机的MLCC用量和价值量提升;新能源汽车以及5G环境下的汽车电子化率提高(纯电动车MLCC用量是燃油车的5.2倍)。
5G带来SiP上升。射频前端模块的SiP业务规模将会随着5G持续上涨。
GaN半导体材料的高温高频、大功率工作环境和宽带特点使其在通讯行业应用广泛, 预计中国GaN市场有望从2017年的17亿人民币上升至2024年的59亿人民币,全球市场则达到98亿人民币。
数据的存储——DRAM&NAND。DRAM各主要应用终端均有增长,结构上智能手机/服务器需求占比提升,产能整体扩张不显著;总体需求略大于供给,价格已经触底回升。NAND各主要应用终端都有增长,但结构上SSD需求占比提升,智能手机需求占比下降,产能上3D NAND逐季占比提升,GB当量迅速增长,总体产能供给大于需求。
数据的分析——HPC(高性能计算芯片) 的崛起。现阶段,人口红利消散,PC渗透率稳定,处理器芯片进入稳定常态,处理器在应用增长乏力的阶段缺乏爆发式的再增长,未来在于高性能计算芯片(HPC)的崛起,主要是手机终端处理器芯片与人工智能芯片的增长。手机终端处理器芯片进入7nm时代,AP中加入更多AI/AR处理能力,代工业在摩尔定律推动下成为增长的起点。人工智能芯片将成为半导体行业新的增长极,台积电7nm制程中有50个案例正为HPC做准备。 产业转移叠加国产替代——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机遇
从产业角度看,半导体产业转移符合“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及高附加值产业”的轨迹。中国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封测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制造业)的转移过程中,这是产业转移方向上的重要趋势。2017-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建设的12寸产线投入总计接近800亿美元。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电子产业已经具备非常齐全的终端电子产品的生态,并且从出口导向型市場转变为消费型主导市场,下游终端产品对上游半导体行业供应链本地化需求强烈。
集成电路基金首期实际募集资金1387亿,截至2017年12月底累计决策项目67个,涉及49家集成电路企业,承诺出资1188亿元,实际出资848亿元,分别占首期基金的86%和61%。
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第二期已经募集完成,总规模2000亿元左右。
华为已成为中国科技产业领导者。2019年全球收入8588亿元(2018年华为营收超过7000亿元),2017年华为在全球科支公司营收规模排在第7位,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通信设备领域全球份额第一。
华为IC需求量高,但核心芯片依赖于美国。2018年华为IC需求量211.3亿美元(全球第三)核心供应商92家,其中美国企业34家,占比最高,达37%,美国企业在核心环节垄断能力强,例如FPGA芯片美国公司份额占比接近90%。
华为上游国产化率有望加速。目前,大陆公司薄弱环节在芯片、屏幕和光学上游等领域,这些领域有望实现加速国内产品升级,通信核心产品替代会主要在模拟、WiFi、存储、FPGA、射频前端和分立器件方面。
新能源——全球电动化。电池扩产,设备爆发性强
全球电动化浪潮:特斯拉引领全球风潮,新能源成为车企必争之地
特斯拉打破传统汽车供应链封闭的体系,采用全球化供应链,在HMI、传感器、电池以及部分新兴零组件等新领域已有国内企业涉足,特斯拉开放供应链利好国内电子厂商。
欧洲碳排放要求趋严与特斯拉鲶鱼效应叠加的影响,国际主流车企的电动化趋势明朗。大众、宝马、戴姆勒、雷诺等主流车厂均积极电动化,大众、宝马、戴姆勒等均推出专用于电动(纯电/混动)的汽车平台。据测算,2025年由这些主流车企带动的电动车销量将达到1110万辆以上;届时由这些车企拉动的动力锂电池需求有望达到500GWH以上。
国内电动车有望走出低谷,2020年看新车型,长期看双积分及远期规划
2020年变化之一是财政部工作会议时隔五年再提支持电动车发展、研究建立与支持创新相适应的政府采购交易制度。
2020年变化之二:特斯拉Model3、奔驰eqc、广汽Aion LX等纯电车型推出市场放量。A级、B级车成为主要增长点。
经测算,在新能源乘用车达标值及负燃料积分的双重制约下,2021-2023年电动车销量将分别达到228万、305万、369万辆。
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电动车到2025年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电动化趋势日趋明朗。
2020年电池扩产展望:海外电池厂扩产贡献主要增量
据统计,2020年国内电池待招标量达到了80.9GWH, 扩产主体是产能利用率较高的龙头公司,如宁德时代; 获得巨头长期订单的厂商,如亿纬锂能等;布局新能源行业的财团,如捷威(复星)等;车厂自建电池厂的,如时代上汽等。
另据统计,2020年全球四大电池厂的扩产量合计为99GWH,而2019年合计扩产量只有69GWH;Northvolt、SK、Kokam、AESC、特斯拉(Maxwell) 等贡献23-32GWH增量,而在2019年这几家基本上处于试验线阶段。
动力电池短期过剩,中长期需求展望:高端产能仍有巨大缺口
电池企业存在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动力锂电池市场整体的产能利用率偏低。过剩主要是低端产能的严重过剩。从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情况中,能够发现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的差距进一步拉开,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以CATL、比亚迪等为代表的高端产能利用率较高,低端产能利用低端电池相较于高端电池而言在能量密度(与车厂的补贴系数直接相关)、一致性、稳定性等方面差距巨大,因而现阶段未被车厂选择的电池厂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无效产能。
中长期来看,动力电池在高端产能领域仍有巨大产能缺口。
2020年设备市场空间展望:海外市场带动增长
据测算,2020年国内外动力锂电池扩产可以各带动230亿、291亿元投资额;国内新增产能约为81GWH,相较于2019年而言增长并不明显,整体规模在单位投资下降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小幅度下降;主要增量来自于海外市场,2020年预计海外电池厂扩产量合计为66-90GWH,主要增量来自于LGC、CATL德国、Northvolt、AESC、SK等厂商。
设备市场格局:客户+技术+资金形成三重壁垒,龙头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行业内的兼并收购逐渐成为常态,龙头公司通过整合进行设备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先导收购泰坦新动力,打通后段设备;赢和收购雅康,打通前中段设备;科恒收购誉辰自动化、诚捷智能,向卷绕机及后段设备延伸。
龙头通过外延并购+内生研发,不断挤占非核心设备公司的市场份额。然而,由核心设备向非核心设备延伸相对容易,但由非核心设备向核心设备延伸难度很大,这是因为核心设备领域的企业较为成熟,竞争格局走向固化。
行业内部竞争的趋势为明显的头部集中效应,龙头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而业务单一的小体量锂电设备厂商会面临市场份额萎缩或者倒闭等问题。以先导智能为例, 先导智能作为CATL的核心供应商,其通过CATL实现的收入不断提升。据估算,先导在CATL资本开支中的比例从2015年的12.99%提升至2019年的21.88%,这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及淘汰。 面板OLED持续渗透,柔性是增量,大陆产业链崛起
OLED渗透率持续提升,OLED TV有望成为新引擎
根据IHS的预测,2019年全球主流应用中OLED渗透率将突破40%,2020年将提高至50%左右;2018年OLED TV渗透度不足3%,未来提升空间较大;电竞等有望成为OLED应用的新终端,2018年全球电竞面板出货渗透率为4.0%;2019年H1提高到6.2%。
柔性OLED是主要新增需求,5G賦能大屏和折叠时代
2011-2016年OLED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刚性OLED,但从2017年开始,柔性OLED增长迅速;2019年全球柔性OLED产能占比有望提高到50%以上;2019年屏下指纹放量,折叠OLED手机开始商用。5G(大屏化加速)以及屏下摄像头的进展值得关注。
京东方带动大陆产业链加速崛起,行业格局持续优化
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整机厂致力于消化库存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的影响,2019年H1全球显示器面板总出货量为6938.3万片,同比下滑4.4%,出货面积同比下滑0.7%,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下降5.2%, 但OLED手机屏同比增长18.6%。
竞争格局方面,三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OLED手机屏供应商,京东方居第二位。但受日韩贸易战影响,以及京东方柔性OLED开始量产,下半年京东方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从而带动大陆产业链加速崛起。
大陆OLED面板崛起,将推动行业格局优化以及产品成本降低,相关产业链直接受益。全球OLED行业三星一家独大的局面亟待解决。
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升级加速,自动化是长期趋势
智能制造内涵不断拓宽,当下我国以工业互联网为推进重点
从概念上,智能制造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先进制造+智能物流,可对生产过程本身进行优化,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柔性化等;二是工业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是建立在对于生产系统中多节点数据基础上,提供多样化工业APP,实现生产设备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检测、供应链金融服务等。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工业互联网有望助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回顾美国制造业发展历史,1988至1990年,工业革命的创新已经达到较成熟的阶段,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乏力。1990年之后,互联网革命及信息与通信技术推动美国的制造业生产率复苏。参考美国制造业发展历程,数据化、信息化是打破生产率瓶颈的重中之重。
5G赋能不仅已奠定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而且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初见成效。企业从最开始的由政府补贴,经历了半年或一年的尝试之后,逐渐发现工业互联网对公司经营,尤其是降本和增效方面有切实的利益。
数据中心、网络、平台和终端环节,通信深度参与工业互联网的实现
工业互联网发展架构中,通信行业通过数据中心、网络、平台、终端四环节深度参与。
数据流量出现爆炸式增长,IDC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快速发展;
在网络层,需要各种智能装备实现充分联网化,新型网关推动异构互联和协议转换,工厂与产品外部信息系统充分互联;
在平台层,主要实现内外部数据的充分汇聚,支撑数据的存储、挖掘和分析;
在终端方面,需要个体联网化产品通过通信模组进行数据传输,是物体联网末端,也是关键部件。
工业互联网一般包含通信模组+处理平台+信息采集传感平台三部分,其中无线通信模组是基础支撑,也将率先收益。
深度参与感知层,装备行业积极向平台层/网络层业务拓展
装备制造直接相关领域包括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种执行设备及数据搜集及传导设备。PLC可编辑逻辑控制器,主要职能为直接控制及监测现场设备,其次为收集及传导信息。
自动化设备每年的市场容量普遍较大,加上集成空间翻倍,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主要自动化设备领域均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国内企业,以性价比和服务优势实现对海外公司的追赶。
传感器是工业物联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内产品升级加速。
与此同时,传感器呈现智能化趋势,部分已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可以集成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执行器,其中MEMS成为发展重点,并获大量应用。
工业机器人高增长的驱动力包括人力成本以9%左右增速上升;工业机器人价格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招工困难;企业迫切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尤其在电子和汽车等高端领域尤为明显。
我国广阔的机器替人需求奠定了机器人高成长基础,但短期内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国产厂商突围尚需时日。
技术难度上,呈现上游零部件大于中游本体大于下游集成。
盈利能力上,国外成熟市场上是上游零部件大于中游本体大于下游集成。但国内的价值链是相反的,即集成大于本体大于核心零部件,主要原因是国产技术积累与外资有较大差距,越是技术壁垒高的环节越难以盈利。
如何破局?
第一,需要逐步具备核心配件自产能力,减少受制于人的环节,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设备的稳定性、节约开发成本。第二,加强合作以及产学研转化,核心为提升技术水平。
(根据作者3月11日在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与百度联合推出的大型抗疫系列公益直播PPT整理)
邹润芳 天风证券董事总经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2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