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体能专业《体能训练》课程的优化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培养更多适应我国适应竞技体育要求的高素质学生,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天津体育学院为例,深入分析了体育院校体能专业《体能训练》课程设计问题,并发现体育院校的《体能训练》课程主要存在专项理论讲解时间不足、专项实践技能操作缺位两大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了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践训练等课程优化策略,期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体能专业 《体能训练》 问题 优化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b)-0133-02
《体能训练》课程作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能专业的必修课,在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其内容设计和课时安排历来备受关注。若体能专业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体能训练》课程内容与结构,体能专业将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运动技能与实操能力的高素质体能人才。但当前,大部分体校体能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我国竞技体育需求,无法支持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1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体能训练》课程设计问题
本文以天津体育学院为例,发现其《体能训练》课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1.1 专项理论讲解时间不足
目前,天津体育学院体能专业主要依据运动素质设计和安排《体能训练》课程内容,致力于将教学内容平均分配到每一堂课上。由此,每节课80min教学时间里,教师须向学生传输课堂常规、运动项目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知识。其中,课堂常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占时达30min,基本部分仅为50min。在这50min里,教师还要详细讲解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由此,整个体能训练课上,运动项目的理论教学时间明显偏少,导致体能专业学生无法清楚地了解和掌握运动项目相关理论,连带运动实践技能无法得到理论指导,从而使学生严重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
1.2 专项实践技能操作缺位
目前,天津体育学院体能专业《体能训练》课程主要将运动技能学习细分成泛化、分化和巩固自动化阶段,实践内容充分而全面。然而,笔者实际调研却发现,其学生实践技能操作缺位问题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常规运动技能理论讲解时间长,致使专项实践技能教学时间不足,严重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法和简单示范来指导学生的运动技能操作,使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泛化阶段,无法更进一步地深入到自动化阶段,从而使学生的专项技能多而不精。同时,在长期实践训练中,教师只注重控制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这两项运动负荷的控制,而不注重结合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知识针对性控制训练负荷,导致学生在长期传统周期训练下产生越来越多无效负荷,专项实践技能操作始终保持在低水平上徘徊。
2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体能训练》课程优化设计策略
2.1 多方法优化《体能训练》课程理论教学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正推动实践向前发展,还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不可忽视体育院校体能专业《体能训练》课程理论设计。针对天津体育学院专项理论讲解时间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设计策略。
(1)采用微课形式精炼理论。微课是以5~10min短视频为载体,广泛传播知识,使目标对象得以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这种课程主题突出,指向明确,且内容相对完整,加上创作趣味性强,内容针对性强,有利于极大程度地调动目标对象的积极性,使目标对象主动参与内容学习和掌握。因而,在体育院校体能专业《体能训练》专项理论讲解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微课精炼理论,辅助学生快速掌握和反复温习复杂的专项理论内容,为专项运动技能学习提供指导。同时,缩短专项理论讲解时间占比,增加专项运动技能实践时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要点。
例如,制作以“体能”为主题的微課,简要地向学生讲解体能概念、人体生长发育与运动素质形成过程、人体运动素质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相关性、运动素质的涵义以及国内外体能训练研究现状等,使学生能充分把握不同运动素质,尤其是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原则以及不同要素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为体能训练专项技能实践奠定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又如,在花样游泳理论教学时,将花样游泳的单人、双人和集体比赛要求、动作规定、自由自选、比赛评分方式(计分系统+成绩构成+评分标准+分值计算)、其他规则、比赛场地、服饰要求、音响设备、裁判规定等用微课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业知识水平,在碎片化时间里反复学习花样游泳理论,为花样游泳专业技能学习和参赛做好准备。
(2)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教学理论。翻转课堂是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手上的教学模式。具体到《体能训练》专项理论上,则表现为:将教学内容按教学板块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阅文献,安排相应的训练计划,组织其他学生完成安排的训练计划,加深体能训练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夯实学生实践基础。例如,在铅球项目体能理论教学时,向学生发布任务,要求其自行组建小组,并利用图书馆资源、互联网等方式查阅铅球主要技术及常用的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铅球运动员应具备的专项素质及其训练特点、运动员在各阶段的训练内容等,并将其制作成精要的铅球理论PPT,在课堂上讲解,从而为学生铅球项目实践的安排提供理论支持。
2.2 多角度优化《体能训练》课程实践教学
(1)基于案例视角加强实践设计。鉴于天津体育学院专项运动技能实践时间、设备有限,笔者建议该校专项运动老师从案例视角切入,选择恰当的案例开展实战教学,以增强运动员的沟通能力、计划能力及合作能力。例如在教学排球运动技能时,可选取国家级、省级青年排球运动锦标赛经典案例,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或上述几种方式综合向学生介绍排球运动的准备姿势和移动、垫球技术、传球技术、发球技术、扣球技术和拦网技术,并详细说明何时该用进攻战术,何时该用防守战术,使学生的排球专业技能得到增广与统整,进而在实践训练中依照案例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改进,实现排球竞技能力的逐步提升。
(2)基于职业视角加强实践设计。积极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寻求专业运动队的合作互动是促进天津体育学院优化《体能训练》课程实践设计的一大重要举措,它能实现运动员的“职前职后相互贯通,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继续深造”,从而促进体能专项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体能教练的迫切需求。例如,建立蹦床运动实训基地,与蹦床专业运动队合作,利用其完善的运动设备引导学生掌握高难度连接技术所需的体能需求,结合蹦床运动安排专项体能训练,为蹦床竞技体育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3 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体育院校体能专业《体能训练》课程设计,必须先回归课堂本身,了解课堂理论讲解、实训操作等层面的不足,再结合具体案例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更具实用性和适用性的优化策略,以探求课程的最大价值,取得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杨.蹦床单跳项目的体能训练研究[J].运动精品,2018,37(2):79-80.
[2] 赵丹彤.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D].北京体育大学,2016.
[3] 段东.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产品模型制作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科技展望,2015,25(33):1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4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