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大学生除了应做好文化知识体系方面的构建工作外,也应加强身体健康素养的培育,从而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各大高校纷纷展开了针对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力图找出其中的突破点,在后续教育工作中加以强化。为提高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引导工作的普适性,现以大范围抽样调查的形式,罗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在自主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4(a)-0087-02
  1  当前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分别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中各选出5个代表性区市,每个区市各选2所高校。各随机筛选100例学生参与数据调查,共3000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参与态度、参与动机、参与时间、参与项目,共收回有效问卷2912份,有效率为97.07%。
  1.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2.1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分布为:“非常愿意”人数357人;“基本愿意”人数683人;“无所谓”701人;“较排斥”人数725人%;“非常排斥”人数446人。选择“无所谓”与“较排斥”2个选项的人数占比最高,而代表积极态度的“非常愿意”则在其中占比最低,甚至低于代表消极态度的“非常排斥”,可见整体态度倾向于消极层面。
  1.2.2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结果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分布为:“强身健体”“兴趣驱使”“日常消遣”“课程要求”“减脂塑形”“响应他人号召”,所占比例依次是17.93%、13.91%、11.54%、32.66%、13.63%、10.34%。选择“课程要求”与“强身健体”2个选项的人数占比最高,其中选择“课程要求”的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各选项,表示很大部分学生群体是在硬性要求驱使下才选择参加自主体育锻炼。
  1.2.3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每周参与时间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可知每周参与时间为“60分钟以下”705人,“60-120分钟”1513人,“120分钟以上”694人,选择“60-120分钟”的人数占比最高,意味着这部分人群虽不过分脱离体育锻炼,但运动时长仍相对有限。选择“60分钟以下”的人数略高于选择“120分钟以上”的人数,意味着运动量不足的人群比例仍高于运动量较大的人群比例。
  1.2.4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首选调查结果
  在首选项目调查中,选择慢跑、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健美操所占比分别为27.64%、18.78%、20.23%、25.45%、4.36%、3.54%。可知,选择“慢跑”与“篮球”2个选项的人数占比最高;选择“网球”与“健美操”的人数占比最低。其中“慢跑”属于运动量较小、对场地设施要求较低的体育运动类型,广受学生群体欢迎,“篮球”则属于群体性常规运动,受以男生为主的学生喜爱;而“健美操”与“网球”则更容易受技术、场地的限制,因此作为首选项的人数相对偏低。
  2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2.1 教育引导影响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在自主体育锻炼层面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院校的教育引导[1]。当高校疏于倡导学生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时,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进而造成惰性的蔓延;而当高校积极展开体育锻炼引导教育工作时,自然可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氛围,于无形中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2.2 场地设施影响
  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具有较高要求,如篮球、网球等,在场地设施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学生参与自主体育锻炼的意愿便可能随之受到影响。但对于部分受限较少、对场地设施无太高要求的体育项目而言,场地设施带来的影响相对有限,如慢跑等,因此,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的措施对于需求较高的体育项目而言更具有带动参与价值。
  2.3 学业压力影响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完成学业、积累就业基础的双重压力,因此精力也更多地放在解决学习问题这一层面,加上体育课程在所有课程当中占比较少,学生习惯于不分配过多时间在自主体育锻炼方面,长此以往,容易直接形成忽视体育锻炼的习惯。尤其对于学级较高的学生而言,学业与就业的压力日益增长,精神疲惫状态普遍,甚至容易对体育锻炼产生抵触感。
  2.4 个体差异影响
  不同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也将直接对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造成直接影响。一方面,性别差异带来的体能差距、生理差距较为明显,部分强度较大的运动更适合体能较好的男生参与[2]。另一方面,不同个体对于自主体育锻炼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组织群体运动时,无法兼顾不同个体的想法与需求,便将可能导致学生参与意愿下滑。
  3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优化策略
  3.1 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强化组织引导作用
  首先,校方应从引导职能出发,利用现有信息传播渠道,面向所有学生群体,加大关于自主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并指导学生有规划、有目的地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活动。其次,可通过进一步完善组织框架、优化引导作用等途径,使学生能够有序地参与到实际运动中来,院校则根据学生兴趣倾向与具体需求的不同,分别做好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规划。
  3.2 普及体育强身理念,推动高校课程改革
  首先,在高校内部弘扬“素质教育”价值要求,将“强身健体”列为高校教育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并从文化教育层面扩大这一理念的普及力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自主体育锻炼中来。其次,由课程建设层面着手,尽量增加体育课程在高校教育课程当中的占比,使学生在浓烈的自主体育锻炼氛围下形成健康习惯。在增设体育课程基础上,还转变以往以单一模仿为主的体育学习习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自由的锻炼平台,再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完成项目筛选、实践等。
  3.3 规划重点投入路线,完善体育硬件设施
  首先,通过大范围统计与调查,总结出大部分学生主要的兴趣倾向点,并以此为依据完成后续经费投入规划,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完成项目建设。其次,根据项目投入的具体规划,进一步结合场地规格需求、场馆设计需求及设备购置需求等要素,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设计更有利的投入配置。另外,还需以体育精神氛围的塑造为软件,倡导生活与体育并存的理念,引导学生在适度范圍内完成自主体育锻炼,避免过犹不及。
  3.4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完成个体差异锻炼
  首先,需要正视个体差异下的自主体育锻炼差距,以“项目分类”为引导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扩大体育项目选择面的基础上,遵循自主发展规律,交由学生自行选择,从而完成个体差异下的有效体育锻炼。其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需切实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在不违背引导原则的前提下完成针对性的区分指导,使不同生理条件、体能条件的学生能够找准适宜锻炼方向。另外,高校还可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引导作用,利用群体效应,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同时不断丰富锻炼类别,提高自主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度。
  参考文献
  [1] 施达仁.体育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35-137.
  [2] 段听上.大学生体育参与度现状调查——以河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63-164.
  [3] 秦明昆,郁娜娜.当代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现状与特征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60-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9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