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连同加味补阳还五汤口服,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相较对照组中风证候积分水平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64%。结论 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具有确切的疗效。
【关键词】加味补阳还五汤;缺血性中风急性期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2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该疾病发病率高,病情发展迅速,易致残,易复发,对人类生命健康极具威胁性[1]。本次试验采用加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现对相关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病例均为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6月住院病人,将其中5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为46~65岁,平均(60.25±1.11)岁。发病时间大于6 h,小于72 h,平均(28.02±0.12)h。病情状况:轻度患者10例,中度患者33例,重度患者7例。将5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显著性差异。
1.2 纳入与排除
纳入:经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症状: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角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2]。
排除:①发病时间大于72 h的患者;②已进行溶栓、血管内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管理血糖、血压、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去自由基,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依达拉奉、丁苯酞等, 颅高压明显者,使用脱水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14天。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30 g,当归15 g,地龙12g,枳实12 g,川芎12 g,厚朴12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每日1剂,分两份早晚口服,针对不能够进食的患者给予鼻饲法进行服药治疗,治疗14天。
1.4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1.4.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效果以及中风病证候积分。
1.4.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将本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将本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气虚血瘀是中风的主要致病原因,相关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从中医角度分析是由于气虚血液不行血瘀凝滞而致,治疗应从活血化瘀角度出发,益气行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阻状况解除[3]。人气血亏虚,则自身推动力欠乏,从而造成血流郁结滞后[4]。《内经 》有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为中医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可大补元气,活血化瘀,主要用作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之症,加味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具有补气健脾、益气升阳之功效 , 枳实具有理气之功效 ,厚朴具有行气导滞之功效,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之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之功效, 赤芍具有散瘀止痛、活血之功效,桃仁具有破血行瘀之功效, 红花具有活血散瘀之功效, 地龙配伍益气行血药物可以治疗气虚血瘀引起的经络不利、偏瘫失语。在原方基础上增加几味药来辅助治疗主症更加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疗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Taizen Nakase,Junta Moroi,Tatsuya Ishikawa.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platelet effects of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 in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8,7(1).
[2] 杨广训.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疗效观察[J/OL].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09):1703-1704.
[3] 唐衛华,张蓓蓓,丁砚兵.针药“病证结合”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8):2733-2735.
[4] 李 海,帕热合提·吐尔逊.缺血性中风中医康复方案治疗时间窗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1):236-237.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