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知情意行”过程的品格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海燕

  德育实施的一般顺序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因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合作》教学中,笔者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以及学生现有基础,设计系列思考、讨论、模拟环节,让学生正确认知合作及其意义,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感受合作的力量,掌握合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一、借助活动,促学生全面认知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合作的基本要素,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了《天鹅、鱼儿、螃蟹》视频,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天鹅、鱼儿、螃蟹那么使劲儿拉,船儿还是一动也不动呢?”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很容易得出答案:拉船时,天鹅是朝着天空的方向拉,鱼儿是朝着水底方向拉,螃蟹是朝着岸的方向拉,尽管它们都非常用力,但是因为它们努力的方向不一致,所以船儿一动也不动。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事实上,天鹅、鱼儿和螃蟹都用了力,但没有拉动小船,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方向不一致,目标不一致,即使下再大的力,无论如何合作,也难以达到目的。只有目标和方向一致的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合作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笔者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计了下列对话活动:
  师:人多力量大,合作可以提高效率,有助于成功,所以,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量合作。对吗?
  生(齐):对!
  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合作吗?(生迟疑)比如,考试时可以合作吗?
  生(齐):不能合作!
  师:为什么不能呢?
  生1:因为那是作弊。
  生2:因为考试是为了考查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掌握情况。
  师:那么,还有哪些事情我们不能合作呢?
  生3:要是有人偷东西,我们不能跟他合作。
  生4:不仅不能合作,而且还要制止对方。
  生5:凡是有人去干坏事儿,我们都不能合作。不但不能合作,还要阻止那些行为。
  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对合作的内容有了全面的认识,不再仅仅把合作当成正能量,从“知”的角度感受了合作的正反两面。
   二、体验成功,助学生情感判断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课堂教学伊始,笔者出示了一个熟鸡蛋,这样引导学生:“哪位同学能够用一个手指拿起来,这个鸡蛋就属于谁。”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上台尝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然后,笔者更改活动要求,允许学生用两个、三个、四个手指来拿鸡蛋,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笔者相机引导:为什么一个手指拿不起这个鸡蛋,而两个、三个、四个手指就能拿起鸡蛋了呢?”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借助这个问题明确了合作的定义:合作就是两个以上的人协调配合完成某件事情。
  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随即在内心深处接纳了合作,带着对合作的强烈地认同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实践。
  在探索合作的基本要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合作时彼此“协调配合”的重要性,笔者播放了本班学生体育课上“两人三足”比赛视频,提出讨论的问题:“两人三足”难在哪里?有什么诀窍?学生纷纷发言,一致的看法是:“两人三足”比赛让两人都感到不自由,都感觉自己被对方控制和约束;诀窍就是由一个人喊“一二一”,两人严格按口令同时行动,这样才能完成比赛。笔者趁势引导:“同时行动才能完成比赛,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索,很容易得出结论:“合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合作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同时行动,才能真正达到合作目的。”经过这样的引导,再加上学生对比赛体验的回忆,学生对合作的认知上升到了情感层面。
  三、设困境活动,让学生理智权衡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并获取支配行为的力量。
  为了帮助学生在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更顺利地解决困难,笔者特意设置了困境活动:将地上的纸板当作一艘即将起航的大轮船,纸板外面是波涛滚滚的海水,请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迅速站到这艘大轮船上。因为纸板比较大,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照指令迅速站到了“船上”。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将纸板对折起来,也就是说,“大轮船”的船底面积缩小了一半,但也够一个小组的所有成员站下,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再次站到这艘“轮船”上。笔者喊“开始上船”,然后数“一二三”,学生在上船时明显比上一次混乱,因为面积较小,每个小组都有成员被挤下“大海”。
  活动结束,笔者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二次‘登船’失败?”有学生说“船兒太小了,站不下”,有学生说“有一名同学太胖了”,还有学生说“时间太紧了”。鉴于此,笔者再次引导:“请大家结合前面学习的合作要素,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让全组成员成功‘登船’?”学生纷纷提出办法:为了节省空间,可以一个人背起另一个人;可以每个人只放一条腿在船上,另一条腿悬在船舷外面;为了确保船儿不因晃动厉害而将人摇晃到“海”里,可以让最胖的成员站在中间……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建议,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要让每一个组员都能安全、顺利地‘登船’,关键的问题是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安全、顺利地‘登船’,关键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信任,要互帮互助,要有人指挥等。”讨论结束,笔者组织学生重试第二次“登船”活动。这一次,所有小组都安全、顺利地登上了“船”。
  通过组织这个“渡船”模拟活动,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仅有道德认知和情感认同是不够的,还要学会理智权衡;在面对困境时,在情感认同基础上比较利弊,从理智上克服困难。
  四、用实际行动践行课堂所学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为了促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掌握合作的基本要素,提高合作的技能,笔者组织了基于实际的合作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设置前文提到的纸板“登船”模拟逃生活动,笔者还在课中组织了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活动,引导学生搜集在学习、生活、体育活动以及国际事务中的合作现象。授完此课后,笔者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了校园植树合作活动,在大课间活动时组织了拔河合作比赛活动,并在学完本课的周五作业布置上,安排了如下作业:本周末,每一名学生在家里与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做一顿丰盛的午餐(晚餐),并撰写一篇相关日记,详细记载合作的过程和体会,分析合作的要素和意义。周末作业收上来之后,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合作的理解更深刻了。
  (作者单位:咸宁市崇阳县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2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