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奔跑在“行知”道路上的幼儿科学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幼儿阶段的小朋友在幼儿园中的学习不仅是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科学方面的教育也是非常多,但单一的科学教育往往会使幼儿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繼而减少幼儿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以“行知”教育理念为基点,结合生活实际,紧抓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行知;幼儿;科学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者,提出了生活教育、手脑并用等多个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教育理念,能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相关性,幼儿的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的意义,提高幼儿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对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及提高幼儿课程教学的质量均有积极作用。科学教育是幼儿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认识世界、提升综合素养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在幼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转变科学课程的教学形式,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生活实际,挖掘教育内容
   科学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陶行知教育理念中指出“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言论,明确指出了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课堂,促进生活化教学氛围的构建,让幼儿能够意识到生活与学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更加主动地将学习内容引入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促进生活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幼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幼儿的生活实际挖掘教学内容,促进科学课堂中生活氛围的构建,让幼儿形成生活化的科学意识。
   例如,在带领幼儿以“有趣的两面境”为主题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为进一步培养幼儿探索、观察及表达的能力,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将自己生活中常见的镜子带到学校,以此为本次活动素材,进而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探索其科学现象,教师还可以为小朋友准备各种小玩具和双面境,作为活动的辅助工具。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小朋友用自己准备的镜子自由照射,进而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从镜子中看到的事物;接着,教师拿出双面镜,并向小朋友演示双面镜照射出的事物的景象,随后利用问题引导幼儿,对双面镜照射出的现象进行探索,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两面境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显然,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学时,引导幼儿将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带入校园,并挖掘其科学内容,能使科学课堂更富有生活元素,可促进幼儿形成生活化的科学意识。
   二、关注幼儿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陶行知先生在结合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自己未知的事物抱有积极的兴致。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较少,科学课堂中所讲解的科学知识基本上都是幼儿所未知的,所以,幼儿对科学课程抱有极高的兴趣。因此,在幼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发挥科学知识的魅力,采用现代媒体技术,或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让幼儿在对未知科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能对教学的形式抱有积极态度,从而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更加自主地认知科学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动物的隐身绝招”为主题,并借助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观察,激起小朋友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为幼儿播放“石头上袋鼠”的图片,让幼儿对其进行观察,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石头上有一只与此颜色相似的袋鼠,紧接着教师向小朋友进行讲解,动物身上的保护色可以让小动物“隐身”起来,不受侵害的。随后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小朋友展示其他小动物隐身的图片,进而引导幼儿根据观察,搜索其他小动物的隐身绝招。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捉迷藏”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带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并学着动物的隐身本领,在教室中寻找适合自己藏身的地方。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教师利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和多媒体软件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能有效调动起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还能使整个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
   三、引导手脑并用,强化幼儿体验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的理论,强调了“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幼儿进行知识认知的实质过程,其实是幼儿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幼儿对实物进行剪裁、拼接、粘连等动手操作的过程。因此,为了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开展动手实践操作的课程,强调幼儿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体验,让幼儿在结合自身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手脑并用,从而完成对科学知识的融合贯通。
   为了能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操作、推理等方法来激活自己的思维,并通过自主操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以“神奇的纸圈”为主题展开科学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和普通纸圈产生的不同现象。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小朋友准备好长纸条、麦比乌斯圈、剪刀、彩笔等活动材料;活动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长纸条制作纸圈,在纸圈制作完成后,教师向幼儿出示麦比乌斯圈,让幼儿对刚才制作好的纸圈和麦比乌斯圈进行对比,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随后教师向幼儿进行讲解,并引导幼儿利用彩笔在纸圈上画线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最后,教师还可以向小朋友延伸出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过山车、立交桥等,进而拓展幼儿的科学知识面。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操作课程,并结合有关科学知识内容,使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活跃思维的同时,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进而深化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知。
   四、讲授科学故事,培养科学精神
   陶行知先生早早地认识到“科学”课程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是促进社会生活发展的利器,也可以是“害人”的工具,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学课程的教学中,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对幼儿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幼儿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科学的存在。科学事物的发明与产生、科学家进行科研探究的历程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工资源,成为一个个小故事。在课堂中,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解给幼儿,能使幼儿透过故事本身感受到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从而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科学课程。
   比如,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爱迪生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向小朋友展开本次教学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向小朋友展示爱迪生的相关图集,然后再向小朋友讲述有关爱迪生童年时期的故事,使小朋友了解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家。在小朋友听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以下问题:故事中,爱迪生问了爸爸妈妈哪些问题?爱迪生为什么要去孵鸡蛋呢?进而引导幼儿学习爱迪生勤思考、爱学习的科学精神。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试验活动,让小朋友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动动自己的小脑筋,使小电珠亮起来,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显而易见,幼儿教师通过讲述科学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故事中人物的经历,学习其勤思考、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还能不断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可促进幼儿的成长。
   总而言之,陶行知教育理念对幼儿科学课程的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之后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也应当继续分析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的具体内容,找到其与幼儿科学课程的结合点,从而优化科学课程的教学形式,逐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芳.社区资源巧利用,幼儿园课程更有味[J].课程教育研究,2013(30):51-52
   [2]靳岑.幼儿园课程对幼儿生活的背离与回归——基于生活教育哲学的审视[J].文教资料,2014(04):123-125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金通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