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祖民 佘兴蓉 熊江 向兵
摘 要 甘薯增产潜力大,在保障粮食增产和安全中功不可没,随着经济发展,甘薯已成为食品、工业、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其保健功能不断地被认识、开发和利用。分析了重庆市万州区甘薯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龙头带动、强化技术支撑、建立繁育体系、科学贮藏管理、重视品牌打造”等对策。
关键词 甘薯;产业现状;发展对策;重庆市万州区
甘薯是耐旱、抗瘠的作物,在重庆市万州区已有400余年的种植历史。早期万州区甘薯耕作粗放,肥水条件差,单产低,仅1 560 kg·hm-2。解放后,万州区甘薯经过持续上升期、徘徊期、迅速发展期后,至1978年种植面积1.903 1万公顷,单产13 386 kg·hm-2,近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左右(灾害年份甘薯作为救灾作物,增加到1.9万公顷左右)。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单产逐渐提高,2015年17 305.5 kg·hm-2[1]。据2016年重庆市统计年报,万州区甘薯面积1.86万公顷,产量5.9万吨(折原粮产量,文中其他产量均为鲜薯),產量占万州区粮食总产量11.1%。在20世纪80年代前,万州区的甘薯主要用途是口粮,是山区人民救命的“三大坨”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甘薯的主要用途是饲料,然后依次为食用、加工、种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甘薯食用和加工的比例在增加,饲料的比例在减少。
1 发展优势
1.1 区位优势
万州区位于东经107°52′22″~108°53′25″,北纬30°23′32″~31°0′20″,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2 ℃;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的立体性气候特点;全年常年性降水量1 200 mm左右;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1 300 h左右。特有的山地、丘陵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喜温耐旱的甘薯生长[2]。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素称“川东门户”,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是辐射渝东、鄂西、黔北、陕南、湘西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拥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深水港码头和海关口岸,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物流保证。
1.2 市场优势
甘薯薯块除含有主要的化学成分淀粉外,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K、Ca、Mg、Fe、Zn等矿物质[3]和膳食纤维、多酚、黄酮、花青素、绿原酸[4]等功能成分。甘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选为13种最佳蔬菜之冠。日本国立抗癌预防研究所在20种常见蔬菜中发现甘薯的抗癌指数位居第一。甘薯品种多、产量高、生长环境广,是最廉价的抗癌保健食品。随着人民追求食品健康化,甘薯将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万州区常住人口近1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万余人,每年鲜食甘薯近100 t;淀粉、粉丝、面条、粉皮和休闲食品等加工厂每天加工甘薯量150 t以上。有“蔬菜皇后”美称的甘薯茎尖是市民的一道味美蔬菜[5],填补了5月蔬菜市场上无本地绿叶菜的空缺,6—8月基本上与空心菜平分市场。
1.3 技术优势
万州区有科研、高校和推广部门对甘薯产业的技术支撑。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院有甘薯研究室,重庆市三峡职业学院有甘薯专家,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组建了一支甘薯产业专家团队。
1.4 产业优势
农户种植甘薯的习惯好、种植技术成熟,能够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相邻的云阳县、开州区等也可提供甘薯原料。同时,万州区有重庆市姜米花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乡下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重庆择实农业开发公司等多家甘薯产品加工企业,具有发展壮大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面积与产量
万州区甘薯种植分夏、秋两季,主要是夏薯,近两年探索种植春甘薯,在初秋上市,效益较高。受生猪集中饲养的影响,甘薯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同时食用增加和加工业发展,近10余年基本稳定在1.7万公顷左右;甘薯单产常年在16 500 kg·hm-2左右,新品种引进推广和高产栽培技术到位率的提高,单产不断增加,2001年甘薯16 467 kg·hm-2,2018年提高到17 647.5 kg·hm-2,总产29.029万吨。
2.2 品种类型
甘薯品种从单一的高饲料转化率型发展到高淀粉型、高维生素型、高花青素型和菜用甘薯等多类型。万州区种植高淀粉商薯19、徐薯22、万薯5号等品种,鲜食型万薯7号、万薯10号、渝薯17号、渝薯4号等薯肉桔红、黄色和万紫56、渝紫7号等紫薯品种,食茎叶的菜用甘薯福薯18号、渝菜薯1号和万菜薯19等品种。
2.3 种植模式
种植技术从粗放性管理向标准化生产发展。在不与其他作物争地的情况下,利用耕制发展多种植模式:马铃薯/玉米/甘薯、蔬菜/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甘薯、豆类/玉米/甘薯、水稻-甘薯和幼龄柑橘/甘薯。甘薯除大户是净作外,多数实行间套作,与玉米套作的居多,少数与大豆、马铃薯套作;幼林果树间作,也有林下种植作绿肥。
2.4 栽培技术
目前万州区甘薯的主推技术包括根据用途选择优质高产专用型良种,早育壮苗早栽插、起垄栽培、合理密植,重施底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蔓不翻蔓、合理打顶,提弱苗控旺长,病虫绿色综合防控等。
2.5 企业与产品
加工产品从淀粉、粉条发展到精白粉、面条、休闲食品等。加工企业也在不断壮大。甘薯加工基本上是初加工,淀粉、粉条小作坊加工有20余家。较大的加工企业有3家,主要加工精白淀粉、纯手工粉皮、休闲食品等。
3 存在问题
3.1 大众认知度低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甘薯粮食功能在弱化。作为天然保健食品,既是工业加工原料,又是生物能源原料,还可用于观赏等。因此需要加大宣传,提高大众认知度。 3.2 统筹规划不够
甘薯产业发展尚处在民间自主发展、自主经营状态。甘薯的种植、加工、技术创新等缺乏协调配合,处于无序的初级发展状态,不能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限制了产业发展。
3.3 生产基础条件差
受经费、体系等限制,品种老化、退化严重,新品种和脱毒甘薯推广慢;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单产低;受丘陵山地条件所限,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科技示范基地。甘薯种植缺乏灌溉设施,基本上是“望天收”。
3.4 贮藏设施落后
甘薯没有专业的贮藏设施,主要是农户分散贮藏,一般采用小型土窖或室内堆贮。这难以满足甘薯贮藏期所需的适宜温湿度和通风等条件,常年烂薯损失率在5%以上,严重时达10%以上。
3.5 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万州区甘薯加工多是初加工,工艺简单,设备落后,经济效益低;缺乏深加工企业,缺乏知名品牌。同时,甘薯的观赏、药用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等对甘薯产业引导不够有一定关系。
3.6 龙头企业缺乏
萬州区甘薯加工是小规模大群体,难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综合利用水平差。近年新发展的甘薯面条、粉皮、休闲食品等企业,处在技术熟化阶段,未发挥带动作用。
4 建议对策
万州区甘薯产业发展应以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大力发展专用薯和特色薯;以增加单产和改善品质为主攻方向,推进甘薯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开发有市场潜力的名牌加工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甘薯产业化发展。
4.1 提高认识水平
甘薯除鲜食薯块和茎尖,作为保健食品,其保健和药用价值不断被探明,新产品相继开发。甘薯除可用于加工淀粉外,可作为能源作物加工乙醇,生产1 t燃料乙醇需甘薯2.8~3.0 t,乙醇的转化率显著高于玉米(3.2 t)和小麦(3.3 t)等淀粉类作物[6]。另可从薯渣中提取果胶、膳食纤维、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紫色薯和薯肉桔红色品种可提取色素、胡萝卜素等精加工产品。甘薯叶、空中甘薯可作为廊亭绿化、观光观赏。为此,需要成立产业发展领导班子,制订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协调发展中的有关矛盾和问题,使其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推广部门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整体推进甘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2 加强龙头带动
1)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企业和薯农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协会或合作社在引导薯农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开辟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2)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设备的改造升级,拓宽深加工空间,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3)对甘薯龙头企业以政策优惠。
4.3 强化技术支撑
1)抓好良种推广,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推广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确保生产上种源和原料需要。2)抓好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对育苗扩繁、适期殡种和移栽、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重点技术完善集成配套技术体系。3)抓好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4)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5)依托龙头企业,多渠道开发加工产品,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
4.4 建立繁育体系
加强科研、推广部门与企业或合作社的合作,建立甘薯种苗繁育体系,提升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大优良品种筛选,建立脱毒种薯种苗、原种薯苗繁育基地,指导种植大户繁育一、二级种苗,辐射带动农户种植脱毒苗。根据不同用途引进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鲜食烘烤型、茎尖菜用型和药用保健型等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4.5 科学贮藏管理
加强甘薯贮藏方式、贮藏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广适宜万州本地甘薯贮藏的小型窖。改进贮藏技术与管理,提高甘薯贮藏能力[2],降低烂薯率。提高种薯质量和延长商品薯的上市时间,提高上市率。
4.6 重视品牌打造
政府引导甘薯生产合作组织或加工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注册地理商标,对甘薯及加工产品进行包装出售,在重视商品质量的同时加强商品的宣传和包装。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万州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万州调查队.万州统计年鉴2019[M].万州:重庆市万州区统计局,2019.
[2] 姚朝富,王余富,高家旭,等.开县甘薯产为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南方农业,2016,10(6):57-58.
[3] Woolfe J A. Sweetpotato: an Untapped Food Resource[M]. Cambrid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谢小焕,赵樱,傅玉凡,等.不同甘薯品种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清除DPPH的行为特征差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270-281.
[5] 邢凤武.阜阳市甘薯产业开发前景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29.
[6] 房伯平,莫澎,陈景益,等.广东利用甘薯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优势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S1):69-70.
(责任编辑:敬廷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6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