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师范生 核心素养的三重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邹晓玲

  摘要:新文科建设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赋予了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新的内涵与特质。就学科专业知识层面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具备中文专业系统知识,掌握中文学科理论方法,拥有新文科的现代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处理能力;就专业技能层面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拥有传承、传播中文知识的转化能力,具有自我反思和知识更新能力,掌握新文科的话语构建方式;就社會生活实践层面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在坚守传统中注重吸收现代思维,拥有人文情怀、生活智慧和现代话语建构能力。
  关键词:新文科;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
   近年来,围绕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特质以及培养路径,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的问题“涉及当前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2018年推行的新文科建设计划,提出新战略,倡导新思维,主张新理念,要求新方式,力推新模式,传统人文学科迈进全新的发展时代。当然,新文科建设,它不是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新在用新理念、新视野和新思维来传承发展传统文科,新在对传统文科赋予时代新气息、赋予专业新内涵、赋予专业新意蕴。在这种意义上,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中文师范专业,获得了新的专业内涵,同时也意味着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全新的挑战。从具体层面而言,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的核心素养,也相应呈现出新的内涵与特质。
   一、知识层面: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
   系统掌握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及其思维方式,是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首要层面,也是基础层面。这种知识层面的素养是建立在对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并在现实运用中不断丰富和内化,它是其他素养能够得以习得和形成的载体。应该说,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是中文师范生最基础的素养,唯有掌握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方能胜任知识阐释、传播和传承。在这种意义上,是否具有合格的知识素养成为判断中文师范生能否胜任教育职业要求的标准和指标。具体而言,中文师范生知识层面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知识创新等方面。
   一是对中文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把握。中文专业知识结构主要由基础理论、语言学和文学史三大板块构成。基础理论板块主要是文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和美学原理;语言学知识板块主要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学史类知识板块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此外还有文化类知识板块,主要是中国文化概论和西方文化概论。这些知识板块,各有其纵向的发展史,并构成纵横相连的知识体系。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层,中文师范生要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二是拥有新文科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思维方式体现专业素养,不同的思维方式表征着不同的专业立场和专业特质。思维方式决定看待事物、处理事物的方式。思维方式意味着提问方式,即发现问题、阐释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新文科背景下的中文师范生,其思维方式也从单一、简单向整体、复杂转变。“复杂性思维方法,可以概括为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和辩证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式。”这就意味着中文师范生将知识结构内化为思维方式,能够多线条、整体性、动态性、辩证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处理专业问题。
   三是具备对专业知识的创新性运用能力。掌握与传承既有专业知识,仅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就新文科的建设要求而言,中文师范生还需要具备能够面向未来不断创新的素养。从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指向而言,文科知识的传承和传播并不是反复咀嚼、不断重复,而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根据新事物的变化创设出新的知识的可能。特别是在当今时代,面临新科技、新智能、新事物、新观念,面对复杂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中文师范生,能够灵活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开放吸收、整合运用、融通视野,积极应对知识创新的需求,展现出中文师范生主体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的掌控能力,不断对未来和未知做出知识分析,并创造新的知识。
   二、技能层面:核心素养的功能意蕴
   作为未来教师的中文师范生,培养和发展的核心素养同时还指向其未来职业,主要体现出技能层面的功能意蕴。“核心素养既凸显出师范生在过去、当前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也指向师范生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素养。”中文师范生技能层面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知识传播、整合通融和自主发展三方面。
   一是具备知识传播的基本能力。对于中文师范生而言,要具备教师职业技能、精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精准地描述客观事物或主观情绪的状态,能根据不同的受众(受教育者)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将自身储备的专业知识准确有效地传达出来,并对受众产生有效的影响,能创造性地对既有专业知识进行选择性组合,针对不同情景和场景,运用不同的媒介方式,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有效地传播和展示。
   二是整合通融能力。整合通融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意味着能用核心理念对不同领域、不同样态的客观对象进行统摄把握。这种能力对于中文师范生而言,意味着需要具有宽广的专业视野和开放的知识视野,能够在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根基上,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网络空间,不断拓展和更新自身知识。这种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不同理念方法的视域通融素质,在新时代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中显得尤为关键。
   三是具备自主发展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个体性的人在职业经历和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及创造性。中文师范生,作为传承人文传统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者,需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能自觉定位自我发展状态,能自觉反思自我综合状态,并能自觉规划新的目标和方向,做出有效调整,形成专业身份认同,不断实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三、生活层面:核心素养的实践意蕴
   无论是作为现在的学生,还是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归根结底,中文师范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人”,是一个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中的“人”。毋庸置疑,核心素养之所以作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重要问题,就是基于教育的内在本质和逻辑指向,最终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层面的素养,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最终指向这种最高级也是最朴实的社会生活实践层面的素养。    中文师范生在生活实践层面的核心素养,首先是保持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社会生活场景,回到人的日常,这是当代教育理念的转向之一,也是新文科建设的新理念之一。“回到人們的生活世界本身,通过适当的知识生产方式和教育方式,让人们对其生活世界有充分的体认,能够准确把握其意义,找到自身生命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才是当前新文科建设要思考的基本问题和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社会生活实践场景中的中文师范生,首先要具有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激情,要有在日常琐碎中不断感受到幸福与美好的细腻情思。应该说,关心和热爱所经历的社会实践,是中文师范生在生活层面理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始终能够持有人文情怀,这是中文师范生在生活实践层面所需的另一核心素养。人与自我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构成了复杂而又丰富的关联,呈现出变幻无穷的画面,社会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复杂、微妙现象,构成了每个人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保持独立品格,保持专业眼光,这需要生活的磨砺,需要始终具有人文情怀。在多样化、流动性、跨界性的社会现实中,持有人文情怀,是对个体的自信,也是对群体的尊重,更是中文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内涵新特质的文化表征。因此,中文师范生要积极从中外古今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并保持对新兴现象的开放和融合,从而始终保持生活智慧与美学追求的气质。
   在生活实践层面上,中文师范生还应具有一定的话语建构能力。对于中文学科的学生而言,话语建构能力意味着特定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阐释力。要对社会现实保持思想张力,能够对纷繁复杂的动态社会做出文本式解读,把握其内在运行逻辑并厘清事物的实质,以此对表象做出专业洞察和敏锐感受,进而保持理性,对事物作出判断,做出选择,并能运用自身专业概念和理念,对社会现实做出理解和阐释,建立起基于自身专业素养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调理应对机制,从而实现时刻跟社会生活实践保持理性与激情兼有的亲和感和获得感。
   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内在含蕴及其培养,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理论上值得不断深入探讨。在实践方面,涉及“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理念的创新、网络平台的打造、教育实践的开展”等系列综合程序,也需要长期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29—32.
  [2]刘曙光.新文科与思维方式、学术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2):18—23.
  [3]朱桂琴.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方向、困境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12):46—51.
  [4]操太圣.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20,(2):130—136.
  编辑∕杨波
  作者简介:邹晓玲(1976—),女,湖南邵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及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文科和师范专业认证双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1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