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爱华
【摘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识,而宏观教育则是探究地区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讲求的是整个人生的教育。宏观教育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注重将学习视为人生任何阶段为追求生活质量及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愉快的活动。这也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宏观教育 终身学习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仅凭学校的教育就能够让人受益终生。然而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消耗量成倍增长,如果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那些知识来应对当今社会所发生的一切,那将无法满足当代经济发展以及个人生活所需。因此,社会逐步产生了宏观教育的理念,人们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奋发向上的生活姿态。
在宏观教育研究方面,我国至今尚未对宏观教育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也有专家学者将其进行了一些简要的分类。从一般角度上讲,在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微观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针对于某一个体或者是小群体,如老师、学生以及相关的教育管理人员等。然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需要用宏观教育进行归纳概括了,譬如研究一个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问题,或是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等。这些都可纳入宏观教育研究的范畴。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局势,面对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谁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掌握最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谁就能占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抓住这一机遇,就要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迎接挑战的重要举措。
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所迫切希望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我国也日益融入全球大市场的跌宕起伏之中,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都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形势。因此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必须革新,每个公民也必须革新,并且每个公民都具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也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然而,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国也出现了贪图享乐主义、享受物质追求等不良思想及行为倾向。这提醒我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水平。显而易见,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宏观教育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
如何定义宏观教育?目前,国内尚无权威的说法。严格来讲,学校的教育始终是一种滞后的教育,它所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将前人的经验进行汇总,再将其传授给学生,所注重的只是传授,而忽略了人生方面的教育。与此相反,宏观教育讲求的是整个人生的教育。对于知识学习者来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关的预测,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方法方式。因此,宏观教育不同于相对滞后的学校教育,它更注重的是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性,它所具有的属性是超前的。在这方面,德国的宏观教育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德国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其懂得变通教育模式,知道何时将微观教育模式改变成宏观教育模式。这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德国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宏观教育对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将教育看成是大家的事,而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德国宏观教育理念认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教育的接收者和提供者,都必须享受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样建立起来的具有宏观教育观念的学习型社会,不仅能够完成学校教师的任务,而且还能让在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们不跨出校门半步,就对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断鼓舞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教育工作,对教育进行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教育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职责。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将各类企业、事业机构中的专业人才都纳入专业队伍、担当兼职教师的职务。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够让学校向社会拓展,也能够让社会参与到办学当中来。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都非常有帮助。
开拓视野,放眼国际,建设国际化的教育阵地。宏观教育观念的树立可以改变以往的本土教育理念,将教育的视野不断拓宽。一方面,我国众多优秀人才可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远赴国外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也能够走出国门,主动占领国外市场。在宏观教育的背景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必定是国际化的。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树立宏观教育这一理念能够让我国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从而积极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和发展。
对于宏观教育来说,不仅要能将教育投入到就业教育中去,而且还要让教育延伸到各类有学习需求的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们不会再将文凭作为学习的首要目的,相反,学习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项愉快的活动。因此,对高等学校以及社区学院的学校教育来说,一定要保证那些想要学习的人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够获得人性化的学习内容,要为他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教育服务,使他们在工作生活的任何地方都能进行所需要的学习。
在宏观教育背景下,任何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阻扰。学习型社会必定要为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内容,以及建立起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通过组织培训班、讲习班,提供教育资源、学习信息等,为所有学习者全天候服务。
建立学习型社会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学习型社会要求人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教育时间方面,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硕士3年、博士3年是传统的教育计划;在空间上,校园内、课堂里是传统的教育形式;而且对入学年龄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但这些已经显然不符合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学习型社会要求,在教育时间上打破传统的教育限时制,在空间上超越传统的校内教育,使教育对象不受年龄限制,也就是说,树立宏观的教育时空观,突破教育时间的阶段性限制、空间封闭性以及对象的局限。
在时间上,宏观教育已经拓展到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休闲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非正规教育等都在宏观教育的范畴之内。各级各类学校应将教育延伸到休闲时间中去。比如,以前的学习任务是不包括休闲教育的,然而在当今社会,我国每年的法定假日已高达百余天,人的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休闲的,很多人都会利用这样的节假日进行旅游,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各级各类学校还应当将教育拓展到老年人队伍当中去。在我国,已有很多城市出现了老龄化趋势,许多老年人想要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他们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希望能够有继续学习的场所和机会。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空中学校,各类学校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寻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在空间上,宏观教育应延伸到企业、单位、家庭及整个社会,而不是把教育、教学局限在校园里。学习型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可以促进终身学习的教育系统,使其能够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作为学校,应当主动地去服务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主动占领市场,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学习型学校是构建学习型组织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它将为教育者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立学习型社会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资源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宣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其次,可以制定出一套学习型城市的发展规划,将创建学习型社会纳入当地政府整体发展规划中去;再次,为本地居民提供便捷的学习条件,积极开发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化网络资源,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和学习场所的作用;最后,针对不同的重点群体提出不同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具体目标。比如,在企业重点开展员工岗位创新创效活动,其核心是项目管理;在农村重点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其核心是培养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在大学中开展各类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在中小学开展一些体验活动,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和实践技能。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100多万所,其中2000多所是高等院校。要加快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每所学校都要提供部分智力资源,主动参与社会教育、农村教育。各社区、企业、组织机构则可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区服务。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要将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及义务,必须要树立鲜明的教育理念,同时还需要制定出一套非常具体的措施。学校在放假期间,应当将图书馆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使其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与社会进行分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开设的课程、讲座、培训班等,应当考虑让市民选修或旁听,对于课程考查合格的市民应当给予学分、证书或其他奖励,并可根据客观条件给市民提供具有弹性的教学制度。
学习型组织必定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依托
构建学习型组织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学习型社会必须通过多个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才能逐渐形成。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应当多建立学习型组织,比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等,对这一类组织多动员、多指导,并引导社会各界对学习型社会和宏观教育保持长久的关注度和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注重使社会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加深,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逐步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要积极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应当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民众为活动主体,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社区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具有充分目的性的、有组织性的教育活动,实现满足民众自身学习需求、社区发展需要以及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目标。社区教育本身具有如下特征: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非盈利性等。这使得发展社区教育必须从国情出发,立足于社区,着眼于社区成员的个体发展,在创建学习型个人的同时,创建学习型社区,并最终达到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目的。
创建学习型社区,地方高校必须给予相应的支持。社区应当是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更应当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摇篮。社区文化建设可以说是该社区居民精神思想的依托,具有非常深刻的意味。对社区来说,高校不仅能够供应其所需的各类文化资源,而且如果能将高校文化资源运用到极致,那么必定能够推动整个地区的文化发展。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现有的教师队伍,对周围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培训,并利用高校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来为附近居民提供相对比较丰富的优质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不断为社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考虑与社区合作,在社区内建立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这样不仅对大学生是一种锻炼,而且也可以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气息。总的来说,在建立学习型社会过程当中,高校所担当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对人类全面发展的一次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有助于人们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强自我主体意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人们只有加强学习、完善自我,才能在面对世界性大转折、国内诸多变革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之际,有效应对和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适应社会的发展,免遭被淘汰的命运。只有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本领,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正确途径,更是促进一个企业、团体发展的正确途径。因此想要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创建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已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海量增加,这使得学习不仅成为一种可能,更成为一种必要。相关研究证明,人类如今所获取的知识相当于过去2000年的总和;到了2020年,人类的知识总量将会是现在的若干倍;到了2050年,当前的知识总量可能只是那时的百分之一。发展迅猛的新技术和不断衍生出来的新事物,使我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旧事物已经被新事物迅速代替了。在这种情况下,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对新环境、新变化的适应能力,就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生存与竞争的根本。而这种能力无疑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因此,一个公民乃至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学会学习,构筑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早日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在本世纪前二十年中,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可以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社会造就专业性的人才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大,并且这样的差距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知识的差距造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是怎样缩小差距,改善这种不均衡的特质。要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就要不断地要求人们去学习,不断地对知识进行革新,在推动个人进步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必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也是促进人们不断发展的一个理想方法。在学习型团队建设当中,必须将竞争与互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从而将个人努力和集体努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作者为山东省济宁市委党校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