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双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79-02
今年暑假教师培训期间,为了做一个课题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讲座,在准备讲座期间,我学习了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第3期上发表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构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文章,余教授在文中他的课堂教学改革文章中以“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为主题,提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少教多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与此同时,我又翻看了被誉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专家江苏泰州原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所著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由于我校的许多教师曾到过江苏省洋思中学和河南省沁阳市的永威中学参观学习,并亲自聆听过蔡林森的讲座和课堂教学点评,因而对“先学后教”这一课堂教学理念非常关注,同时也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少教多学……”等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质疑和困惑。为此,我的讲座就以余教授和蔡校长对“先学后教”为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解读如下,力求尽可能对个别的误解有所回应,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误解一:“先学后教”就是学在前,教在后,学生没有学会的知识,最后还是要由教师来教,这种改变仅是教学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本质仍没有改变。
回应观点:首先,“先学后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的本意是“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是将教学活动的起点从传统教学的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中心,“教什么”和“怎么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学生先学,教师可以客观地、有针对性地看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适时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与选择。这样就使“教”的工作与“学”的活动构成了有机高效的“教学关系”,更切合学生的需要。这是理解“先学后教”的关键。
其次,“先学后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一个历史性的改革,它充分关注了学生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教师或课程的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先学”,并不是让学生无的放矢地学习,他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组织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效学习。
第三,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先学后教”中要求教师的指导或引导在先,学生的自学在后,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质疑或问题的基础上的针对性点拨和启发,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是基于对学情的充分考虑基础之上的,而并非仅是从字面上理解的“学在先,教在后”。所以,从逻辑学角度看也就成了学生的“学”在先,教师的“教”在后了。
第四,教师应该如何定位?在“先学后教”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先学”的问题未必都能及时得到回答,有时也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但这些现象对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过程来说都是正常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自主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且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和交流,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在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获得提升与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适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运用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质疑、探究问题的意识,就会使课堂高效有序、生机勃勃,教学的方向也就更明确。通过“先学后教”,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定位也就更准确了,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启发式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过程,学生的求知心理活动是主动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从不同角度学习新内容,将新内容纳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最终为自己所有。
误解二:教师少教,就是把课堂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如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能学会吗?
回应观点:什么是“少教多学”?我的简单理解就是减少教师的“教(讲解)”,增加学生“学”的时间和空间。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学生版主学习基础上的,教师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媒介,因而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必须要将教师的“教”转化到学生“学”的层面上才有意义。传统课堂上教师很强调自己的“教”,教师力求把所讲的一切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把学生当成承接知识的容器,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就用不着做深入的思考,因而学生对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拓展等活动也就不能参与其中,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较浅层次的表象感知方面,这样的学习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这样做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消化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进而达到撑握并灵活应用。所以,为了达成“少教多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学生观,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第一,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独立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过程,现代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有效指导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当然,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段时间,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摸索,教师对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
第二,教师要让所有学生相信自己能够独立学习。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促进者,要致力于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与培养。当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的时候,其精神面貌就会发生改变,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这时的学习将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成就感的必然行动。
第三,教师要坚持让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应改变以往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的想法,摒弃学生学不会、不会学的担心,不能包办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学习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第四,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但是也必须明白,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会存在差异。所以教师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分层次进行因材施教,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并帮助他们实现其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
第五,要允许学生表达个性化的观点。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人格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往往表示学生不是在记忆,而是在独立地分析和思考。“少教多学”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力和责任,教师要允许每位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
误解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
回应观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知识或问题的理解和运用上,师生关系则突出表现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出题,你练习”等的“对等互应”式被动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始终处于被剥夺的状态,这样的教学也就成了教师单向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行为。这种课堂教学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的行为人的存在,同时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环境中,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和负担,也是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根源。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了“人”的发展,同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也由单一的学生成绩转向对师生课堂问题的生成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实现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方向的转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学习和掌握知识,又能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并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品质。
具体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能够独立地、主动地学习,并能就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验证;第二,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诠释;第三,能够质疑、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途径;第四,能够把所学知识整合到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并能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第五,能够针对自主行动、个体发展和生活的意义进行反思和批判,对自身行为的动机、目标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第六,具有学习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是教师应有的责任,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心地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治、自信、自理能力,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就会学得主动,教师也就能教得轻松。让“以学论教”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先学后教”,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还学生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