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键

   一、认清特点,把握关键
   教师要想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必须掌握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句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况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就合称“启发”或“启发式”,其原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从古代启发式教学的经验论述中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启迪学生智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要想搞好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启迪学生智慧,但这并不排斥传授知识,要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启迪学生智慧,在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中又注意传授知识。
   二是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启发式教学要求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诱导、激励,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学生在达到“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进行启发,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拔响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为启发学生而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必须了解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了解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有师生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两者水乳交融,共同起作用,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生动活泼、饶有兴味,才能取得成功。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是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地授与现成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
   二是创设激奋情境,唤起学生激情。激情是强烈的、激进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激奋的情境,唤起学生亢亩的激情,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作一种乐趣,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三是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直理的源泉。而创悬念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在最佳处设置悬念。
   四、设置疑问,激活思维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激疑导思,必须学生“设疑”
   一是在“巧”字上设疑。设疑贵在巧,巧表现为设疑的方法要巧,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巧,表现为设置的疑问能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渴望。时机巧,表现为设疑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不管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都要巧作安排。地点巧,表现为设疑要设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通过随后的释疑解感、开通思路,可以启迪学生智慧。
   二是在“关键”处设疑。设疑要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认真听课,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难点在于“无疑”处生疑。设疑启发,还要注意在学生从未知有疑转化为渐惑有疑,从而引起思考,促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
   三是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引入入胜,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随时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