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启发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启发;创新;思维;主动;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其中,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启发式教学备受关注,它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并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为途径,以学生努力吸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为目的的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其中,引导是转化的关键。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身交织着两重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所以认知的过程就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则成为教师必须探索的教学艺术。这既有利于教师在尊重学生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引导这种独立性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奋斗精神,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其次,启发式教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们的认知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低价到高级的渐进发展过程。其中的实质就是不断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则要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然后对队所获得的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加工,这种过程正是学生的思考过程。学校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反应这一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第三,启发式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要使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掌握一般的原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要能独立获取新知,要能进行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要具备不断调整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和素质,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拜托传统教学论的束缚,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思想,创造新的教学原理,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智能素质的发展上。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忽视的是大多数学生,忽视了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单纯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模式,具体实施就是必然要求贯穿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第四,启发式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负荷不断加重,这一现象不但违背了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更严重的是学生的心理负担日趋沉重,有的学生甚至精神沮丧,失去学习的信心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减负最起码的要求是要还给学生自我的空间,还学生自由的时间,摆脱题海战术,要求教师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书育人。而启发式教学就能比较好地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它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为主,最终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切实减负增效,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启发式教学真正付诸于教学实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切身体验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注重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要求教师真正要把全体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全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要把所有孩子的思维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教学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在注重知識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实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且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
启发式教学“重在引导、贵在开窍、妙在转化”。旨在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积极进取,使学生具备通过有效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不断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之外人格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薛赞祥.启发式教学常用的五种形式[J].湖北教育教育,2009(3).
[2]黄灿.启发式教学例谈[J].衡阳师专学报,1997(6).
[3]钟祖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及实施要领[J].中国教育期刊,199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8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