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思维模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012-01
摘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维受到自身认知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对源于文本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本文将分析实例,研究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译者思维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译者思维 认知心理
认知心理学是兴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主要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翻译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翻译是个高度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涉及译者的双语思维转换。“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从1980年代起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这种方法的引入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颜林海:2006)
有的译论家从正面谈论研究翻译心理的必要性。林语堂早在三十年代就说过:“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以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是一种心理过程,即大脑皮层活动的某种形式。”这里的“心理”,主要是指在语际转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译者大脑中的思维活动。要研究翻译就不能不探讨译者的思维活动。(武景全:1999)
目前的翻译研究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许多模式都建立在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这些模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所有文本均是由一串词,词项或句子组成,人们可以一项一项地翻译,即原语与译语之间为一一对应关系,翻译的重点就在语言的表现在形式上,忽略了转换过程的心理,文化,语境等因素。(杨庆华,李丹:2007) 翻译活动的核心是转换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思维活动。因此译者有必要把握思维活动的规律。
1 译者的认知在理解环节的表现
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语的过程,也就是对原语的意思进行破解。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或听到的知识语言的符号(意义的代码),那么如何通过语言符号或意义代码去了解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人们在焦急中所看到或听到的知识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它和说话着用它来所表达的意义是不确定的。要正确理解原语的语义得依靠语言接受者的认知根据语境来进行判断和推理。(肖建安,王志军:2000)比如:中国比较注重吃的文化,所以有很多带有隐喻意义的词组跟吃有关。如:‘吃不开’(be popular )‘吃不了兜着走’(get more than one bargained for) 吃闭门羹(be refused)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to toad lusting after a swan’s flesh, aspiring after something one is not worthy of)外国译者如果不懂得这些词组的隐喻意义是无法正确传达源语文本要表达的意思。
例1:The Africa has no political personality.
原译:非洲人没有政治人格
改译:非洲人在政治上没有人格
这是一位非洲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中的一个句子,其用意力图表明自己反对南非白人统治的观点。如果从意义理解的层面,原译并没有出错;但译者显然忽略了说话者的情感表达,在意义转换中没有实现情感理解,因此原译使人感到包含着对非洲人的歧视和轻蔑的意味,其实这并非言者也非译者的本意。改译正确把握了话语中的感情色彩,表达出了对非洲人‘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治地位’而鸣不平的态度。(唐健禾:2007)译者的对源文本的理解受到译者的自身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视野的影响,也就是说译者可以有意识的锻炼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
2 译者的认知在表达环节的翻译问题
“由于我们享有基本相同的现实世界,因此才有大到相通的思维;正是这种体验性认知才形成了不同语言之间具有互译性的认知基础。” 源语文本成功的传播既取决于译者对其的正确理解还取决于译者能否正确表达。在生成目的语的过程中,译者如果存在认知障碍必然就会使译文表达偏离原文,影响其对原文意义的传达。表达方面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原语和目的语不同语言表达习惯的干扰和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唐健禾:(2007)比如:某人荣升某一官职时,在英语里可以说“you are a top dog”, 直译成中文就是“你是一个身居高位的狗”。中文读者听了会不知所云,甚至勃然大怒。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在英国人们十分宠爱‘dog’,所以‘狗’并不带有贬义。译者如果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是无法正确表达此句意思。对作品全部文化信息的准确解码,正如一条维吾尔俗语所说“那样的锅,需要那样的勺”,只有充分调动属于该文化的所有知识,按照该文化的方式去解读,才有可能准确理解,特别是对于表现民族,地域特有事物的符号。(袁志广:2000)
3 展望
基于认知取向的翻译研究涉及到研究译者的心理活动,需要结合心理学做实验认证,且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操作难度较大,所以在国内外只是刚刚起步,成果不丰富。但是它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外和实践意义,通过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理解的心理过程可以提高译文质量。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双语思维的转换特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吴义诚:2000)翻译心理学是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把译者的心理活动加以学科化地研究不仅仅表明研究者对译者心理活动研究的重要态度,更主要的是表明研究者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演.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 中国翻译.2005(5)
[2] 武景全. 翻译心理研究:目的,课题,方法[J]. 中国翻译. 1999(2)
[3] 杨庆华,李丹. 翻译过程思维模式的理性探索[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7(2)
[4] 肖建安,王志军. 认知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J]. 吉首大学学报. 2000(2)
[5] 唐健禾. 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的认知透析[J]. 四川教育学报. 2007(23)
[6] 吴义诚. 翻译研究的认知取向[J]. 外国语. 2000(5)
[7] 颜林海. 西方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概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 袁志广.论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的“双轨思维制”[J].语言与翻译. 20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