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点滴巧积累 作文好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慧芳

  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在予人规矩的基础上使人“巧”。所谓的予人规矩是指使学生掌握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有关的知识。所谓使人“巧”就是使学生在掌握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获得写作技能。因为理论知识扎实的人不一定写作能力就强,这有个经常运用,熟能生巧的问题。现只就如何使人“巧”谈些具体做法。
  一、拓展思路,培养鲜明个性
  人们爱把教师比作园丁,然而园丁如果只培育出一种颜色、一个品种的花,世人往往会认为他奉献给社会的美太单调。所以语文教师应极力创设宽松的环境,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多姿多彩的鲜明个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性,我们曾指导学生由“雪”引出联想,进而引发议论,再整理成文。学生有的从它的颜色引起联想,有的从它的质地阐发议论……讨论的气氛活跃。接着要求学生用40形成书面作文。之后细读文字,有的短小精悍,有的洋洋洒洒上千字。有个性格文静恬淡的学生写道:雪洁白晶莹,纯洁无瑕,飘飘洒洒停驻人间;性格内向的学生写其默默降临,无私奉献;性格较外向的学生则写其善于掩盖,长于粉饰,弄虚作假,以此反证出内心充实、忠诚纯朴的可贵……全班有49此命题写作文,共引发了26种不同的联想,而且为文清新、畅达,各自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而把作文看作是思考和创作的享受。观察,选准角度,求细求精。
  中小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学校,接触的人多是父母、同学、老师,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自如地获得写作素材。然而,家庭是写作的细胞,学校也是个“多棱镜”,能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引导学生选准角度,细致、深入地观察,也可能达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例如,同是写“秋天”,学生们大体上以此立意:秋天来了,枯黄的叶子落了下来,让人泛起一阵阵的凄凉……而有位学生却仔细地观察秋天的景象,品味秋天的感受,引发联想,从而悟出:秋天像一位穿着金色裙子的仙女,她用宽大的衣袖挡住炎热,把明朗与清爽撒向人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们。由于这位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是独特的,写出的文章也清新、洒脱,此文很快被报刊采用。
  二、内容真切,求实求新。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是吸取,写是倾吐。倾吐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活动,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学生心里必会冒出好多话要从口中说出,从笔端流泻。因为思维传达的空间有多大,取材的领域就有多辽阔,小至微尘污染的忧虑,大至宏观宇宙的探索都可以落笔,关键是诱导学生想写。正如著名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回顾创作历程时说:“作文要动真情,要写真情实感。”首先,培养学生的参预意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变革的实践,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从而产生一种非写不可的表达欲望。其次,学生处于心理最佳状态时,引发他们对作文的满腔热情,触发文思后布置作文。再次,当学生作文有起色时,点燃他们再思考、再创作的热情。只要有真情实感,状物论理,便自出新意。
  三、形式新颖,求活求异。
  确定了要写的内容以后,用何种形式去布局谋篇呢?一般是依教师所设葫芦画瓢――学完某类文体的课文后就练习写某类文体的文章,并模仿课文所用的表现手法下笔。这种做法对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不无好处,但实践证明,真正能“立竿见影”者不多。如果教师强调太多,势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甚至可能闹出笑话来。
  四、内容决定形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所写的内容出发,选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方式来表达。鼓励他们求活求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例如,我们曾要求学生都以“春蚕”为题,写几种不同体裁的短文,赞扬春蚕的“求人甚少,给予人甚多”的高贵品质。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的写散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的写成童话,用拟人的手法;有的写寓言,用对话法;还有的写说明文、议论文的……所用的表现手法,少数是刚刚学过的,大多数是以前积累的,均生动自然,给人新奇之感。
  五、语言朴素精练,个性化
  语言是文章的元素。一篇文章的语言朴素精练、个性化,文章就具备了凝重、活泼、与众不同的气韵。使自己的语言带有时代色彩,是学生求新求异的表现,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从自己文章的个性特色出发。我们主张,学生作文所用语言,首先应该朴素一些,因为学生生活本身就是朴素的。语言朴素也是文章的一种美。在朴素的基础上将语言加以锤炼,使之更具个性特色,那就可以避免文不对题,华而不实了。
  作文,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智力水平,语文水平的镜子,重视并搞好作文教学,对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致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至关重要。凭教师、学生点滴积累的“巧”,我们一定能走出现今作文教学的“暗胡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