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延峰
摘要: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整合于研究性学习,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丰富资源和技术支持,那么如何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网络校际间协作学习时,又有那些问题值得注意;“信息+技术”是不是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是不是等于“复制+粘贴=成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协作式学习网络环境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必修课程。它强调对所学习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可以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可以便捷地记录和展示学习过程,教学管理、评价反馈可以更为积极,资源和教学组织也可以更为灵活。但如何恰当合理地运用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服务,以及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当一个怎样的作用,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首先,把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整合于研究工作性学习,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丰富资源和技术支持:(1)提供网上信息资源。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以大量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作为基础,而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好提高了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图书馆、电子报刊等所有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2)提供信息处理工具。研究性学习包括一个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类汇总等,使之获得知识,以现规律,提交成果等。(3)提供互动交流工具。网络等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沟通交流和有力工具。而合作研讨在研究工作性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计算机网络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专家等的跨时空的交流,扩展思想的广度。利用网络,还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4)作为管理监控工具。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有效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评价。信息技术可以对学习活动的规划设计,搜集和保留关于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测评、反馈和建议,并在必要时有针对性干预和控制。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是我们所倡导。那么,什么是协作学习呢?协作学习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借助他人(同小组的人或老师)的帮助,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并利用网络等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协作式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五个步骤:1、确定任务,2、制定小组计划,3、协作研究,4、成果汇总,5、最终评价。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利用网络环境可以开展校际协作学习、校际交流学习、校际合作学习、Think Quset、Web-Quset等。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校际协作学习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学习任务。(2)确定协作学习的对象。(3)制定学习计划。(4)制作上传学习活动成果的白板等。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工作性学习有三个要素:网上资源是研究工作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网络平台是合作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研究工作性学习班也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创造一个网络协作的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
在网络协作教学中,尽管我们提供了协作的空间和讨论区,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没有通过网络进行讨论交流。因此,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任务设计。为了促进学生间的协作、交流与研究,教师要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研究活动作为学习任务。各学习小组能够提交一份“作品”进行交流。教师要对所设计的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侧面和变量,决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可能的危险是“表面热闹,实际无效”,学生表现的似乎很活跃但却一无所获。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在设计主题任务时必须强调对问题的洞察理解,强调反思,强调动脑。(2)学习资源设计。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我们还需要设计、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课程避免采用简单传递的模式,而应提供各种开放资源。这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等。还可以将教师所积累下来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等相关内容链接到网站上。(3)交互工具的设计。为支持学习共同体持续的交流协作活动,教学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交错互工具。(4)学习小组的组织。要增强学习者的团体意识,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生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比如小组内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等。(5)指导监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模式,但这并不是放任学生完全自己独立探究,指导监控非常关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监控分析学习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进行相互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具进行主动探究的研究工具,如果教学组织、管理、设计不到位,不够完善,就容易使之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要正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不要盲目依赖技术、依赖学习环境,离开了人,技术什么都不是。更不要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复制+粘贴+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在“身临其境”下,去“体会、感受、感悟”,获得事物的规律和内在的性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