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伯利亚名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铁超

  摘要:对西伯利亚名称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往往根据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历史,结合历史文献及当地民族的归属进行考证其名称的来源与意义。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然而,仅仅考虑上述方面还不足以科学地对西伯利亚的名称意义进行解释。本研究认为。还应该从历史语言的角度,通过讨论同源词来进行佐证才能够科学和合理地解释西伯利亚名称的意义。从语言的同源词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西伯利亚名称的意义可以局限在两种比较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为源于阿尔泰语系的“泥泞、潮湿”之地,另为“鲜卑”。而“泥泞”才是合理的释义。
  关键词:西伯利亚;历史比较语言学;阿尔泰语系
  中图分类号:K95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1―0032―04
  
  一、西伯利亚名称的问题
  
  西伯利亚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研究学科――西伯利亚学,但对其名称意义的解释却仍然没有定论。
  西伯利亚“泛指现俄罗斯联邦境内介于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中亚、蒙古及中国北部的广袤地区”。
  最早为这一地区命名的外来人员是俄罗斯人。“1581年9月1日,他(叶尔马克)……占据了古楚汗的首都锡比尔,俄罗斯人将此都城的名字赋于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的整个地区,而这一地区就开始被称为锡比尔,即英语中的西伯利亚。”
  但是,他们仅仅命名而没有提供确切的意义,因此而导致人们对这一地区名称的意义提出了不同解释。例如:
  
  1 “关于‘西伯利亚’这一名词的来源,向来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鞑靼语地名,表示‘首城’的意思。有人认为‘西伯利亚’系蒙古语‘丛密’之意……”webster词典认为,西伯利亚是哥萨克人于1581年征服的要塞的鞑靼语名称。
  
  2 西伯利亚为“俄语北方的音译,指北亚而言,还有人说是‘世界中心’的意思”。
  
  3 根据网上百科全书wikipedia,西伯利亚来源于突厥语的“沉睡之地”(sleeping Iand)。
  
  4 “西伯利亚”一词来源于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锡伯”的名字。
  
  5 包尔汉、冯家升和干志耿等认为西伯利亚“系鲜卑音转”。“‘西比尔’是一种人民的称呼。这种人民在古代汉文史书中作鲜卑,它的意思是一种瑞兽……因为鲜卑人民崇拜它,把它用作本部落的名称。”
  
  6 “西伯利亚”来自于在俄罗斯向远东地区进行扩张时候就已经存在的一个被称为sibe/xibe的民族名字。“西伯利亚是由英语sIBERIA译的,而英语SIBERIA又出于俄语SIBIR,它是一种人民的称呼。”这种说法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相似。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sihir是当地酋长的名字,后来成为当地的首都名称。
  从上面的概述来看,西伯利亚这一名称的意义仍然具有争议,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观点1
  鞑靼是蒙古民族的先民之一,其语言具有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特征。但是,其语音表达与蒙古语的“丛密”相去甚远。从阿尔泰语系的不同语族词汇中的“丛密、密林”的比较可以见到非同源词现象。
  满语 锡伯语 鄂伦春语 鄂温克语
  Weji budgan
  ciji
  ciirii
  蒙古语
  ciguir
  观点2
  俄语“北方”一词的音译说更加没有依据。因为从历史资料上看,当俄罗斯占领这一地区之前,当地并没有俄罗斯人,所以“世界的巾心”就失去了语言上的依据。
  观点3
  突厥人的确曾经在这块广袤的地域上留下过遗迹,但是突厥人从其体质人类学角度上归属于高加索人。所以,尽管突厥人可能在语言上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地的语言有过接触,但是其最终没有能够延续到近代。另外,“沉睡之地”也没有得到语言证据的支持。
  观点4
  这或许是一个比较贴近事实的猜测。然而,锡伯族是现代民族的称呼,其语义尚未得到较好的解释。虽然这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并与鲜卑有着极大的关联,但是,用现代民族的名称去解释几千年以前的名称必须要有语言学意义上的证据。
  观点5
  鲜卑民族的因瑞兽而得名的观点不能成立。根据本人另文的观点,无论从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角度看,鲜卑民族的名称都不可能是“瑞兽”,而是“鲜人”。
  观点6
  这两种说法没有得到语言学和民族学方面的证明,但却是一个比较有根据的猜测,因为当时在俄罗斯东侵时期,在xibir地区与当地人进行过战斗,并最终以俘获当地首领的儿子而站稳脚跟。但是,这两种说法仍然没有为西伯利亚名称的意义给出有贡献性的解释。
  因此,对于西伯利亚名称的意义问题就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方能够得到较为科学的释义。
  
  二、西伯利亚地区民族渊源与语言谱系
  
  关于现在中国东北部古代民族历史的研究较多,但是,对西伯利亚古代民族历史则很少见于古代文献中。
  在西方,研究者们对于西伯利亚的记述极少。例如:
  Wikipedia对于西伯利亚的描述仅仅不过是如下方面:(一)从考古证据看,西伯利亚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二)当时的居民是叶尼塞人(Yeniseians)。Vasily Radlov认为叶尼塞人所讲的语言与后来的乌拉尔一突厥语言有所不同。后来,其他民族的不断涌入,才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众多民族的共同生活地,语言也逐渐变成了阿尔泰语。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可考证的事实是:古代西伯利亚先民是突厥人。他们在公元1000年至1200年间统治着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公元1300年后,蒙古帝国兴起,突厥人被赶出这一地区。至公元1500年左右,在蒙古帝国衰败后,俄罗斯才逐渐走出蒙古人的阴影,开始向不同的方向扩张。然后,于16世纪开始占领西伯利亚地区。”显然,当时入侵西伯利亚的人首先遇到的并不是突厥人,而是居住在当地的操阿尔泰语言的民族。
  中国学者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西伯利亚地区很早就南不同的民族所居住。例如:
  干志耿等认为,很多现在仍然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民族都是来自于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过记载的肃慎民族。当时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的还有其他民族,如东胡、秽貉等。
  吴文衔等认为,黑龙江流域的古代东胡人“的活动区域在今呼盟东部及大兴安岭山脉一带”。
  虽然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将其记载延伸到乌拉尔山脉地区,也没有追溯到商代以前的时段,但是从文献对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历来就是不同民族交互往来、混杂居住的地方。虽然历史上这一地区经历了不同民族的征服,但是历次的战争对此地区的文化与语言影响并非十分显著。因此,不论是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或者是由于不同语言的词汇相互借用的情况,还是由于这些民族同属于一个更加古老的阿尔泰民族的后裔,我们都可

以看到,当俄罗斯征服者侵入这片广袤的地区时,当地民族使用的语言均属于阿尔泰语系。这可以从阿尔泰语系各语族中很多共有的同源词汇得到见证。例如,从现在的地图上看到的西伯利亚地区的地名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阿尔泰语系各语族语言的痕迹。例如,鄂嫩(河)、阿尔丹(河)、乌拉尔(山)、通古斯(河)等。如果说鄂嫩(母亲)、阿尔丹(金子)的地域临近于外兴安岭,因此仍然主要为阿尔泰语系的讲通古斯语民族的聚居地,那么向西方向,远离这一地区的乌拉尔(山)山脉和乌拉尔河则更加明确地表明这一地区为使用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共同生活区域。“乌拉尔”的释义如下:
  鄂伦春语 鄂温克语 锡伯语 满语
  uro
  uro/wri
  elin
  alin
  蒙古语 重构形态 意义
  ola/ ora
  *ela
  山
  注:重构词汇形态用*号表示。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如果西伯利亚的名称来自于阿尔泰语系中的某一语族,那么从语言分析人手就可能揭开西伯利亚这一名称的意义。
  
  三、西伯利亚名考
  
  史料记载的“西伯利亚”一名由词根xibir和拉丁语的后缀-ia合并构成。-ia是表示阴性名词的拉丁语后缀,意义为“与……相关”,因此与阿尔泰语系中诸语族语言的意义无关。然而,其词根xibir与阿尔泰语系现有的诸语族直接相关。
  
  释义1:泥泞
  无论xibir是否来自蒙古语,还是来自通古斯语,它们都属于阿尔泰语系。由于阿尔泰语系中各个语族享有同源词汇,因此蒙古语与通古斯语有很多的词汇具有相关性。虽然两个语族之间似乎相距很远,但是,两个语族中确实具有很多同源词汇。在阿尔泰语系中,很多语言的“泥泞、潮湿”词汇发音都与xibir具有同源性。阿尔泰语系中不同语族的语言举例如下:
  蒙古语 达斡尔语 鄂伦春语 赫哲语
  cibir
  shawti
  ciwar
  ciwar
  (泥泞)(多泥)
  (陷、泥泞)(陷、泥泞)
  鄂温克语 锡伯语
  9ibaro
  jiwar
  (泥)
  (泥)
  从语言历史重构的角度看,不同语言中对应关系明显。
  (1)b和w同时具有双唇音属性,因此转换相对直接,即b、w可能由于不同语族的语音变异而形成各自变体;
  (2)c与J.同为擦音,且接触部位均为口腔前部,因此其变异容易;
  (3)其他变异,如第二个音节中的首音b与n和第二个音节中的i、a和j以及r与e(鄂温克语的增音e),虽然难以解释,但在历史语言的音变中属于常见现象。
  (4)在不同的语言中音节数量及音节构成的位置没有变化(均为双音节)。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辅音的弱化规律重构同源词*cibir。其原始意义为“泥泞”。
  由于e与俄语、英语对应的音近似于s,所以,西伯利亚的名字在英语中根据俄语的转音变为Siberia。
  可见,根据语言的证据,同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献及民族构成来确定词汇的意义,要比根据后来民族的自称或者文化现象来确定具有更大的可信度。
  
  释义2:鲜卑人
  另外一个解释:“西伯利亚名称系‘锡伯’的音转”,似乎也有可能。因为当时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均为操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民族,而“古代鲜卑散居在西伯利亚,中国史书上所记述的鲜卑只是这个族南迁的‘散姓’而已”。并且根据笔者的重构,鲜卑具有明显的意义:鲜卑名称是由“鲜”和“卑”两个部分构成,“卑”系通古斯语族中诸语言的后缀,意义为“人”。
  鄂伦春语:beje
  鄂温克语:beje
  赫哲语:nio
  锡伯语:nan
  意义:人、哪的人
  古形式重构:*-
  重构意义:人、哪的人
  因此,可以说释义2是:西伯利亚的意义是“鲜卑人(的地方)”。由于俄罗斯入侵者并不了解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所以将当地族名转音为西伯利亚。
  从上面两种释义的判断看,我们似乎难以确定哪个释义最为贴近语言事实。因为在通古斯语中可以较好地重构表示人的后缀:
  鄂伦春语
  鄂温克语
  -na/-no/-ne
  -na/-ne
  赫哲语
  锡伯语
  ―nio/-nan- nio/-nan
  满语
  意义
  njalma
  人
  而在蒙古语和达斡尔语中,“人”的发音均为huu。
  
  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人认为释义1最有可能。其原因在于,我们能够通过对同源词汇的特征的分析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而释义2则无法从词汇中得到同源词汇的重构。故,西伯利亚的释义为“泥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1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