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祁生平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宋祁一生经历了真宗和仁宗二朝。他刚出生时,宋真宗即位近一年,大宋朝已经结束了五代纷争的局面;宋仁宗即位时,宋祁已经二十六岁,他主要的从政经历几乎与仁宗朝相始终,他目睹和亲历了仁宗朝的重要政治格局。考察宋祁的生平行实,他起家孤贫,却能够把握时代所赋予的机会,在科举上一鸣惊人,最终走向政治的中心舞台并取得各方面的成就,这个人物自有其诸多不平凡的故事。
关键词:宋祁 真宗 仁宗 从政 生平行实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2-53-60
Abstract: Song Qi lived through Zhenzong and Renzong dynasties. When he was born, Song Zhenzong (Zhao Heng 968-1022; 997-1022 in power) took office for nearly a year, and the Great Song Dynasty had ended the disputes among the five dynasties. When Song Renzong (Zhao Zhen, 1010-1063; 1023-1063 in power) took office, Song Qi was 26 years old. His main political experience was almost always with Renzong Dynasty. He witnessed and experienced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chess situation of Renzong Dynasty. Studying the life practice of Song Qi , he started from a lonely and poor family, but he was able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given by the times to make an astonishing impact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eventually went to the central stage of politics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all aspects. The character has many extraordinary stories of his own.
Key Words: Song Qi;Zhenzong;Renzong;Political experience;The life practice of Song Qi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学家。少时寓居安州(今湖北安陆),天圣二年(1024)进士及第,历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事迹具《宋史》本传。宋祁才华横溢,学问赅贯,涉及音乐、训诂、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著述甚丰,惜乎多已散佚,今存《景文集》《宋景文笔记》和《益部方物略记》等,不足以窥见其全部创作成就。宋祁兄弟同举进士且俱有高名,《宋史·宋祁传》记载:仁宗初年,宋祁和他哥哥同时进士及第,殿试时宋祁考中第一名,哥哥宋庠考中第三名,当时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刘娥)谓弟不可以先兄,于是将宋庠擢为状元,而置宋祁为第十名。 宋庠官至宰相,宋祁官至尚书,兄弟二人声名振耀当世,被誉为“二宋”。宋祁最为后人所熟悉的,可能是他那阕妇孺皆知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该词使他获得“红杏尚书”的美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1王国维这一评价肯定了宋祁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加深了人们对他的了解。事实上,揭开尘封的历史,真实的宋祁不管在政坛还是文坛上,当时皆有声名,翻阅《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等历史文献可知,宋祁是当时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如参与庆历新政,参与撰写《新唐书》列传,与欧阳修、范仲淹是同时代的改革者,他对于当时文风革新、政治改革等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宋初尚读的社会风气
知人论世是研究历史人物的基本途径。唐末五代,干戈兴,学校废。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用“世衰道微”形容五代,揭露了当时人伦颠覆的严重局面,他说:“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1人伦关系被践踏,道德秩序全面沦丧,尤其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知识分子连起码的道德底线都没有了,他们寡廉鲜耻的形象仿佛是历史的梦魇,整个社会乱象丛生。《宋史·忠义传》载:“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2唐末五代士大夫的忠义之气已成为历史的记忆,遥不可及。事实上,自唐高宗李治以来,儒学不振,学校废置已相当严重,《新唐书·韦思谦传》记载:“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徼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向。”3自唐高宗永淳(682)后,学校多有毁坏,太学生员匮乏,儒学衰微、经术不彰,文化传承岌岌可危。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洗礼,门阀世袭制度最终被历史淘汰。宋初兴科举,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不问血统与门第,严重冲击了门阀士族的“高贵血统论”,使得像宋祁这样出身于社会底层的青年才俊可以获得入仕的机会。4科举造就了一大批士人阶层,他们不是靠血缘门第而是凭借文化优势成为封建社会的精英群体。相对而言,这种选拔人才方式是历史的进步,比较公平,从而推动宋代文化空前繁荣。宋初几个皇帝率先垂范,极大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是导致宋代文化发达的重要因素。宋朝立国之初的几个皇帝如太祖、太宗、真宗和仁宗都尚文,在这几代皇帝的引领下,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非常浓厚,《宋史》卷四三九载:“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日增。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5赵宋立国后,用文吏而褫夺武人之权,至仁宗时,宋开国约八十年,统治者一般坚持“宰相须用读书人”的祖训,文人地位空前提高,思想空前地活跃和自由,造就了有宋以来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朱熹在《楚辞后语》中说:“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6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7宋代文化超越前代,生活于宋代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们一身浩然正气、敢于担当的形象成为历史坐标中的定格。宋祁就是生活在这样文化自觉的时代。在宋代,文人被无故杀戮的现象极为罕见,即使像“党争”这样波及面比较大的政治斗争也无知识分子被杀戮。王夫之《宋论》卷一载:“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8这种自由的学术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对宋代哲学、宗教、乃至各类艺术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宋初的知识分子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重振道德伦理秩序,他们从思想文化建设入手。当时,思想文化建设有两条路线:一是极力鼓吹儒家大一统思想,如柳开、孙复等人宣扬《春秋》大义;二是歌颂、美化王道思想,如杨亿为首的“西昆派”在文学实践中大行其道,这种文学样式虽然讲究华丽对仗,但易于流行,更适于政治宣传。宋祁就是坚持第二条思想路线的。宋祁在世时,北宋立国近八十年,社会经济水平虽极大提高,“经真宗图治十年,经济发展,交子发行;澶渊定盟,边境稳定,全国纳税垦地达5247584顷,为宋代的最高数;茶、盐、酒、铁专卖税收达1123万余贯,比唐大中七年的全国总税收还高两成;人口722万余户,比唐开成四年上升四成多。宋朝初步显示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1但是,这种经济繁荣表面隐藏着巨大内忧外患,正如范仲淹所言:“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2
二、宋祁的家世
宋祁的家族世系和他早期的人生经历多有阙如,《宋史》虽有其传,但涉及其家世及青少年时期的文字比较简略,后人对宋祁生平之全貌不甚了解。幸好,有其他材料可以补其阙,如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宋祁《宋府君墓志铭》、王得臣《麈史》以及地方志书等。笔者根据这些资料以及宋祁的《景文集》等试图探究其家世渊源,这是研究其思想形成的基础。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云:“嘉祐五年秋,常山宋公自郑州移疾还京师。明年夏四月,疾益侵……五月丁酉,公薨,天子辍视朝……享年六十四岁。”此处“明年”即嘉祐六年(1061),由此可推知宋祁当生于998年,这一年正是宋真宗咸平元年。
宋祁先祖为微子后裔。周武王封微子于宋,后以国为氏。南宋郑樵《通志》卷二六《氏族二》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3《宋景文笔记》卷下《左志》云:“祁之為名,宋之为氏。”4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亦载:“公讳祁,字子京,其先周武王封微子于宋。”5又云:“宋姓之始,肇自微子,后之苗裔,以国为氏,望于广平,世济其英,至唐中丞,有直其声,谪居雍丘。”6自古以来人们在自己姓氏来源问题上都存有追远的心理,希望增加姓氏的历史厚度。以上资料皆反映宋氏为微子后裔,想必也应该有这方面的因素。
宋祁先世有史可查者应从第四世高祖绅始算起。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云:“至公之高祖绅,唐昭宗时为御史中丞,以言得罪,遂家于开封之雍丘。”7《宋府君墓志铭》载:“余四世祖在晚唐时以御史中丞失官,始籍雍丘。”8《荆南府君行状》记载了宋祁先世的基本情况:
宋氏本广平望族,代有冠冕。中叶避地,始来浚都通州。府君事唐昭宗,位至御史中丞,坐法贬州司马,子孙蕃衍,为东畿著姓。乾封府君事后唐,历晋汉,多为剧邑,清尚素节,乡品亡二。霍邱府君弱冠秀发,通王霸之术。是时,诸侯据藩岳,招豪英,因感艰运,濡足当世,由是连应沧魏兖冀之辟。周世宗用兵淮上,铺敦深入,府君自田里献书行在,陈灭吴之策,世宗奇其材,拜真令,随王师东下而安辑之。淮人忘亡,遭内忧去官。宋受禅,铨符追集,调蔡州团练判官,谢病不行,俄而易箦,年四十八。9
宋祁的先祖绅本是唐昭宗时御史,因言过失而失官,迁徙到通州;其曾祖宋骈先后历事后唐、晋、汉,品行高洁闻名乡里;其祖父宋耀青年时期因为通晓王霸之术为周世宗所倚重,入宋后辞官。1
为便于厘清宋祁家世渊源脉络,笔者根据宋祁《宋府君墓志铭》《荆南府君行状》《叔父府君行状》,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以及王琰《宋元宪公庠忠规德范之碑》等历史文献资料,特绘制宋祁家世谱系图如下:
宋祁高祖宋绅落籍于雍丘生四子,分别以伯、仲、叔、季列布于东南西北四院。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载:“公高祖绅,唐昭宗时为御史中丞,以言得罪,遂家于开封雍丘。生四子,以伯仲叔季列东南西北四院。公之系,实出西院。曾祖骈,汉兖州乾封令。祖耀,周寿州霍丘令。父玘终荆南节度使推官。”2质言之,宋祁一支系出自西院。宋祁的父亲宋玘先后娶高氏、二王氏、钟氏、朱氏。《荆南府君行状》载:“五合姓曰高氏,曰二王氏,继以钟氏,最后朱氏。朱夫人后府君十三年而终。三子,长曰邡,早夭。仲曰郊,季曰祁。邡后王氏出也。郊、祁,钟出也。”3孔平仲《谈苑》卷一:“钟著作生二女,长嫁宋氏,生庠、祁。”4宋祁为钟氏所生。
宋祁的叔伯共六人。《叔父府君行状》云:“同祖兄六人,曰玮,终安州云梦令。曰琚、曰璩、曰现,皆文行孝友,不及仕途。曰珣,终江陵府节度推官,赠工部郎中。曰昱,举进士,并先去世。”5据《景文集》卷六二《荆南府君行状》和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载:“曰珣,终江陵府节度推官。” “珣”为“玘”之笔误。宋祁的叔伯六人中宋昱去世较早。宋祁说:“先府君蚤孤,事母贾夫人至谨。诸兄以宦学,远或千里,近或数年乃还。惟府君朝夕瞻省,以孝闻邑中,里人邢敦,盘桓遁世,罕通谢问,独以府君为益者之友,治“春秋”三家,长“左氏”。”6也就是说,宋祁的父亲少孤,及其成人后,几个兄弟有的于千里之外求学,有的虽然稍近但也是数年才归,侍奉寡母的重任落在宋祁的父亲身上,故耽误了求取功名,就连宋祁最小的叔父宋位也在其父宋玘之前考取了功名。宋位于“太宗端拱元年,以经明释褐补陇州陇安簿,再调虔州石城簿,代还,以结课尤异,迁耀州观察推官,州与霍丘府君嫌名音协,固乞改拟。”1宋祁的父亲于端拱二年(989)明经及第,此时已经四十多岁。宋祁在《荆南府君行状》中详细记载其父亲的从政经历:“年四十,亲友劝以仕,始游京师。太宗端拱二年,明经及第,为宁州襄乐主簿。……调江州司理参军。……居官八年弗得代;……是冬,集吏部,复掾常州;……俄为光州录事参军、安州应山令、江陵府从事。……天禧元年调都下,疾终于僦庑,实六月二十九日。”2宋祁的父亲“居六官更三十载”3,一直在地方为官。宋祁家世自高祖宋绅失官以后,世有从政者。《宋景文公祁神道碑》载:“初四院之子孙仕者数十人,或以荫,或以明经,或以明法,或举进士,皆有才名,然不甚显,至公之兄弟遂大显。”4可见,宋祁兄弟是整个家族中居官最高,地位最显赫的。 宋祁共有十五子。《宋景文公祁神道碑》云:“子男十五人:定国,进士及第,终太常博士;次不及名;靖国、彦国,国子博士;惠国,尚书虞部员外郎;辅国、奉国、祚国,太子右赞善大夫;顺国,大理寺丞;佑国,终秘书省正字;亮国、保国,大理评事;嗣国、俊国、广国,太常寺太祝。嗣国早亡。孙十人:松年、延年,光禄寺丞;儋年,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羲年,试将作监主簿;昌年,未仕;姚年,太庙斋郎;颐年,大理评事;馀尚幼。”5
三、宋祁的籍贯
关于宋祁的籍贯,后世一直存有争议,有雍州说和安陆说。一般来说,人们对籍贯的认定是基于几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祖籍;二是出生地;三是成长地。笔者根据《宋史》《宋元宪公庠忠规德范之碑》《东都事略》《四库全书集部景文集提要》《宋景文公祁神道碑》《宋府君墓志铭》《隆平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名臣言行录》《江西通志》《嘉靖应山县志》等文献,将其籍贯考证如下:
雍州说的依据如是:王珪《宋元宪公庠忠规德范之碑》、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东都事略》卷六五、《四库全书集部景文集提要》等都认为宋祁的籍贯是开封雍丘。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说:“至公之高祖绅,唐昭宗时为御史中丞,以言得罪,遂家于开封之雍丘。”6《景文集》卷六〇《宋府君墓志铭》曰:“余四世祖在晚唐时以御史中丞失官,始籍雍丘。”这两种文献皆说宋祁的祖父因言失官遂家于开封之雍丘。范镇,字景仁,成都人,宋祁最亲近的弟子,他对宋祁家世比较了解。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载:“嘉祐五年秋,常山宋公自郑州移疾还京师,明年夏四月疾益侵,召门弟子蜀郡范镇而谓之曰:‘疾病者,既死毋受赠典,毋丐子孙恩,毋请谥,毋立碑。我虽戒诸子,恐其弱不能闻于朝,子其为我达之。’”7宋祁临终之际向范镇交代一些后事,足见宋祁是很信任范镇的,范镇对宋祁家世的描述应该非常可信。也就是说,至宋祁的高祖这代,宋祁的家族迁至雍丘,故将其籍贯归于雍丘。事实上,祖籍也不一定是籍贯,很多历史人物既不生于斯,也不长于斯,就像宋祁不是出生于雍丘,更没有在雍丘生活过。笔者认为,以父祖之籍贯为籍贯既有历史相沿的成习,又有从众的社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故有祖籍与籍贯等同之说。
安陆说的依据最为丰富。《宋史·宋庠传》卷二八四载:“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1甚至与宋祁时代相近的历史著作,如《隆平集》卷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二、《宋名臣言行录》卷六皆认为宋氏为安陆人。《江西通志》卷九六:“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2这些文献皆认定宋祁的籍贯是安陆。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理由有三:
第一,宋祁自称安陆为故里。根据《辞海》解释,“故里”就是故乡。3《景文集》卷一七有:《过安陆旧居邻里相送》《怀故里偶成》,作者自谓“安陆旧居”“故里”,反映出宋祁对长期生活和学习过的安陆旧地非常依恋,宋祁称安陆为故里自有其心理依据,外人是不应该否认其说的。宋庠在《元宪集》卷二云:“天禧初,侨寓安陆有宅一区,尝于斋前手植橘树,才尺余许,未几,擢第随牒游方,天圣庚午冬,屏居畿邑守舍儿自安陆馈余丹橘一箧,因曰:‘此即斋前所植。’抚物怀旧,悽然不平者久之,因成感咏。”4天禧元年(1017),宋祁的父亲过世,宋祁兄弟从此定居安陆,宋庠还在旧屋前亲栽一株橘树,后来,他们兄弟进士及第离开了安陆,天圣庚午(1030),安陆旧谊送来一箱橘子,宋庠睹物怀旧,感而赋诗,表达了对安陆生活的眷顾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祁称安陆为故里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宋祁在安州生活时间较久。当时安州辖管应山,应山与安陆毗邻,宋祁的学业与成长主要还是在应山。宋玘具体什么时间到应山任上,史无明确记载。《成化中都志》(下)卷六载:“父玘为应山县令,随父侨寓陆”。可以推定,宋祁的父亲调任应山县令时,他随之也来到应山县。我们根据《荆南府君行状》所载推算:
(父)年四十,亲友劝以仕,始游京师。太宗端拱二年,明经及第,为宁州襄乐主簿……代还,调江州司理参军……居官凡八年弗得代。……是冬,集吏部,复掾常州,三考皆最,掌狱凡十年。……俄为光州录事参军、安州应山令,江陵府从事。……居六官,更三十载,结考十七。……天禧元年调都下,疾终于僦庑,实六月二十九日。5
按照惯例,北宋士子科举及第后,释褐为官初任一般三年为限,三年后始代还,次以三十月为任。端拱二年(989)至淳化三年(992),宋祁父玘在宁州(今甘肃宁县)襄乐任主簿,太宗淳化三年(992)至真宗咸平三年(1000)冬,宋玘在江州任上共八年。宋玘在常州掾任上,历三考,不久为光州录事参军。据宋制,一任三年,一年一考。可见,宋玘在常州仅有一任,按照“掌狱凡十年”计算,他居江州和常州应该共有十年,因而,宋玘可能咸平五年(1002)调任光州。如果按照一任计算的话,那么宋祁最早于景德二年(1005)调任安州应山县。他居光州何年,不得而知,《嘉靖应山县志》卷上“古迹”“渡蚁桥”条记载:“二宋少随父宦寓法兴寺读书。有胡僧相曰:‘小宋他日魁天下,大宋亦不失甲科。’后十年……僧曰:……‘小宋固当首捷,然公终不出其下。’……天圣三年,同举进士。”6如果胡僧所说的“后十年”可信的话,那么,宋祁的父亲在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已经在应山任上,此年宋祁十七岁。质言之,最早于景德二年(1005),最晚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之前,他的父亲宋玘应该已在应山县令任上。如果按照这两种时间计算,截止天圣三年(1024)宋祁二十七岁释褐为官,他在安州至少应该生活了十年以上。
宋祁生母钟氏逝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祁时年仅十三岁,其父在大中祥符三至七年续娶安陆朱氏,具体哪一年虽不得考,但可以肯定,宋祁于十三至十七岁之间随文到应山,落籍安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第三,宋祁是以安州籍贯参加科举考试的。北宋科举制度严格规定,任何应举者必须在籍贯地参加科举考试,“冒籍”现象是不允许的。科举考试规定,每位考生必须有准考证,十个人联保,填写考生信息档案,若档案信息涉及造假,则十人连坐处罚。据《麈史》卷中“场屋”条载:“宋景文应举安陆,试《仲尼五十而学易赋》。次日,试《周成汉昭孰优论》。”1可见,宋祁当时是以安陆户籍乡试中举的,这是证明其安陆籍貫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宋祁兄弟拜于当时应山著名处士连舜宾门下2,当时还有寓居随州的欧阳修也拜连舜宾门下读书,他们相识于应山、求学于应山,正是这段时间,欧阳修与宋祁兄弟结成深厚的老乡及同门情谊。 宋祁究竟何年生于何地?史无确切记载,但可根据宋祁父亲从政经历推算得知宋祁出生于江州(今江西九江)。端拱二年(989)至淳化三年(992),宋祁父玘初任宁州襄乐主簿,因此,他父亲自宁州徙江州最早不过是太宗淳化三年(992),然而他在江州任上一干就是八年(992—1000),“八年弗得代”“是冬……得掾常州”,可以肯定,真宗咸平三年(1000)冬以前,宋玘还在江州。又《宋史》卷二八四《宋庠传》载:“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父玘,尝为九江掾。与其妻钟祷于庐阜,钟梦道士授以书曰:‘以遗尔子。’视之,《小戴礼》也,已而庠生。”3《江西通志》卷九六亦云:“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父玘尝为九江掾,与其妻钟祷于庐阜。钟梦道士授以书曰:以遗尔子。视之,《小戴礼》也。已而庠生。”4这两个文献皆以为太宗至道二年(996)宋庠生于江州,宋庠比宋祁大二岁,宋祁的父玘于端拱二年(989)始为官,时年四十岁,至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宋祁出生时,其父应该四十九岁,此时,宋玘仍在江州任上。笔者认为若以出生地为籍贯,那么江州一说似可成立。
宋祁自谓“广平人”。《荆南府君行状》云:“宋氏本广平望族,代有冠冕。中叶避地,始来浚都通州。府君事唐昭宗,位至御史中丞,坐法贬州司马,子孙繁衍为东畿著姓。”5质言之,宋祁的先祖本是广平(今河北鸡泽)望族,高祖宋绅晚唐时因为官场失顺遂迁至雍丘(今河南杞县),子孙遂在此繁衍而成望族。唐宋时,人们普遍有以“郡望”即一个地方著姓作为籍贯,如“昌黎韩愈”“庐陵欧阳修”等。事实上,韩愈并不是在河北昌黎出生且也从未在那里生活过,欧阳修既非出生于江西庐陵,也非成长于江西庐陵。宋祁也常常自谓“广平人”,如“八月日,广平宋某谨奉书献臣执事某。”6《景文集》卷四五《云门录序》后附“广平宋某子京记”。7兹不一一列举。这种自谓或许是当时士大夫之时尚,章学诚对这种现象有揭示:“唐末五代之风诡矣,称人不名不姓,多为谐隐寓言,观者乍览其文,不知何许人也。如李曰陇西,王标琅琊,虽颇乖忤,犹曰著郡望也。”8宋祁既非生于“广平”,也从未在广平生活过,广平只不过是其先祖繁衍生息之地,由此可见,这种自谓只不过是一种时代的时尚而已。
宋祁的父母合葬于许州阳翟县。《荆南府君行状》:“景祐二年,圜丘礼成,进加今赠,今得吉卜于许州阳翟县三封乡之南原,以景祐丙子孟冬之癸酉,举公之柩以钟氏、朱氏二夫人合祔焉。”1许州阳翟县三封乡之南原是经由风水先生确定下来的新墓地,葬于此地的有宋祁的父母,继母并祔,还有宋祁最小的叔叔宋位。宋祁说他的叔叔宋位“喜游侠,重然诺,居乡里以风义自重。”2《叔父府君行状》云:“与江陵府君……姿宇风韵,纤微克肖,虽近亲昵友,或不之辨。”3《荆南府君行状》亦言宋祁的父亲与其叔父位形貌气韵风神酷似。选择许州(今河南許昌)阳翟县三封乡之南原作为新茔主要是宋庠力主促成,《叔父府君行状》云:“自称讳以来,藁窀都外,由群从而上,悉葬故茔,及府君,昭穆益卑,容竁无所,其孤郁与兄子郊等,别启新域于许州阳翟县三封乡之南原,即以今岁孟冬之癸酉。奉江陵及府君之柩,偶穴同兆,且以终手足之爱,从象数之吉也。”4宋祁的父亲与最小的叔父宋位生前手足情深、关系亲密,宋庠(又名宋郊)和宋郁(宋位之子)的精心谋划,将他们兄弟二人同葬于新墓地,宋祁认为此可彰兄弟之爱,也卜符象数之吉。清陈廷钧在《安陆县志补正》中有一段考评:“志《人门》宋充国庠子有传,考二宋先世本开封府雍丘人,宋准之从子也,依其母朱蓄于安陆,贵达后仍归老雍丘,其后裔簪缨者皆于安陆无涉,安陆封内并无宋氏茔,则充国之列传赘矣!”5此说颇有失误,宋氏贵达后并未归老雍丘而是官居京城,至死方卜吉丘墓于许州,青山处处埋忠骨,当时河南乃宋代首都之地,官员老死埋葬工作或卜吉之地,也是常见的事情。不过,湖北安陆县境的确没有宋氏坟茔。
责任编辑:张 翔
作者简介:邢起龙,湖北广水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儒家心灵哲学,湖北地域文化;
岳悦,河南平顶山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培育项目(2015SW0303),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楚地出土文献中的先秦儒家心灵哲学研究》(15Q070),2016年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先秦儒家心灵哲学研究》(BSQD2016053)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湖北省广水市宋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HGFY20180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39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