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晓伟

  摘要: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是在西伯利亚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条件下出现的,它为西伯利亚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伯利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同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做斗争,并以较合理的价格向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对维护边区居民利益和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俄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K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5-0091-03
  
  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的消费合作社有这样几种形式:工厂消费合作社、铁路消费合作社、农业消费合作社、城市消费合作社等。其中最发达的是工厂消费合作社,它由工厂发起,工厂向其提供免费的厂房,并给予贷款,将其置于工厂的领导之下,但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它渐渐地摆脱了工厂的束缚。
  
  一、消费合作社的建立及初步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是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的初步发展阶段。80年代是消费合作杜的大发展时期,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地区都出现了消费合作社,成立最多的是工厂消费合作社。由于它能帮助工厂解决粮食问题,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工厂绕过政府去支持消费合作社。其中。乌拉尔地区的工厂消费合作社最多,1880―1891年政府批准的就有175个。这时铁路消费合作社也开始出现了。第一个铁路消费合作社是在贝利托夫建立的,它是由尼古拉耶夫斯克铁路工人建立的,1872年被批准。各地的城市和农村消费合作社不多。
  80年代在西伯利亚几乎每年都有一个工厂消费合作社建立,1886―1914年共建立了19个这样的组织。最初合作社资金不足,其活动能力很有限。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铺设为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的建立提供了契机。由于工程浩大且地处偏远、人烟稀少,不得不从外地招募工人,这就要为工人提供生活必需品:食品、衣物等,还要有运输、管理建筑材料的部门。政府鼓励在铁路沿线建立消费合作社。1898―1899年在铁路沿线(后贝加尔和乌苏里斯克铁路沿线)出现了第一批消费合作社。从结构和活动来看。这些消费合作社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合作社,因为它是按照政府的意志建立的。铁路建成后,由于铁路建筑地带距离居民点远,供应生活必需品困难,于是这些组织继续存在,继续发挥作用。
  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的铁路消费合作杜中影响最大的是外贝加尔消费合作社。那时西伯利亚的商品中心是伊尔库次克,从欧俄地区运来的日用品和食品都集中在这里。在该合作社成立前,外贝加尔铁路沿线上就存在由各种商贩建立的一些不大的消费品经销点。商贩们从伊尔库次克运来各种商品,将其出售给建筑工人。他们完全是这里商品的主人,任意提高价格,牟取暴利。工人们决定建立合作社来改变这种状况。在亚布隆斯基的倡议下工人们筹集了2 000卢布,作为最初资金。成立外贝加尔消费合作社。入社费很少,仅为5卢布,工人们积极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很快就成为外贝加尔最大的民间经济组织。它的业务从伊尔库次克拓展到了阿穆尔省和中国的边界处,路程超过2 000公里。1914年合作社成立了一个储蓄所,每年都要从收入中拿出5%的资金用于储蓄所的运转,储蓄所的利润用于社员就医、丧葬费和社员子弟的教育费。到1900年这段铁路建成后,消费合作社已有了3个分社――赤塔、希尔克、石勒喀,贸易额超过了20万卢布。仅1910年上半年中,合作社的利润就达11.75万卢布。西伯利亚铁路委员会积极支持外贝加尔消费合作社的工作。在后者建立粮食委员会时,西伯利亚铁路委员会借给它2万卢布。
  外贝加尔消费合作社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福利活动,经常向西伯利亚铁路委员会下属的医院无偿提供药品,向战争期间入伍的军人的家属提供援助。合作社特别重视社会教育问题,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一些俱乐部、阅览室等公共设施,1913年赤塔工人组织的劳动联盟合作社成功地创办了《消费合作社信息》杂志。
  鉴于外贝加尔消费合作社对居住在从伊尔库次克到阿穆尔广大区域内的人们有巨大的影响,政府陷入了矛盾中――既想遏制其发展又怕影响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后来的铁道部副部长阿・尼・拉里奥诺夫说的一番话反映了俄国政府的这种心态:“……它是个很成熟、又很强大的模范团体,它有自己的报纸,并在上面阐述一些自由主义观点,反对政府……我建议给消费合作社拨更多的款,使其在小范围内(政府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继续存在和发展。”
  十月革命前乌拉尔地区的工厂消费合作社的数量居全俄第一位,特别是1897年消费合作社新章程出台后增长更快,这个章程简化了建立消费合作社的程序,1898―1905年就成立了1 198个消费合作社。
  
  二、消费合作社联盟
  
  消费合作社的经济任务是将单独的、个体的采购行为变成社会的、集体的采购行为。各种消费合作社和其他经济组织竞争,都遵循一个目的――成为商品供应者。从这个目的出发,它们出售自己生产的商品并在采购商品时力求采取联合行动,从采购原料到商品的生产及销售的整个过程都由自己来完成。由于消费合作社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员采购生活用品,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过程:单独生产―社员增加―联盟―联盟中心。
  在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成立前,从1913年第一个消费合作社联盟――马林斯克消费合作社联盟出现起到十月革命前,在西伯利亚已经建立了多个消费合作社联盟,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联盟。如乌拉尔消费合作社联盟、西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联盟、东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联盟、托木斯克消费合作社联盟等。
  一战的爆发促使建立更高一级的消费合作社联盟,即联盟中心。1916年8月在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召开的莫斯科国民银行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分行大会上,宣布成立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3AKупCъъIт,有人译成“购销联合体”)。它建立之初就坚持独立的地位,奉行地区联盟的原则,极力反对加入全俄消费合作社联合会,并将这个原则写入联盟章程。在1916年8月14―16日举行的第二届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代表大会上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从莫斯科国民银行中独立出来。虽然后来由于资金短缺。联合会不得不求助于俄国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社,成为其分支机构,但是时间很短。
  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是个混合联合会,它的成员不都是消费合作社联盟,但是以消费合作社联盟为主。组织结构上它和西伯利亚信用联合会一样实行三级制:合作社―合作社联盟―联合会。加入它的都是合作社联盟,没有合作社,这与西伯利亚奶油合作社联盟不同。最初它有成员28个,共有社员241.6万。它的成员不断增加,到十月革命前达到了45个,包括7000个消费合作社。“资本由刚成立时的1万卢布增加到550万卢布。”“1917年的贸易额为3300万卢布,其中一半资金用于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中心工业城市采购消费品……从采购的商品结构看,主要是纺织品、小食品(糖、茶叶等)、

鞋、纸、办公用品等消费品。”
  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组织结构较完整,俄国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社仿照它的机构而建立。在中央联社由财务部、贸易部和日常事务部、工业管理部等四个部组成。“财务部由四级机构组成:财务委员会、总财务部、中心办事处的财务部、企业的财务部。”这些财务机构有收款、监督、预算的功能,还肩负清查、统计联合会财产和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的业务。在地方有办事处。最初只在莫斯科、叶卡捷琳堡、鄂木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有办事处,后来扩展到了哈巴罗夫斯克、萨马拉、伊尔库次克等国内城市和纽约、伦敦、上海等国外城市。其中在伦敦的机构是俄国在英国合作组织经济部的成员,在纽约的办事处是俄国在美国合作联盟中央委员会的成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俄国的工业和贸易体系,政府要求地方用自己的力量建立企业,来满足本地的需求。西伯利亚的消费合作社将自己的资本大量投入到生产中去,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短时期内租赁和建立了139个企业,在西西伯利亚有82个,乌拉尔有23个,东西伯利亚有16个,远东有18个,其中一半企业和动物产品的加工有关,加工植物产品的企业有30个。其中面粉加工和绳索加工业的作用显著,其次,农具修理和铁具生产对于西伯利亚居民来讲也是必需的。这样,西伯利亚的消费工业基地形成了。但是好景不长,这些企业存在时间不超过三年。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有盲目性。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缺少技术支持,导致产品质量差。
  西伯利亚盛产毛皮,但是一战之前西伯利亚没有毛皮加工业。欧俄地区和外国的商人用非常低的价格从当地人手里收购毛皮,运到欧俄或国外,在那里加工成毛皮产品,谋取巨额利润。或者用质量较差的茶砖和当地人交换毛皮。那时每年都从西伯利亚运出500万~600万张毛皮和10万普特的毛皮产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开始染指原料加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用于运输军用物资,西伯利亚向外运输毛皮等原料很难,这样建立了一些小厂,共有68个左右,生产毛皮,年产量达250万张。其中100万张是由联合会办的工厂生产的。在联合会中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工业管理部来管理这些企业的生产。在联合会办的企业中共有4414个工人。其中77%是男性。至于西伯利亚的其他工业,如矿产品加工业、冶金业。联合会没有介入。究其原因,一是这些行业生产战略物资被国家管制,国家不会轻易让一个民间组织管理。二是这些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联合会没有这个能力。
  一战促进了西伯利亚地区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欧俄地区的商品运不过来,只有用家庭手工业来弥补工业产品的不足。据统计,1916年阿尔泰地区就有25种家庭手工业,这一地区大部分居民都从事家庭手工业。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支持家庭手工业发展,组织了示范手工业作坊,规范家庭手工业的活动。当然这种较原始的生产方式不可能解决战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品匮乏。
  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影响力波及到西伯利亚北方小民族居住区和中亚南部地区。联合会向北方小民族宣传合作社思想,并于1917年帮助那里的居民建立了两个合作组织:鄂毕-额尔齐斯合作社和别廖佐夫信用合作社联盟。这两个组织用较合理的价格同当地人交换产品。这样就触犯了私营企业主和私商的利益,因为他们用很不合理的价格交换北方小民族的产品。他们造谣诬陷联合会的交换价格不合理,其实真正不合理的是私营企业。中亚的许多地方也出现了消费合作社联盟,有的还加入了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
  战争中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的实力增强,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它和西伯利亚的另两大联合会发生了冲突。1916年在新尼古拉耶夫斯克举行的西伯利亚合作社大会上与会代表制定了一个具体解决方案:“如果在某一领域有一个联合会专门从事这个业务,那么其他联合会就不能再承担这个业务了,这样消费者联合会的业务范围缩小了,只保留为居民供给日常生活用品和食物的业务,征收税收和销售原料的业务转给信用合作联盟。”消费者联合会的实力被削弱了。
  
  三、消费合作社的作用
  
  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时期(1865―1890年)、摇篮时期(1891―1905年)、成长时期(1906―1914年)、跃进时期(1915―1918年)。1905年后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真正发展起来,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1905年有两件大事,一件是1905年革命,在革命的打击下沙皇政府被迫放弃了部分专制权力,实行君主立宪。表现在合作社上,对合作社的态度有所缓和。还有一件就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了。这条长9311公里、横贯东西的铁路的建成,“揭开了西伯利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也为消费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铁路建设过程中消费合作社保障了建筑工人对生活用品的需求;铁路建成后它生产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欧俄地区,而消费合作社在欧俄地区采购的商品通过此铁路运到合作社手里。在此之前。西伯利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消费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消费合作社要和私营企业竞争,为了增强实力,消费合作社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13年西伯利亚第一个消费合作社联盟――马林斯克消费合作社联盟成立,以后联盟纷纷成立,西伯利亚每一个地区都至少有一个消费合作社联盟。据统计,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有大约56个消费合作社联盟。在采购和销售商品过程中产生了在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一个统一的消费合作社联合会的思想。随着一战的爆发加速了这一思想的实施。1916年全西伯利亚消费者联合会成立,消费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的大发展时期。按常规,这期间合作社应该萎缩,因为铁路用于运送军用物资,大部分社员和技术人员应征入伍,合作社的企业转向生产军需品。但是,看看下面的数字就会发现我们的推理错了。1912年1月1日,西伯利亚省(当时的行政划分,比我们说的西伯利亚地区小很多)和乌拉尔省有824个消费合作社(不算合作小铺),1914年1月1日这个数字增加了1/4,为1 031个,1916年1月1日为1 620个。“按照奥加诺夫斯基的观点,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的数量达到了1万~1.1万,社员数量接近300万,加上家庭其他成员,总计有超过1 030万的居民把自己的命运和消费合作社联系起来。”一战中消费合作社何以如此壮大呢?原因有二:第一,战争年代,政治、经济状况都比较混乱,私营工商业受到冲击。由于国家的贷款锐减(到了后期干脆没有了),私人企业纷纷进行投机活动,这样就搞乱了市场秩序;而消费合作社能将人们的闲钱聚积起来,通过正当渠道为人们购进生产和生活用品,价格合理。于是,西伯利亚的居民纷纷加入消费合作社,其队伍渐渐壮大。第二,这一时期国家要在一些领域实行专营政策,以此调整国民经济,保证战争的需要。而消费合作社的这种分配商品的功能符合国家垄断商品买卖的愿望,于是国家给消费合作社一些特权。
  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是在西伯利亚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条件下出现的,为西伯利亚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伯利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它同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做斗争,并以较合理的价格为这里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对维护边区居民利益和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战争中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的实力大增,超过西伯利亚奶油合作社联盟和信用合作社联盟,成为西伯利亚第一大合作社联盟。
  
  [责任编辑:初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2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