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就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化 兴趣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91-01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远远低于其他学科,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痛苦大于快乐,对数学的学习是被动多于主动。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从教的方面看,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普遍是重"数学原理"而轻"数学应用",重理论而轻实践;从学的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是为分数而学数学,而非主动去学习。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是由客观环境的制约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所导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呢?
   一、课的导人“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这一节内容时,就问: “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又如,教学“一次函数”时,介绍“星期天,数学教师张老师提着篮子(篮子重0.25千克)去集市买5千克鸡蛋,当张老师往篮子里拾称好的鸡蛋时,发现比过去买5千克鸡蛋时个数少很多,于是她将鸡蛋装进篮子再让摊主一起称,共称得5.28千克,她马上要求摊主退0.5千克鸡蛋的钱。她是怎么知道摊主少称了大约0.5千克鸡蛋的呢?(精确到0.1千克)”顺利引入新课。
   二、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因此,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了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笔者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又如:在一节数学课上,笔者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只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一张纸对折30次的高度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比,谁高?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当然是珠穆朗玛峰高。笔者肯定的说:你们都错了,结果刚好相反。同学们都感到吃惊。笔者拿出准备好的纸,每人发给一张,要大家按要求练习先对折5次有多少张?再用尺量一量有多厚,算一算:,对折30次有多少张?有多高?再查一查,比一比。一下子全忙开了。有折纸的、有计算的、有查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得出了结论:一张纸对折30次的高度大于珠穆郎玛峰的高度。一堂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联系到了实际问题。如果能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法,必能使学生发出感叹: “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三、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在教学“轴对称的认识”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些同学想到了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吸水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领悟数学,既有快乐,也有收获,一举两得。又如,学习了“正数和负数”,布置作业:“本月我当家”,让学生记下一个月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也体验了一下父母持家的辛苦;学习了“三角形性质”后,布置作业:“动手,让班级的破桌椅变结实牢固”达到学以致用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爱护公物的好品质。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学生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总之,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