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爱群 吴春蕾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涨期,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更趋明显。关于本轮物价上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1、 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主因。2010年M2达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相当于美国的1.21倍。而同期我国的GDP总量,大约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我国货币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太低了。这么多的流动性,自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因寻找获利机会,会率先进入以股市、房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的膨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直接带来土地价格和房租的上涨。
  2、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在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很不一致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释放货币,美元作为“新兴”套息交易工具横行于各类资产中,全球经济显然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黄金、铜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却创出新高,这直接传导到中国国内的资源价格和物价指数。
  3、贸易顺差会加剧通胀。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一定会拉高商品价格,理论界称之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大规模工业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依赖国外市场的消化,否则就会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物价骤跌。大量中国商品净出口到国外,同时出口商赚取的巨额外币收入一般要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流通,结果就是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少了,货币多了,价格上涨了。
  4、要素成本上升推高物价。长期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凸显为产品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而要素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即便是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也不是由市场说了算,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分享要素红利的基础之上:但从目前来看,要素红利几乎被分享殆尽,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而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工资在集体协商制度框架下,也交替推高了劳动力工资的涨幅。传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正在逐渐改变,劳动力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再加上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的中国连煤炭也要进口了,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运用非市场方式压低能源价格,比如不彻底实行煤电价格连动机制等,只会使得本已严峻的能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要素成本上升,PPI接连上行,必然会传导至终端产品价格上,即CPI会频达新高。从供给角度来讲,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
  5、内外游资将助推资产价格泡沫。目前,人民币境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75%,美联储的存款利息几乎为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增强的情形下,旨在从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双重套利的国际游资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国内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家庭积累了数目可观的财富,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是当务之急。内外游资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民间资本力量,在投资理财渠道有限时,只能涌向房地产市场、股市、农产品期货市场等等,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中国要在政策目标上明确区分控制通胀和抑制增长的界限。既要有效控制通胀,也要有效促进增长、有效创造就业。不能简单地实施“紧缩”政策。要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紧有松,过度的抽紧银根会使经济冷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时,既不能损害中国竞争力,又不能将人民币依附于美元。当前,发达国家都是低利率或零利率,中国实施高利率,一方面可能导致套利的热钱大量流入;另一方面反而增加了中国企业国内融资的资本成本,降低竞争力。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谨慎有效地利用利率和汇率两个杠杆。
  一是增加供给。既然这轮通胀是美元诱导的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引起的,那么逐步降低对世界大宗商品的依赖,尽可能地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自足,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其中的关键是增加供给。这就需要创造有利于增加供给的政策条件,特别是资本性投资需求的供给,加大房地产的投入、耐用消费品的投入,简单的紧缩政策反而不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控制热钱和流动性泛滥。将流入的热钱吸纳进蓄水池,同时重拳打击非法热钱;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市场预期,避免国际游资套利的冲动;由于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使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国际游资通过贸易、资本和金融项下等多种渠道流入我国,加大了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冲击。因此,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扭转这种局面: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体系,有效控制短期资本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流入。控制其他资产泡沫,防止资产泡沫诱发M2的增长。
  三是消化存量货币。从理论上看,存量货币的消化,往往通过五个渠道,一是提高货币使用的范围,包括货币的国际化和国内的货币深化,包括虚拟经济中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二是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包括经济活跃程度的下降,直接融资市场的萎缩;三是货币的多倍收缩,包括贷款的回收,坏账的核销等,往往伴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四是通过流动性结构的调整,将存量货币在时间上进行重新配置,期望在未来经济规模扩大,或者经济低迷时期,消化历史上的多余存量货币;五是控制通胀与资产泡沫,限制货币的使用,出台限制购房政策,紧俏物质的配给等。货币存量的调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更需要未雨绸缪、精心筹划。
  四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一定的外汇储备是国家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多元化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外汇的运用。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在安全、流动和收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如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储备重要的战略资源等。按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外汇币种实施多元化。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六是将政策重点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方面来,促进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目前,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宏观调控在总量上不能紧缩,但需要必要的微调。要有针对性地适当回收流动性。通过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继续适度调整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有效缩减流动性。从根本上解决什么东西都贵,只有钱便宜的状况。
  总之,货币的运动只不过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外在表现,是货币条件的反映。因此,要想根本解决我国高货币存量的问题,根本之路要从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入手,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不能仅局限于数量调控,需要适当提高我国的货币条件。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要做好容忍相当一段时间相对较高的真实通胀和一定范围资产扩张的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吉林财经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8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