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瑜 夏明兰

  摘要:切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双师型”师资建设,可通过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采取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等方式实施。
  Abstract: The practical advancement “the double teacher” the teacher troop construction, is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lizes the raise the high skill talented person's key which face the production, the construction, the service and the management first line needs. “the double teacher” the teachers construct, may through the assurance “the double teacher” teacher's connotation, consummate the control system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deepened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adopts take raises primarily, the introduction as auxiliary and so on way implementations.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机制措施
  Key word: Vocational education“double teacher” teacher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MechanismMeasure
  作者简介:王瑜:(1966―),男,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高职教育。
  
  我国早期职业教育奉行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理念,确定了其职业性原则。现代高职院校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除了必须有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首要和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现状分析和政策阐释,找出经验和问题,提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一般特点,还要有与职业教育属性相匹配的鲜明特征。他们不仅是“教师”,更应该是“技师”,既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和示范能力,做到能“说”会“练”。 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的教育能力还必须注重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强化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目前职业院校在教师来源上以高校毕业生居多,有实际工作经历和行业背景的少。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教学上,理论和实践相比,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则相对较弱。由此导致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即使开展了,也是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此外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一是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其二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况且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聘请兼职教师时,偏重于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要实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达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整合的“一”而非“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有着特殊必要性和迫切性。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多层次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和重点,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阐释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其一级指标“师资队伍建设”中对“双师型”素质教师作了四点界定:(1)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一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这一评估指标的说明虽较宽泛,但涵盖了当前“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概念界说的所有内涵。
  三、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应以分析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准确把握内涵,借鉴国际“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经验,立足国情、校情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机制和措施,通过深化校企合作,逐步推进。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1、 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只有学历的标准,没有实践经历和经验的要求,形成对教师的评价重文凭、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这种评价机制有碍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促进“双师型”教师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制订具体可行的“双师型”师资建设方案。一要取消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实践课教师的身份,打破“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的界限,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形成。二要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实习、挂职锻炼,其时间应计算为继续教育学分和授课课时,并作为教师工资待遇、提职、晋级和评选骨干及专业带头人的必要条件。三要在职称评定上,对“双师型”教师予以政策倾斜,对实践技能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评聘第二个技术职称,以此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导师”与“师傅”制度并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职教水平
  高职院校可采取“导师”与“师傅” 并举的制度,提高教师群体的“双师型”素质。即对缺乏高校教育技能,但有实践经验和行业技术知识的教师,聘请教育理论水平高、执教能力强的教师为导师;有高校教育素质和综合能力,但实践技能欠缺的教师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熟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教师为师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职教水平。另外,学校在校企合作中,除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外,也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娴熟、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专家型技术人员,兼做某个专业的技术带头人,协助开展专业开发与建设。教师拜此类专家型技术人员为师傅,通过拜师工程和定期的走访、交流、指导,带动一个专业,造就一批学术型、技术型、“双师型”和能紧跟技术进步的教师,建设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
  3、密切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双师型”师资培养新机制
  一是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利用校内外人才和教育资源,主动把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实训工厂和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生产和新产品研发、实训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教学与研究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二是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工艺管理等技术工作。选派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帮助企业制定科研攻关和应用研究方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够提高整体效益的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三是密切校企合作,实行科技服务与开发。由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委托高职院校系部开展实用技术研发,专业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承担技术研发任务,既加强了与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又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技能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
  综上所述,“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只有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科学定位,立足国情和自身实际情况,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契机,不断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手段和措施,制定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双师”素质和个体“双师”素质的激励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通知.2004
  [2]王杰恩.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3]孙泽文.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湖北:湖北教育科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