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共富经”要靠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孜孜追求和不竭动力。重庆肩负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命,率先提出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目标,率先推出“共富十二条”系统谋划。这是新时期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新实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探索,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念好“共富经”,让“共富十二条”开花结果,要靠改革。
缩小三个差距之所以艰难,就在于这是一块牵涉千家万户现实与长远利益的“硬骨头”。能否攻坚突破,需要的不只是敢闯敢干的胆识和气魄,更是改革的智慧,特别是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大面积、长周期和普遍存在的难题,其根子在体制机制上,这就必须动大手术。典型的就是户籍制度,不仅阻碍了城乡要素资源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与农民工进城的既成事实冲突。重庆作出以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主体的户改制度安排,无疑对缩小三个差距带来了“一举多得”的效用。安居问题也是如此,单靠计划安排或市场配置都不能解决好。重庆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且强调公建、公营、公有、公益,进而建立起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城市住房供给体系。农村资金短缺是“老大难”,主要在“三权”不清、不活。初步测算,重庆农村“三权”现有市场价值上万亿元。若能通过“三权”抵押融资等渠道盘活20%,必将激发出农村经济的巨大活力。
对造成结构性失衡的薄弱乃至缺失环节,理当与时俱进,集聚要素政策尽快加以弥补,“无中生有”地创新。长期以来,农民增收的大头在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微乎其微。今后,农民要增收,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只能破解好财产性收入这道新命题,一旦财产性收入占比超过10%,重庆农民收入结构就会渐趋合理。同样,在市场主体发展上,从个体户到小企业跨度太大。重庆采取财政补助、税费减免、担保融资等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微型企业,既满足了创业需求,还为国家确定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作出了贡献。地票交易制度可谓“无中生有”创新的佳作,在保持耕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的前提下,实现了远距离的土地增值,拓宽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渠道。
对一些由发展阶段性所决定的问题,虽然待发展水平提高后也能随之化解,但当下解决更能多赢。这就要善于以时间换空间,打好时间差,早干早见效。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便是如此。正是通过提前实现教育“普九”、改造中小学校舍、解决教师待遇等,重庆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增加了更多的和谐因素。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社会关切。重庆率先实施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两大“关爱行动”,将逐步消减这些家庭的后顾之忧,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
任何改革事项,既需必要的财力投入,更要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事实上,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最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是财税杠杆。重庆现行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企业、居民占比大体为25:32:43。要提高居民收入占比,税负降低可直接让利于民,通过企业减负又可增大劳动回报。受乘数效应拉动,政府收入占比减少1个百分点,相应地居民收入占比可提高约1.5个百分点。而公共财政支出向基层、社会民生倾斜,将从面上直接增加居民收入。重庆坚持市级财政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以及把区县人均财力提高到十万元以上等措施,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缩小差距、促进共富,艰难曲折,但只要坚持“共建、共享、共富”,决策符合群众利益诉求,措施能改善群众生活、增进社会和谐,既定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0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