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说《阎锡山日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跃飞

  在民国的军阀中,阎锡山总是很另类。即便是记日记这样的小事,都很特别。
  阎的日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记事,只记理。”大多是随想,有的更像格言。别人的日记论“篇”,他的论“段”,每日可记数段,也可只记一段,甚至数月只记一段。每段前均有大流水号标识,当然也有日期。
  阎记日记,形式也很特别。据阎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年太原绥靖公署机要科有一科员叫刘石生,精书善画,是五台县河边村人,跟阎同乡,深得阎的信任。每晚阎在接受医生按摩时,就会把刘石生叫进去,阎说一句,刘就记一句,然后回去再把记下的“理”工工整整誊抄在固定的日记本上。同时在另一个日记本上还要将重要的来往电报录下,一同作日记保存。电报是保密的,但阎所说的“理”并不保密,于是不几日就会有阎的格言传出,如“站在对的前面领导大家,站在错的后面指导大家。”“世上的两种人最厉害,一是不要命的人,二是不要脸的人”等等。
  《阎锡山日记》原件现存山西省档案馆,共16本。精制宣纸,16开,每页十行,毛笔竖写。日记起自1931年元旦,当时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倒蒋的“中原大战”刚刚结束。阎失败后蛰居大连不到一个月,正在闭门“做学问”,反思自己从政的经验得失。“只记理”的日记由此产生,可看作是他反思的“理论成果”。此后“记理”,便成了他的习惯。
  阎一生非常看重自己的日记。离五台山不远的河边村阎氏老宅的砖墙上,至今仍留存着几十段日记格言。如“原谅人高人一等,被人原谅低人一等。”是他当年训诫家人及随从的一种办法。另外,1960年5月23日阎病逝台北,遗嘱第六条就是“墓碑刻日记第100段和128段”。笔者查了一下山西省档案馆的馆藏原件。第100段和128段分别是“五千年来,没有自己退,可带上他人的。一场大战,走了的机会,失了真可惜。此理见的很到,拿心很坚。被移的原因,动机是仁,结果是欲。的确,是学问不够的过。”“不为威迫易,不为情迫难。不为利诱易,不为善诱难。错成德之良机,失做事之势利,非迫于威利,乃动于情善。不错良机可以为君子,不失势利可以做豪杰。”
  可是,我在另一份资料中看到,阎的墓碑刻的两段日记分别是:“义好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还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从内容推测,似乎后一种说法更可信。毕竟前面的两段明显是对“中原大战”失败的感慨,后两段更符合他一生的心得。
  难道,退居台湾的阎锡山,又另起炉灶开始了新版本的日记?待考。
  (作者单位:山西省档案局030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8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