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儿童立场的日记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识别误区,给日记“把把脉”日记是最轻松自由的写作阵地,是让学生喜欢写、学会写的最初的积累途径。如果用得好,一定会为习作积累素材,打好练笔的基础。反之,则会让家长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让学生兴趣全无,望而生畏,以致教学事倍功半,徒劳无益。反思我们的日记教学,确实存在诸多认识与操作误区。
  从理念上看,教学观念陈旧,局限于文体学习和语言训练,缺乏应用意识,忽视习惯养成,缺乏主体意识,忽视日记的个体性,削弱了说真心话的特征。
  从目标上看,日记教学目标模糊,指向不清晰,随意性大,目标达成度低。
  从方法上看,教学方法僵化,训练孤立,缺乏主体尊重,合作互动不够。
  还有的教师日记教学仅停留在文体格式的教学层面,严重窄化了日记与日记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产生上述误区的根源,一是教师对日记及日记教学的认知有缺陷,片面依赖教材;二是因为教材没有明确的整体目标,教学基本“无据可依”,全凭教师自身经验。其结果是日记教学无不带上教师个体的烙印,导致达成度参差不齐。
  日记教学还是要坚守儿童立场,凸显文体的本质特性:首先要重应用,变传统的“教会”为“教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日记,发挥日记的作用;第二要重习惯,变“能记”为“日记”,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写日记的习惯;第三要重人文,变“蔑视”为“重视”,认识日记是一种私人记载,倾诉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思,理应受到重视。
  总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与修正日记教学,使其与其他语文教学内容一样,有明确的指向,有清晰的目标,让教学行为有的放矢,收到应有的效果。
  正确定位,给日记“定导向”
  笔者认为,日记的写作应有一定的目标导向,若能正准定位日记的作用,方能真正发挥“日记”这一文体存在的价值。
  一、情感的“自我倾诉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兴趣”“自信心”和“自我表达”是习作里的情感元素,而情感元素的饱满与否,则决定了后续表达的质量高低。
  相对于命题、半命题或材料式的习作,日记具有更广泛的自主创作空间。好玩的经历、新奇的体验、跟同学闹了矛盾、受了委屈……所有的心里话都可以尽情地在日记里记录、倾诉。日记就是一个“情感倾诉室”,所有能说的、不能说的,都能在这个“倾诉室”里宣泄。
  二、方法的“延效修炼场”
  尽管在内容的选取上,日记具有更自由的空间,但在文字表达的方式上,并非是随心所欲的“散漫主义者”。
  在习作内容的表达上,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日记的练写要与相应的表达方法关联起来,以形成一个“修炼场”,达成迁移效应。比如“观察作文”是中年段重点训练的项目,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会指导一些可操作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那么,中年段的“寫日记”引导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尝试写观察日记,让课内习作与课外日记形成有效衔接。
  “习”于课内,“练”于课外,在“日记修炼场”中,方法的迁移与内化才能落地。
  三、素材的“零碎备忘录”
  很多学生畏惧作文,主要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素材的缺乏大多是因为体验生活、提取资源的意识不强。
  生活中很多别样的经历体验,瞬间的心理活动,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大部分都会随着时间而淡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大篇幅的著作,就在于将平时的见闻、感思及时诉诸笔端,形成一份丰富的“素材备忘录”。
  借助日记,可以将平时的一些经验与感触及时记录、整理,为命题作文、考场作文提供素材。同时,搜集材料是高年段要达到的一项关键的作文能力,而日记的写作就是 “零碎”的搜集材料的过程。
  将日记精准定位为“情感倾诉室”“方法修炼场”和“素材备忘录”的导向,儿童的言语自觉、言语才情方可在日记练写中精进、张扬。
  (作者单位:安徽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
  拓宽内容,给日记“加点料”
  日记内容单一,千篇一律,东拼西凑,学生厌写,这是当前日记写作的现状。要改变并发挥日记的应有作用,应引导学生挖掘日记素材,拓宽日记内容。
  一、“牵手”校园活动,创设真实情境
  缺乏兴趣是学生日记内容空洞、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积极组织和开展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日记提供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写日记的欲望。
  表演课本剧、班级辩论赛、远足郊游、运动会、大扫除……只要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就会觉得有话可写,虽然有时可能词不达意,但丰富的活动实践创设了写真话的氛围,长此以往势必日渐打开其写作思路,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提高其选材的能力。
  二、链接媒体网络,“解构”前沿信息
  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海量信息,为学生关注世界带来了便捷性,自然也能丰富日记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关注“天下事”:时事热点、畅销书籍、热播影视、网红视频等,选取合适的切入点记录下来。学生在关注、筛选、思考、记录所关注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前不久,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就将网络上疯传的《小熊爬雪坡》微视频在班级分享,引导学生自主观看,自由表达。当天,学生的日记便异彩纷呈:《走自己的路》《通往顶峰的路不止一条》《一步一步往上爬》……孩子们个性化的语言,倾诉的是他们对世界的解读和思考。
  三、关注课外读物,表达所感所悟
  统编本教材为学生构建了精读—自读—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提供了大量相应学段的课内外阅读篇目,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并有效积累,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输入与输出的互相促进。写读书日记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很好的途径之一。   以课外书籍为“读写场”,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读后感、摘抄好词好句等,这一系列丰富、变化的“读书日记”的实践,让学生在输入与输出的自由切换中,逐步丰富自己的认知,提升言语表达。
  我在布置二年级同步“语文阅读”作业时,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就写几句话作为当天的日记,学有余力的可以写读后感,有困难的则只摘抄好词好句。分层对待,自由选择,字数不限,培养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且促进了有效阅读。
  (作者单位:安徽太湖县新城小学)
  创新形式,给日记“变变脸”
  坚持写日记的益处人尽皆知,但能坚持者凤毛麟角。而日记千篇一律的老面孔真的让学生想说爱它不容易。因此,创新日记形式,给日记“变变脸”就很有必要。
  一、增强日记的仪式感——个性化日记本
  改变日记的形式应该从改变日记本开始。教师可以鼓励家长跟孩子一起挑选一本他们特别喜欢的日记本。男孩子、女孩子,低年级学生、中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喜欢的日记本肯定不一样,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教师鼓励学生选择个性化日记本。再给日记本取个很独特的名字,写在本子的扉页上,还可以配上精美的图画。我们班学生日记本名字五花八门:“心灵记事本”“秘密时光”“快乐童年”“我的秘密集中营”……有个小女孩给自己日记本取名“笋芽儿”,她说希望现在写的日记就像笋芽儿一样到夏天能长成竹子;有个叫彭宇瑄的小女孩取名“雯园瑄语”,她解释说“文字的花园,宇瑄的语言”,还说之所以用“雯”,是因为这个字听起来更像女生。多么有灵气的名字啊!
  就这样,挑选—取名—配图,学生们亲手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日记本诞生了。给记日记一个庄严的仪式,学生会倍加珍惜,他们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会更多一份认真。
  二、增强日记的趣味性——绘本日记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写日记时,教师便反复强调日记的格式。千篇一律的模样,学生怎么能提得起兴趣?因此改变形式,增强日记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日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发现不管是多么不爱看书的学生都喜歡读绘本故事、看漫画书,有时候甚至在课堂上画简笔画配文字传纸条。有一次,我们一起读一个故事,有个学生竟然根据文字画出了连环画。种种现象表明学生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绘本式表达,于是,笔者便尝试着让学生写绘本日记,记录与班级同学之间、家人之间的事情,甚至用这种绘本形式编童话。这种形式学生特别喜欢,不再需要老师逼着写,特别是一些美术基础好的学生,写出来的日记就更漂亮。
  三、切合时代特点——新媒介日记
  随着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不仅喜欢借助它们玩游戏,还喜欢浏览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有的甚至在这些软件上写心情,发表“说说”,而这不正是日记练写的另一种形式吗?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时事,拓宽自己的视野,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上写日记。这种借助新的媒介产品写的日记,我们称之为“新媒介日记”。<D:\会刊\2019\5\尾标1.tif>
  (作者单位:安徽太湖县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