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幼儿的立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什么教师设想中的建构游戏会演变成角色游戏?为什么在教师介入时幼儿会建构,而在教师退出后幼儿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站在教师和幼儿的不同立场来解读和剖析,也许我们就能发现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教师与幼儿的关注点不同
  案例中的游戏材料是子弹头造型的插塑,在教师看来,这是一种建构游戏材料,玩法简单,容易造型,教师有目的地投放这些材料,重点关注的是幼儿的建构行为。而在幼儿看来,这就是一种操作材料,他们所关注的不一定是怎么“搭”,他们想的是怎么“玩”。从案例中可以看到,令幼儿感兴趣并为之兴奋的不是建构的过程,而是自由地摆弄,从简单造型到象征性替代,他们投入到一系列假想游戏中。他们对造型没有太多追求,自己搭“道具”来玩耍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可见,面对同一种材料,教师和幼儿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2.幼儿的实际水平与教师的目标有差距
  案例中的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集中在幼儿的建构能力上,由此教师认为幼儿发展停滞,需要介入指导。于是,教师顺应幼儿游戏的主题,从“打仗”的角度切入,逐步延伸至搭建哨兵塔、城墙等,试图把幼儿的兴趣带回至建构本身,引导幼儿运用围合、架空等技能建构不同的游戏场景。这种指导虽然在当时看来效果显著,但教師也明显地感受到,幼儿在脱离指导后,游戏又回到初始的状态。这一结果说明幼儿的真实建构水平与教师所希望幼儿达到的发展水平是不匹配的。幼儿自然表现出的平铺、垒高动作体现了幼儿真正的发展水平。
  我认为无论是建构游戏还是假想游戏,幼儿的兴趣是教师最需要呵护的。教师要耐心观察幼儿游戏时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在顺应的基础上给予适宜的启发,引导幼儿在不断的尝试、体验中积累各方面的成长经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