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投入 相对不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 盛 来 羽

  
  采取统一部署、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共同开展的方式,听取和审议我省教育专项工作报告,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也是监督工作组织方式上的一次新的探索。省人大常委会把各级政府教育投入情况、农村教育工作情况、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此次审议工作的重点,并紧紧围绕上述三个重点,开展了调研。
  
  学校不能再向家长收钱,政府拨款又有限,部分学校只能低水平运转
  
  “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后,最让人头痛的便是教育经费历史债务重,压得学校喘不过气来!”金华市婺城区一位姓潘的副区长为化解教育债务身心憔悴。
  据他介绍,在金华,除义乌已全面化解负债外,其他县(市、区)普遍存在教育负债过重的问题。以婺城区为例,截至2007年底,全区教育负债达13434万元,其中义务教育负债12214万元。然而,2008年该区一年财政可用资金仅5.3亿元,其中用于教育2.3亿元,已占财政总支出的44%,显然该区财政要在这两年内化解1.3亿多元的教育债务相当困难。
  东阳是“教育之乡”,同样也面临沉重的教育历史债务问题。东阳市财政局韦向东科长说:“目前,东阳的教育负债有1.7亿元,压力很大。”
  丽水市也与此类似。由于丽水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债多,九年义务教育全市负债总额达到2.1亿元(截至2007年9月底)。尤其是大量农民下山脱贫,以及外来农民工的涌入,市及各县(市、区)城区学龄儿童急剧增加,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十分紧缺。为此,各地正在大规模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设。据初步统计,从2007年底到2008年底一年内,全市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在建工程共21所,预计总投资超15亿元,将会造成大量的新增负债。
  近年来,我省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空前扩张,高教园区的创建、重点中学的新建扩建以及农村中小学迁建、破旧校舍的修缮改造等,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教育基本建设有不少举债。
  据审计调查,至2006年底,全省教育负债总额为259.98亿元。从负债构成看,基本建设负债255.95亿元,占总额的98.48%。从负债的分布看,高等教育负债143.87亿元,占总额的55.36%;基础教育负债91.96亿元,占总额的35.38%。从全省负债情况看,债务总额偏大,学校运行成本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加大。
  省人大常委会教育专项工作调研组在金华的座谈会上,当地人大建议省政府能够适当调整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有关政策,根据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补助和奖励标准,出台“一县一策”的扶持政策,实行动态管理。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增长经费主要用于减免学杂费和资助困难学生等民生方面,实际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并不多;再加上学校12项代办收费取消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经费全面吃紧。
  “生均经费由政府拨款,只是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学校不能再向家长收钱,政府拨款又有限,因此仅能保证低水平运转,哪有能力改善硬件条件?”一位丽水农村的小学校长诉苦道。
  调研组发现,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高低不一,差距较大。如宁波市的海曙区、绍兴市的越城区、舟山市的嵊泗县等地的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高达580元和800元,而丽水市和衢州市的绝大部分县只能达到省定最低标准,即230元和330元。
  另外,财政部门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公用经费和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等的拨付不够及时,往往在学期结束或年终结算时才到位,造成部分学校账户无资金支付水电费等托收的经费,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显然,相对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2004―2007年,我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47%、2.38%、2.3%和2.36%,保持了稳定的水平,没有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且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要求差距较大。
  而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来看,2004―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4.5%、12.8%、13.6%和14.5%,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增幅更是达到20%以上,为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对此,省人大常委会教育专项工作调研组指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要求,财政年度预算和执行结果都要达到教育经费支出的法定增长水平,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提高,并逐步达到4%的比例。
  
  
  有的地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达到60%以上,造成城市公办学校人满为患,教育资源紧张
  
  6月初,杭州市外来务工者子女李龙高兴地背着书包,到学校上课。“这里的学校比老家好多了,教室宽敞,操场也大,老师都和蔼可亲,我真高兴能在城市里上学。”小孩说。
  近年来,杭州市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逐年快速增长,2007年秋季开始取消借读费,杭州市各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成倍增加,各区、县(市)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调研组发现,江干、下城、余杭等部分城区外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子女上升比例较大,负担更重。同时,目前外来人员子女择校现象攀升,增加了破解“上好学难”的难度。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以武义县为例,2007年有外来人口子女学生5256人,其中小学在校生中近1/4是外来人口子女;按2007年该县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5077元计,5256名外来人口子女一年需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2668万元。
  “这对财政相对较弱的县市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这样下去,肯定会出现部分学校教育资源紧张、无法容纳外来学生入学的情况。”武义县一位副县长焦急地说。
  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来我省就学,尤其是实行免费教育和“同城同待遇”政策后,庞大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给流入地政府带来巨大压力。宁波、温州至2007年底,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已超过20万人,约占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30%,且每年以2万人的数量在增加,温州市的瓯海区甚至占所有学生一半以上。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我省各地虽然能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的原则予以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60%以上,但造成城市公办学校人满为患,教育资源紧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压力加大。
  在宁波,通过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宁波市政府有关同志介绍说:“宁波已经初步建立起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机制,形成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学为辅的格局;同时,加强对民办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扶持和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办学轨道,市本级每年投入800万元用于改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办学条件。”
  “但是”,该同志也不无担忧地说道,“从长期来看,来浙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将越来越多,对流入地政府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来很大的压力。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采取以县为主的经费保障体制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情况,而且,今后这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需要政府及早考虑并采取解决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7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