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防风植棉措施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国柱
农五师九○团位于西北边陲,地处世界第二大风口――阿拉山口前沿、艾比湖西畔;全年8级以上大风160天左右,最高风速55米/秒,风力最大达11级;地下水位高,土质盐碱重。多年来,九○团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植棉防风措施,增强了抗风效果,有效地减少了风灾,保证了农业健康稳步发展。风口植棉防风措施成为该团发展农业的重要保证。近几年的主要做法是:
一、总结教训,探究规律,不断增强防风意识
肆虐的狂风给九○团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前几年,每年因风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00余万元,职工辛勤劳动的果实被风魔一次次吞噬。最严重的一次是2000年,全团受灾面积达4万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余万元。风灾成为制约该团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几年,九○团总结抵抗风灾的经验,通过对风灾现场的观察和思索发现,棉田中,地膜有孔的地方受灾轻;被水淹过的地膜处受灾轻;膜上压土的地方受灾轻;顺风播向的条田受灾轻;密度大的棉田受灾轻。九○团加大了对职工防风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把提高职工防风意识、增强职工防风、抗风能力作为团场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
二、多管齐下,发展林业,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九○团境内土质盐碱大,大风一来,尘土飞扬。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自2001年以来,该团党委把巩固、发展林业放到重要战略高度,发出“像管棉花一样管好林木”的号召。
该团党委完善了《九○团林业经营管理办法》,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林业,同时加大了对林业经营管理的力度。对年久退化的防护林制定3年更新计划,引种适合本地区抗病、耐寒、寿命长、防风效果好的优质树种;投资500多万元实施了艾比湖万亩生态林工程,强化了对天然野生植被的保护措施,培育次生林4.5万亩,人工造林2.4万亩;在风口地区退耕还林8000亩。如今,九○团的生态环境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固沙、防风的生态效益已初显成效。
三、因地制宜,大胆推广高密度栽培模式
九○团风大,盐碱重,地下水位高,自1984年开始种植棉花以来,棉花产量极不均衡,栽培模式差异很大。为了提高风口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近几年,九○团根据棉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将团场以东的苇湖地区“强风口”与团场以西的昆泉地区“弱风口”区别对待,在“弱风口”采用2.2米超宽地膜膜上点播技术,每亩点播约1700穴;在“强风口”将原来的0.9米窄膜条播改为1.2米宽膜密植膜上点播,点播2万穴,以提高风灾后的保苗株数,保障年底棉花的收获株数。采用膜上点播栽培技术,使地膜上有出气孔,以保障地膜在有风天气时膜内通风,减少膜内压力,增强了地膜的御风效果;膜上点播能节约50%的棉种,同时减少大量的劳动力,每亩节约成本约50元以上。可以说,膜上点播技术是既能防风又能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抢抓时机,压膜喷水,确保抗风出实效
风口地区推广宽膜膜上点播技术,既能增温保湿除草,又提高了亩收获株数。膜上点播后,为了确保防风、抗风显出实效,在操作中,该团对播种后压膜质量作了量化规定:苇湖“强风口”地区人工压膜要求每米膜打一条腰埂,中间再压两锹硬土,每亩地要压土1500多锹;昆泉“弱风口”地区人工压膜每亩地压硬土800多锹,并要踩实膜边。播种后立即采用微型移动喷灌机喷压膜水约30分钟。喷水后地膜紧贴地面,减少膜内空气存量,防止起风后空气进入揭起地膜;同时播后喷水也能凝固浮土,防止浮土飞扬吹打幼苗。实践证明,播后压膜喷水,成为风口植棉最有效的防风措施。
五、审时度势,把握症结,果断调整播种方向
风灾后的现场表明,苇湖“强风口”地区有些棉田受风后比昆泉“弱风口”地区受风灾的面积小、程度轻,其重要原因是棉田播种方向的不同造成受灾情况的不同,逆风播向的条田受灾严重,因为由北刮来的狂风正好与东西播向的棉行形成直角,地膜膜侧和棉苗直接受风正面袭击。调整播种方向,一方面能直接减少地膜膜侧的受风力,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棉苗的群体结构,棉花不再是垂直独立受风,而是在株距之间摆动,形成群体相互支撑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防风效果。
六、精心研究,合理配方,科学增加地膜抗风拉力
为了达到防风效果,九○团生产的地膜为抗拉力的防风膜,技术人员在配方要求上严格把关,坚持国家质量标准,保证高压料的用量,保证地膜厚度0.008毫米,这种防风膜既增加了地膜横向的韧性,又增强了地膜纵向的拉力。
九○团通过落实植棉综合防风、抗风措施,实现棉花单产、总产3年跨越3大步,团场经济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已步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农五师九○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36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