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棉机械化正向我们走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万明
人工采摘棉花的历史必须尽快改写,走采棉机械化之路,已经迫在眉睫了
2004年,是兵团的棉花采摘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
2003年,棉花价格陡涨,再度激发了兵团职工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使得本来就存在的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和棉花采摘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更加凸现。于是,从2003年底,兵团各师、团、连直至承包户,就把解决棉花采摘难题的宝主要押在了外接劳力上。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直到2004年9月,兵团只接到42万人的拾花劳力,即使加上本地的采棉劳力,仍有10多万人的缺口。
拾花劳力紧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接到劳力,不少棉农互抬拾花价格,致使2004年拾花价格每公斤达0.65元左右,较上年增加了0.15元,再加上间接费用(主要指接送劳力费、安置费等),每收回1公斤棉花又增加了0.10元以上。42万外接拾花劳力“拾”走了兵团约5亿元人民币,再加上间接费用和本地采摘劳力的拾花费,人工采摘棉花的总费用达8亿元以上。这无疑加重了棉花种植户的成本,有的棉农因此出现了亏损。
拾花劳力紧缺,还严重影响到来年的生产。2004年11月中旬,已经下了两场大雪的农八师一二二团、一三五团、一四二团等团场,仍在组织劳力抢拾棉花。农谚道:秋耕一碗油。棉花拾不完,就不能及时清地;不能及时清地,就不能及时秋耕;不能及时秋耕,就要影响到来年生产的播种期和除蛹防病等工作。同时,拾花劳力紧缺也给棉区其他行业和部门带来了影响。因此,机关、医院、学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不得不停工、停产、停课,以支援“三秋”拾花。
2004年,兵团棉花采摘面临的窘境已经极为明确地告诉人们:人工采摘棉花的历史必须尽快改写,走采棉机械化之路,已经迫在眉睫了!
他们都发出了同一种声音:采棉机械化是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棉花产业是兵团经济的支柱产业。到目前,兵团棉花的总产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棉花收入占兵团职工收入的70%。在棉花种植上,兵团基本上实现了备耕、播种、田管机械化,惟有采收仍然依靠人工;打的是“人海战术”。为了攻克采棉机械化这一“堡垒”,从兵团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开始了机械采棉的梦想,不少人则把梦想付诸于行动,新疆联合收割机厂、石河子柴油机厂等企业生产出了样机。可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国产采棉机迟迟没有面世。上世纪90年代末,具有战略眼光的兵团领导决定,从国外购进采棉机。于是,一台台世界一流的采棉机开进了兵团,也掀开了我国机械采棉的崭新一页。
为了加快采棉机械化的进程,2004年,兵团在农八师一三二团实施了“6万亩高敢集约化机采棉示范推广项目”。到了棉花采收期,12台采棉机奋战在该团的6万亩棉田里,平均每台日采籽棉4万公斤,一台采棉机的工效相当于600个拾花工的日拾花量,采净率95%左右。其中,在25天的采棉期里,苗俊山和谷惠军的机车各采头遭花4600亩、二遍花3000多亩。仅以头遍花计算,他们的收入均达到47万余元。
一三二团十九连棉农倪华,以前承包普通棉花只能管理30亩。2004年,他承包了机采棉,不仅可以管理200亩了,其采摘的亩均成本比人工采摘节省了50元。一二二团十二连棉农梅跃辉已经连续两年承包了220亩机采棉。2003年,他挣了7万多元。2004年,当别的棉农因缺少拾花劳力而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却只用厂一天就把棉花采收完毕,其余的时间,他则带着一支抬花队挣钱去了。
“6万亩高效集约化机采棉示范推广项目”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兵团领导及基层干部和棉农欢欣鼓舞。他们都发出了同一种声音:采棉机械化.是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们无疑给祖国争了光,更给兵团实现采棉机械化带来了福音
2004年,“三秋”工作还未结束,兵团上下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就明年机采棉面积开始筹划。2005年,兵团计划种植机采棉100万亩,其中已经初尝机采棉甜头的农八师计划种植50万亩。
100万亩机采棉,就得需要大量的采棉机。这么多的采棉机从哪里买?如果全部从美国进口,那么,在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就免不了受制于人。比如,在一三二团采收棉花的25天中,就有两台车因故障被耽搁了7天。一台是由于意外轧破了轮胎,一台是因为一根皮带断了。本来,这些都是小毛病,只要有配件,当时换上就行。可是,由于买的是整车,要配件只有找厂方联系。就这样,7天时间流水一样过去了,两台车少收了10多万元。一位机车手痛心地说:“如果有了国产采棉机,就不会有这种尴尬的局面了。”
所幸的是,2001年,中国航空工业贵航集团平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瞄准了采棉机这一项目。2002年,“平水”人筹资3000多万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用了282天,研制出了第一台采棉样机。当年12月,他们在兵团农一师专门预留的60亩棉田里试机,尽管没有成功,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却井非不能克服的。
为了扶持“平水”,石河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税收、用地上给予极大的优惠,使得“平水”很快在开发区落户。来到了农八师所在地石河子,“平水”人如鱼得水,他们结合兵团实际,不断改进采棉机。2004年7月,“平水”生产的4MZ-5白走式采棉机终于获得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局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4年10月6日,兵团机采棉办公室、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农八师农林牧局联合组成专家组,对“平水”采棉机进行现场技术测定,结论是:该机已经达到国外同类机的生产能力和水平;采净率、籽棉含杂率、油料消耗等指标均符合标准;技术性能和生产可靠性基本达到国外同类型采棉机的水平,只是还需要进一步在大面积生产中验证。兵团农业局副局长刘庆发说,国产采棉机价格比进口采棉机几乎便宜三分之一,且售后服务有保障,这必将对兵团棉花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产生重要作用。
看到研制的采棉机终于获得成功,激动的“平水”人迅速打电话向集团报喜。其实,“平水”人的功绩,远远不止是对本集团,作为国内目前惟一一家成功研制国产采棉机的企业,他们无疑给祖国争了光,更给兵团实现采棉机械化带来了福音!
实现采棉机械化后,兵团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兵团种植机采棉虽然已有7年的历史,但在2003年以前,还属于小面积摸索尝试阶段。2004年,通过“6万亩高效集约化机采棉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兵团采棉机械化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农八师农林牧局副局长张照明说,在传统的棉花种植中,一般都是农机跟着农艺走。可是,种了机采棉,农艺却要符合采棉机的要求。因为,采棉机价格昂贵,一台进口机高达180万元。如要随着农艺的变化而改装,目前是比较困难的。
近年来一直和机采棉打交道的一三二团总工程师夏中茂说,所谓机采棉并非有专门针对采棉机的棉花,而是在现有的棉花品种中,选用适合机械采收的品种。机采棉对棉花品种的要求是,具有早熟、株型紧凑、成熟期集中、吐絮畅快、抗倒伏等特点。对条田的要求是平整,面积要大,不得有障碍物。在田管上,做到最下面一棵果枝必须高出地面20厘米,覆盖地面以下的薄膜不能飘上来,打脱叶剂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在喷撒脱叶剂后的一周内,最好没有下雨天气。采收棉花时,还要做好协调工作,以避免窝工等现象。
在近几年的机采棉实践中,有的棉衣有重复采收的要求。可是,复采不仅加大了棉花种植的成本,对采棉机磨损较严重,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因为复采时,棉杆已经干燥,采摘头与之碰撞,有时会产生火星。如果火星溅到棉花上,再带入棉仓,就容易造成火灾。
实现采棉机械化,是一项全新的、伟大而光荣的事业,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实现采棉机械化后,兵团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36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