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好事者”吴隐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贪泉”,并非虚言,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晋书》称:“不至州(广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言之凿凿。据说此泉功能了得,凡饮者,非贪即墨,由不得自己,“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面对可以改变人性的“贪泉”,人们当避之唯恐不及,偏偏有一个人不信邪,想要挑战这个“凡饮者,非贪即墨”的传说。话说東晋朝,一个叫吴隐之的人。虽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他饱览诗书,以儒雅显于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来之财,母亲去世时,他悲痛万分,每天早晨都以泪洗面,行人皆为之动容。当时韩康伯是他的邻居,韩康伯之母常对康伯说:“你若是当了官,就应当推荐像他那样的。”
  这样一位孝顺的能人,当官时被派往广东任刺史。上任之始,听说此地有一贪泉可以让人在贪墨的路上身不由己,他不以为然,决心以身一试。“乃至泉所,酌而饮之”,而且赋诗一首,以明心志:“古人饮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以伯夷叔齐之志勉励自己,“酌贪泉而觉爽”,随即以破除贪泉神话的姿态走马上任。他在刺史任上清操逾厉,检束自修,饮食常常不过青菜、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于外。开始人们都以为吴隐之不过是新官上任,装装样子,谁知他还真做到了清廉自守,善始善终。任职期满,吴隐之从广州乘船返回建康时,依然身无长物,全然不似前后刺史离任归还时“船载洋货,车装珍宝”的“气派”。
  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让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清官的典型,成就一段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尤其重要的是,他打破了“饮贪泉可使人贪”的神话。这让当时和吴隐之一样在广东任职,身陷贪墨之中的官员们很不自在:以前可以说此地有个贪泉,我不想贪,奈何是贪泉作怪。现在人家吴隐之饮了贪泉,不但没贪,而且还很清廉,而且名扬宇内,你让我们的这张老脸往哪放?以前在受审的公堂之上可以对天发誓,说自己因为一时糊涂,误饮贪泉,以致贪墨。如此托词,或许还可以讨得审案大人的同情,躲过一劫,免受牢狱之灾,至少也可以从轻发落啊!现在你让我们到哪里去找借口?
  于是,当地贪官一致声讨吴隐之:清官你自为之,奈何在喝了贪泉之后?
  于是,清官吴隐之前面多了一个古怪的定语:“好事者。”
  要知道,吴隐之任职之地,在东晋时可是贪官高发区。《晋书》上说:“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惟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多黩货。”这么多为得“一箧之宝”“历尽千辛万苦”的贪官,你吴隐之一个“好事”的举动就让他们的贪墨之迹无所遁形,最后一块遮羞布也给撕下来了。你说,贪官能不怨恨吴隐之?
  读晋史《吴隐之传》,掩卷沉思之际,目光经常从遥远的晋朝飘落到今天现实的土地上:法庭之上,许多落马的官员在忏悔中把自己违法犯罪的原因或说成是受到了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侵蚀,或是身在官场身不由己,总之归罪于饮“贪泉”之后。也许“贪泉”的因素或多或少存在,但那毕竟是外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把罪责全都推到这些上面,想把自己撇干净,搞得一脸无辜相,那是万万说不过去的。根子还是出在自己的身上,岂不闻饮了贪泉水的吴隐之所言:“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05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