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支持及必然趋势,教育管理必须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存的四大问题,即建设规划不足、建设资金紧缺、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教育资源的共享步伐迟缓,并提出五条有助于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策略,以期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大数据;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7-0051-04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管理体系的形成、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等等。2010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当中,并且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全新挑战:大数据时代激发教育信息化
(一)大数据时代与网络强国时代背景
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即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使用常规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处理并整理成为有助于组织经营决策的积极资讯。根据“大数据”研究机构给出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四个特点:規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性,所谓价值性正说明了大数据的战略价值不在于掌握庞大数据信息,而在于对数据库中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大数据将各种数据进行关联组合,通过数据的关联性加工,来实现数据的“增值”,这与传统的数据挖掘工作所应用的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移动互联网与人类生活的融合度日渐提高,并且以其通融互联性、生态开放性等优势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18年全球数字报告显示,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突破40亿大关,其中,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12.8亿户。由此可见,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鼎盛的全民时代。互联网产品的发展格局正在被重新构建,各大互联网公司都从入口、平台和内容三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围绕人们的各种需求和应用业务去革新技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支付宝等金融支付平台、微信等即时通信平台、ofo等交通共享平台、今日头条等新闻资讯平台,这一系列互联网创新应用服务将互联网入口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越来越新颖便捷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也给人类提供了越来越良好舒适的用户体验。
(二)教育信息化迈入新型建设场域
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这就是“教育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启蒙期,国家开始投入资金并采取措施来保证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更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逐步完善的网络技术,使得教育管理、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够在多环境中进行,大数据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我国教育机构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发展和变革。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全面的规划和指导。我们需要担心的不仅仅是相应的整体设计和计划安排,更需要具备远见卓识,如果决策者只着眼于当下,则教育信息化建设可能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和需求。
二、现状扫描: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局面描绘
关于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建设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些许成就
1.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得到提升。随着国家和政府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开展,西部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投入到学校中的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根据2013—2016年《基础教育综合统计报表(广西)》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校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均在逐年增长(见表1和表2)。
2.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覆盖面加大。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数目逐年增加,部门间、师生间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传送,学生也可以登陆校园网下载内部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中小学校中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数目逐年增多(见表1和表2)。
3.基础教育数字资源量得到丰富扩展。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相关资金投入,购买和开发各类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大量中东部地区的优质数字资源以各种形式向西部地区输入。由于《基础教育综合统计报表(广西)》中历年统计口径的差别,近几年的数字资源量无法用表格形式进行呈现和比较,但其中个别指标仍然足以体现,如2013年小学学校电子图书量为304 827.94GB,2015年增长至383 490.94GB,增长了25.81%。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久性不足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1综合发展水平指数2016》报告显示,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21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为0.398,位列第17位,贵州省21综合发展指数为0.394,位列第18位,均处在全国中下游水平,青海和宁夏这两个西部省份更是位列倒数一二位;2017年全国各省区市GDP排名中,广西位列第18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排名倒数后十位中,有7个省份为西部省份。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均滞后于发达地区。这样的地域现状也直接造成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动力持久性欠佳的问题。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广西基础教育综合统计报表》,截至2017年,全区基础教育生机比为13∶1,未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评估标准(生机比≯10∶1),与中东部地区省份更是差距明显;全区基础教育阶段网络多媒体教室数为119 929间,仅占普通教室总数的62.5%,而中东部省份譬如湖北省,2017年普通教室中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比已达87%;全区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学校数近几年涨势异常缓慢,甚至出现减少的现象,相较于2013年接入互联网的小学学校数,2016年接入互联网小学校数减少了978所(见表3)。
由此可见,与中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育专项经费的短缺是制约着西部省市网络构建和数据中心等基础信息化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同时,教育信息化支撑队伍的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仅仅依靠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和国家统一的系统建设,而缺少针对性补短补差的政策与措施,这便导致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动力不足,持久性欠缺,自然会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
三、深层病症: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多重梗阻
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及使用等。目前,西部地区大部分中小学校的相关管理组织机构并没有引进专业的软件设计开发团队,因此这些学校只能借助国家或外省的资源来完成相关软件的开放。而外省的软件开发人员并不了解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现状,也不清楚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因此便导致了教育信息化软件的功能与本地区教育实际不相吻合的问题。另外,由于西部地区人才吸納能力受限,相当一部分教育行政机构和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年龄结构偏向中老龄化,他们思维固化且滞后,无法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模式。然而,传统的教学及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现代大数据信息的传播,更不能适应和契合现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和实践型人才的目标,如果学校管理者不能紧跟科技发展以及着眼于当下的时代需求,便无法制定出合理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方案来促成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紧缺
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因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尚且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偏远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甚至仍旧停留在相当落后的水平,其核心问题是资金投入问题。然而,国家虽对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巨额资金,但分流到各地区内各级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仅是杯水车薪。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分配不均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这两个方面的欠缺,更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三)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着生活条件贫困、就业困难、经济水平落后、人才匮乏和产业升级困难等一系列难题,国家和政府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利弊权衡,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解决当下最为紧急和重要的问题。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表明,由于教育发展本身具有滞后性,加大教育专项投入所带来的效益在短期之内无法显现,再加上当地政府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管理机构设置繁杂,职能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合作,这就造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而政策上的无法保障,也间接导致了政府对相关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不足,这便削弱了西部地区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不愿意前往西部省市或乡镇工作和发展。另外,西部地区部分省份虽被列入国家教育部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首批试点,但由于培训时间和培训人数均非常有限,缺乏严格的考评标准,而且受培训教师返校后受软硬件条件的限制,没有可供其应用实践及交流的专业平台。所以在短期之内,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并不会得到大的提升。
(四)基础教育资源的共享步伐迟缓
信息化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跨部门、跨业务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西部地区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中,教育管理仅仅基本实现了部门内资源信息共享和综合业务处理的问题,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起跨部门、跨业务的信息共享集成平台,如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后勤服务管理平台等,诸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相互传递、共享和集成。二是跨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西部地区目前没有能力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资源共享平台,因此未能及时对本区大量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归纳和整理。与此同时,由于付费等问题,我国西部地区也没有机会参与全国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或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这便给西部地区师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成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致命阻碍。
四、发展策略:优化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2012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该文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将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二者进行“深度融合”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崭新理念,同时也是实现教育事业高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必经之路。根据该文件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提升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期形成与广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想要克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则需要我们去找到合适的突围路径和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传统的教学情境设计和采集教学信息环节中,一般决策主要依据学校管理者多年的办学经验来决定,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不仅仅是教学经验,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也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育发展,区别于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应逐渐建立起大数据思维意识,在对由学生意见汇总而成的大数据库进行分析及整合以后,做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性、合理性决策,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启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所以,应当进行以学校整体发展视角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建立师生交流和共享平台,创造出一个数据透明有效、决策科学民主的学校信息港。 (二)多方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
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经费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而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因此,多渠道筹集专项资金成为目前解决资金紧缺问题的一个可行性途径。除了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教育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做好统筹规划和监督以保证资金落实到位,西部地区的各级学校也要学会自力更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可以借鉴和学习区内高等院校的筹资办学经验,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积极吸引社会企业或者机构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投资,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建设主体、社会和企业为支撑力量的新型发展模式。在教育资金的配置上,应重点关注农村及偏远落后山区的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可向农村及偏远山区倾斜,努力缩小与城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距。
(三)赢取多方参与主体的共同支持
目前,突破教育信息化发展困境所遇到的问题当中,除资金投入紧缺问题之外,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对教育管理者的约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管理者和教师们应当摆脱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树立起现代化教学管理新理念,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从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者方面出发,管理部门应出台契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政策,学校领导应鼓勵教师运用网络多媒体设备及相关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从教师方面出发,教师的角色不应仅仅作为普通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成为在线网络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去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工作多样的教育资源与教学模式。另外,从学生家长方面出发,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尝试和学习新型教学设施和学习平台,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打造稳定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管理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简化相关工作的申报审批流程,共同去解决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和进行。同时,加快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努力达到共享、通用、高效的规范和要求,满足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四)兼顾基础教育信息化硬软件模块
政府应保证对中小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比如增加多媒体教室数量、电子图书册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等。除硬件设施以外,良好的软件环境同样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教育专项投资、信息技术水平等问题,西部地区大部分学校都选择直接购买现成的信息化软件或系统,或者是委托软件公司进行二次开发。软件开发公司并不能充分考虑到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状况,开发人员也不了解学校教学运行模式及教育管理特点,这便很容易造成系统功能设计与实际需求不一致的问题,而软件设计上的局限性,则会使得许多功能在日后难以拓展。在进行教育信息化设计的过程中,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可与开发设计者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使他们了解和知晓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才能让开发设计者设计出一个可以实现多层次教学互动与自主探究且适合学校教育规划与发展的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学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报告[R].2011-06.
[2] 杨志军,李群.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与实施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14,(11).
[3] 周湘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2005,(12).
[4] 况姗芸,黄润梅,卢昀,何爽.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现状分析与推进建议——基于“部级优课”视频课例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8,(9).
[5] 林坤,黄真金.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6] 王法玉,闫小芹,王劲松,等.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6,(1).
[7] 春扎西.浅析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途径[J].教育探索,2016,(8).
[8] 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4,(5).
[9] 乔沛昕.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