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发展中金融科技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普惠金融客户具有广、小、杂等特点,单户收益低,成本投入高,潜在风险大,是大多数金融机构“抓大放小”的对象。金融科技的应用,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正在颠覆传统的“二八定律”,为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文章阐述了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普惠金融中金融科技应用情况,并对进一步应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大数据;互联网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0
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将互联网信息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改造和创新金融产业和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显著优势,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因此,应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1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有效延伸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满足了客户融资、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金融机构可在线链接广大的普惠金融客户,提升获客质量和效率;实现部分业务环节线上办理甚至全流程线上办理,降低了人工成本与作业成本;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资产质量稳定。这样一来,收益、风险、成本在更高层次达到平衡,普惠金融成为市场自发行为,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
2 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金融科技广泛应用在普惠金融渠道建设、获客营销、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极大地丰富了普惠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渠道、客户范围和业务流程,建立了“一高两低”(即高效率、低风险、低成本)金融服务模式。
2.1 以互联网技术拓宽普惠金融服务渠道
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物理渠道辐射、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触达和获取客户,服务覆盖范围有限,获客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发展,特别是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无法享受金融服务。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跨越式地拓宽了普惠金融渠道,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支付宝等电子渠道打破了地理位置、距离、时间限制,通过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快速触达普惠金融客户,有效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突破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与物理渠道相比,互联网具有用户和渠道入口的显著优势,触达客户能力显著增强,能够及时把握和引导客户需求,创造服务场景,实现全面价值发掘和创造。
2.2 以多元化信息集成实现客户精准画像
对于普惠金融这片“蓝海市场”,金融机构非不想,实不能。普惠金融客户普遍存在“缺信息”、经营欠规范、信息有效性不足、信息搜集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客户甄别难、风险把控难,金融机构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缺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理念,加强内外部数据的互联与整合,搭建多元化的信息集成平台,既减少客户信息采集、调查、验证等人工操作,又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依托政务信息(税务、工商、海关、司法等)、支付结算、投融资、风险等各方面数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整合分析、交叉验证各项数据,为普惠金融客户“画像”,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信息更全面、更完整、更真实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全面分析客户履约能力、信用状况、交易信息等,批量挖掘目标客户。
2.3 以丰富的金融产品改进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客户普遍存在“缺信用”问题,缺乏符合传统金融机构标准的抵质押物,难以获得担保机构担保或第三方保证。从服务成本来看,金融机构多依托物理渠道提供服务,人工干预和人工操作为主,制约了普惠金融发展速度和业务规模。金融科技带来的低边际成本和低边际利润,使金融机构能够为普惠金融客户提供种类更丰富、功能更强大、服务模式更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因传统金融服务成本高、效率低而放弃发展普惠金融的问题。金融科技能够通过金融机构各类电子渠道,整合企业、企业主、企业主关联人等相关数据,分析客户金融需求,构建客户评价模型,为客户提供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保险、众筹、财富管理等各项金融服务。网络化、自助化、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服务既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又快速、便捷地满足了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务满意度。
2.4 以大数据分析技术强化风险管理
传统“望闻问切”的人为经验式风险管控模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难以从早期识别风险,而风险管控的重点是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否则将遗失最佳时机。金融科技给征信行业带来新的手段和渠道,信用数据时效性更强、来源更加丰富,电商平台、在线支付、生活居住消费、社交信息等数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户的信用状况。通过采集大量客户相关数据,建立大数据风险控制模型,深入进行风险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客户风险,尽早进行风险提示,采取风险处理措施。
3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若干建议
未来,金融科技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必将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获客能力、评价能力、风控能力,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客户体验,促进普惠金融长足发展。
3.1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大幅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快速满足了普惠金融客户的基本金融需求。在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因此,应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政府部门应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保障发生纠纷或金融消费者寻求帮助时有法可依;创新监管模式,平衡好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关系,更有效地针对金融服务商进行监管和干预;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加强金融科技应用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金融服务商要加强自身系统建设和行业自律,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建立顺畅的投诉解决机制。
3.2 搭建普惠金融科技平台
目前,金融机构在互联网获客、网络产品创新、大数据控险等方面应用了金融科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议建立面向市场和客户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从获客营销到贷后管理全流程系统化操作。从登记注册、纳税、缴纳通信费用、缴纳交通费用、广告投放等与客户密切相关的场景切入,与政府部门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合作,为普惠金融客户提供低成本、便捷服务,提升客户体验。从經营客户到经营数据转变,不断丰富服务内容,积累客户日常经营管理相关数据信息,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潜在目标客户,并分析客户需求,向目标客户智能化推送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引导和创造客户需求。
3.3 探索发展智能普惠金融
智能金融是人工智能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海量数据信息和人工智能计算模型,分析并实时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智能金融能够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实现金融服务普惠化,形成智能普惠金融模式。部分金融机构在智能普惠金融方面已进行了初步探索,中国建设银行创新“小微快贷”金融服务模式,实现获客、评价、审批、放款全流程系统化,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线上自助服务。微众银行“微粒贷”采用官方邀请制,在符合当期授信条件的用户中随机筛选出白名单用户进而邀请使用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普惠金融蓝皮书——中国实践与国际借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2]贝多广,李焰.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3]祝力,华雯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探究[J].现代金融,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79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