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的融资风险及应对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需求也日益提高,而一项基础设施从规划到建成需要的资金量往往非常庞大,这会给政府相关部门带来很大的压力。PPP融资模式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与运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现主要分析了PPP模式中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并针对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中的各类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PPP模式;融资风险;外部风险;内部风险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1-0113-02
一、PPP模式融资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一种公私合作的融资模式,其主要参与方为政府和私人企业,目的是为了共同建成主要服务对象为社会大众的某种公共物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双方都需要签订特许权协议,互相之间形成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各方的权利及义务。这种模式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交通运输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PPP融资模式中,政府在项目建设初期并不投入资金,而是依靠私人企业自有或通过其他渠道筹集到的资金来进行项目建设,此时,私人企业作为工程的建设方即项目的实际管理人,对项目拥有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利。PPP模式的优势就在于是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能够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提升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体质量。
二、PPP模式的融资风险
PPP模式融资的风险种类较多,按风险的产生是否与项目本身有关可分为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PPP模式的融资风险如果不能合理的予以控制,将会给政府及私人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一)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通常与项目本身无关,而是在项目开工前就已存在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往往会给政府造成一些较大的损失。降低此种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在签订协议前进行风险分析,并通过对协议的修订来进行弥补,同时结合国内与国际上的宏观经济形势,为已签订的协议准备补充协议,从而将未来发生的融资风险降至最低。
1.商业风险。商业风险主要包括货币兑换风险、汇率变动和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项目的正常运行以及股东的权益造成损害。尤其是利率风险,0.1%的变动就会使得项目的融资数额发生巨大变化。
2.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在项目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时,国家某些政策上的变化影响到了项目的运行以及责任方的权益,无形中调高了设施运行的难度。政策风险主要从项目的授权、审批等宏观上影响其实际进行。
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国家在颁布、修改、实施法律的过程中,造成了某些项目在合法性、未来的到期收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受到影响。法律方面的漏洞会使得私人企业在某个特定的项目中获取一些不正当利润,使政府遭受损失。
4.项目审批风险。项目审批风险一方面是由项目在申请递交时过于草率而导致无法修改引起的,另一方面是项目建成后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不良影响而无法得到审批通过。如果政府认定某个项目存在风险,不予审批,这就会延误整个工期,会给私人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二)内部风险
PPP模式在融资过程中除了存在外部风险,还存在内部风险。这类风险通常与项目本身有关,是在项目开工建设后出现的各种风险。内部风险的受害方多为私人企业,会给私人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1.完工风险。当承包商无法按期交付基础设施或者建成后的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时,政府部门不再履行项目初期签订协议中给予私人企业资金的义务,这就会导致承包商无法获取劳务报酬来偿还债务,也就产生了完工风险。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指项目建成后无法达到市场平均水平,与其他市场中已存在的类似项目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可能会使私人企业无法获得预期的资金收益,从而无法偿还之前的债务进而导致债务亏欠。
3.开发风险。开发风险主要指私人企业在竞标成功、取得项目的建设权之前,对项目初期的开销由于最终未成功竞标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导致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私人企业在竞标时往往投入较多的资本,一旦未成功获得项目的经营权,那么企业之前投入的资本无法收回,相当于企业的额外支出,而这部分支出金额往往较大。
4.运营风险。运营风险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外部的技术风险与内部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方面存在缺陷而造成项目整体质量不高,或者设备不够先进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管理环节,包括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三、PPP模式融資现状
为了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各级地方政府在上世纪末开始尝试在地方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并在2003年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政府与私人企业的合作。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目前并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私人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从企业规模、综合实力方面远远不及国际上的先进企业,再加上采用PPP模式进行项目建设的时间较为短暂,导致其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并产生了较大风险,因此这种融资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
四、应对建议
PPP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融资模式,协议双方分别为政府与私人企业,在这个融资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只要双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拥有一定的控制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企业资金的损失。
(一)针对外部风险中的各类风险
对于PPP模式融资中面临的商业风险,政府可以为与其合作的私人企业制定一个固定的外汇汇率标准作为参考汇率,也可以为其承担汇率和利率波动的风险,从而为私人企业提供特定的保障,营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融资环境,吸引其参与项目的竞标,促进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也应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根据市场机制及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及时对相关的汇率、利率做出调整。 在政策与法律制定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保证私人企业对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并不断完善关于应对PPP模式下私人企业由于法律政策变化导致损失的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实現法律公平与政策透明,防止出现企业利用法律漏洞进行不当盈利的情况。在政策与法律方面增加对私人企业的支持,提高私人企业参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项目审批环节是PPP模式融资过程的起点,对于项目审批风险,私人企业应采取的措施是在项目的企划书递交到政府有关部门之前,仔细检查审批标准是否出现变化或审批标准是否低于有关规定的标准,并在上交批准申请之前,私人企业应反复检查有无遗漏的细节,了解审批的相关程序,提前准备好审批所需的各项资料,确保在审批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纰漏。
(二)针对内部风险中的各类风险
针对完工风险,政府在项目招标时应提前了解竞标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包括资金运作过程是否顺畅、资金量是否雄厚等,在诸多竞争者中选择最为稳妥的承包商,确保在项目初期就能获得融资,使项目能够按期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此外,应保证项目的完工成本,将项目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
对于市场风险,私人企业在参加竞标前应进行细致的市场评估,对当前市场需求、项目的运营成本及发展前景和我国当前在该领域的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解,并在项目开始建设前对成本进行估算,保证项目完工时能达到预期收益。
为有效降低项目的开发风险,政府在给予私人企业对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时,应加快该项权利的审批速度,防止私人企业利益损失情况的发生。同时,私人企业也应谨慎地参与竞标,提前对未开发的项目进行考察,了解待开发项目的详细情况对该项目进行系统评估,降低企业的开发风险。
PPP模式融资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为项目运营,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存在运营风险。运营风险主要包括外部的技术风险与内部的管理风险。私人企业可在项目建设初期做好工期规划,仔细检查项目施工的每个环节和施工设备,不断完善施工流程,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等,从而降低项目技术风险。而对于项目管理风险,私人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人员素质,尽量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国的PPP模式融资存在的风险种类较多。因此,PPP模式融资应当顺应经济的发展潮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进一步完善这种融资机制。现只是在PPP这一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学术界对PPP模式的不断探究,相信通过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不断努力,PPP模式势必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 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的结构分析[J].中国投资,2004(7):110-113.
[2] 夏爱平,李建中.西部基础设施融资创新:一个PPP模式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1):75-78.
[3] 邓小鹏,李启明,汪文雄.PPP模式风险分担原则综述及运用[J].建筑经济,2008(9):32-35.
[4] 李永强,苏振民.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分析[J].经济师,2005(9):248-249.
[5] 陈 波,徐成桂.PPP融资模式的风险分配方法[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1):126-128.
[6] 贾 康,孙 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政研究,2009(10):2-10.
[责任编辑:王功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3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