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在职业教育中占据不可或缺地位的高职教育更是关心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陈旧的办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现实困境,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正在成为教育界的焦点问题。而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国家,却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对此进行比较性分析与介绍,以便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两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趋势,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寻求启示与借鉴,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4.087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不只是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文明,在此背景下,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当代教育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一步步迈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兴起较早的教育,在当今社会更是受众多、规模大。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借鉴外国的经验包括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切有益经验。只有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着手,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比较性分析,在分析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的同时,探讨和总结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1 中日两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比较
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和“职业教育”两种概念的综合。《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把中等职业教育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级技术工人,进行为期2~3年(若专业需要还可有4~5年)的教育后(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使其成为社会生产部门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的教育工程。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不算晚,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为我国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早期的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是靠模仿其他发达国家,例如曾试行德国的“双元制”,但由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等部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并不适用于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模式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质量逐步提高,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针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家庭经济困难高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初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结构、效益进一步协调。《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教育服务脱贫攻坚呈现新态势,形成“专业支撑+产业扶贫”“组团式扶贫”等特色模式。校村合作、校镇合作成为城乡融合新模式,成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一批中西部地区院校正在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地标。优质院校得到地方政府和行业领军企业的认可与支持,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力。同时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呈现区域特点,开放办学持续深化,境外办学更加多样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逐步得到国(境)外认可,但来华留学与培训量增长明显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标准建设,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高等教育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高职院校资源水平整体较高;中西部地区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资源水平较弱,仍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同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水平优势明显,体现财政专项投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要作用;而教学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和院校不平衡性,亟待政府和院校予以重视。二是高职院校新兴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与资源面临挑战,如何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并将其与之融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是高职院校重教书轻育人、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教师队伍存在数量少,且大部分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四是高职教育的政府和院校治理能力面临挑战,亟待提高。政府责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环境质量重要方面,“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设更是需要强化中央财政的专项引导。
1.2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早,办学模式成熟,对日本经济崛起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逐步形成了以学校职业教育为基础和核心,以企业内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以社会公职教育为有效补充,已形成模块清晰、类型多样、层次多样的高职教育体系。日本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极其明确,即培养的是具备高超技能、敬业精神同时对职业具备高度认同感,谋求自身与集体共同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私学教育政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高职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三种: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门学校。目前来看,为了顺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日本职业教育当局对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在短期大学方面,以前的短期大学主要培养的人才偏向的是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而这些领域虽然热门但所需人才已经饱和。因此教育当局联合高职院校调整了人才培养的计划,减少对上述领域人才培养的比重,加大对学生信息技术、语言能力的培养,以提供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 中日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
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下,我国高职教育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丰富办学模式的同时也有创新之处。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艰难的实践探索,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目前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有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学校+公司+农户模式、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学校+协会+农户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跨区域合作模式、酒店模式等等。虽然从种类上来看是较为丰富,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仍然没有被得以重视,占比小、问题多仍然困扰着教育学界。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 20 多年的实践看,高职教育主要由国家、院校和企业三方共同推动,其中,国家主办、企业参与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级架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二级架构。在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顺应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层出不穷,但办学模式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创新只会照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有差异,不可全然按本科院校模式培养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需要的是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能力,而目前最广泛运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旨在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企业实训机会,但由于我国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不够紧密,没有形成良好的规范和合作体制,而常常产生实训资源浪费现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的不清晰和“校企合作”模式的不够成熟,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仍然没有令人亮眼的创新之处,体制机制的陈旧和墨守成规也使得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无法得到长足的跨越发展,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仍处于从属地位,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2.2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校企合作”办学完善化、规范化。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的是校内课堂中授予学生的知识,更强调的是对于技能的传授,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说务实性大于理论性。日本的企业都具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不吝于机会的给予,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纽带,高职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在企业实习,当他们正式入职时,企业对于新入职员工也会提供系统深入的入职培训,使得高职毕业生能够更好融入社会。与此同时,日本推崇终身教育的理念,不仅是高职毕业生,每个毕业生在企业中仍然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已经抓住精髓,形成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日本的高职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高职院校能够充分把握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员工,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对校内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充分做到了企业与院校的统一和协作。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明确、目标清晰。日本企业对于员工招收和入职培训的专业也是必不可少。日本企业愿意提供实训机会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实则是双赢之举,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也能招收到更多熟练的高级技术人员。日本的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非常注重其实践及操作能力以匹配企业的需要,而企业或用人单位会依据总结出的自身所需技能人才的特点来制定培训计划,在正式招收高职院校毕业生之前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最后再进行技能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才与之签订就业合同。
三是人才评价机制标准化。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不仅保证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能够获得并掌握专业知识,更加注重企业的职业培训,更多的是通过技能鉴定、资格认定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足够成熟,日本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立足于企业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学生的评定机制上有更高的标准。
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创新改进办学模式入手以应对严峻复杂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而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几点启示与借鉴。
(1)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清晰定位,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优化。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确定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重要地位。将高职教育真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相联系,在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优化。
(2)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要紧跟社会热点,及时更新所学科目,同时也要兼具各个院校的自身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必修科目外的选修科目,而这些选修科目也必须围绕培养职业型人才而设置。这样在改进传统课程方面也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获得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3)鼓励企业参与办学。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教育极具特色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日本的高职教育发展与企业需求密切相关,大大提高了勞动生产力,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必须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发挥到极致,不断推陈出新,密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从学校和企业两方着手,给予高职院校学生更多实践机会,以此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4)大力整合资源,促进资源共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最需要的是实践的操作和考验,传统的课堂教育不完全适合于高职教育,陈旧的理论学习如果得不到实践的验证则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步早、规模大,高职院校数不胜数,若是每个院校都需要实训,那投入可想而知,在成本上不切实际。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高职院校资源过剩,甚至存在在实际教学中过度开辟课程而导致教学内容杂乱无序的问题,导致很多企业的实训资源得不到该有的利用,双方不仅无法达成合作共赢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必须在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规范的制度,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有实训基地也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更多的技术人才,改变现有的资源重合浪费现象、实现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当务之急。
总之,在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路上,办学模式的更新和改进是我们必须抓住的重中之重。中国和日本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借鉴日本办学模式的长处,整合资源,促使办学模式的优化升级,推广多元化办学模式,努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颂辉,郭媛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实证研究简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6):1-2.
[2]陈君,姜茉然.日本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新举措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6,(02):122-125.
[3]胡国勇.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构建实践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07):3-14.
[4]张秀英,徐玉春,李静,等.中外高职教育体系的差异及启示[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01):45-46+70.
[5]田庆立.日本职业教育的运作模式及特点[J].社科纵横,2010,25(03):135-136.
[6]王江涛.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溯源及其现代化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0):66-72.
[7]孙颖,刘红,杨英英.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4,41(05):33-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14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