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孝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孝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孝文化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打牢软实力的基础,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良好的代际关系的形成。中华孝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具體实践有: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增添孝文化内容,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加入孝文化元素,创新方式方法以促进孝文化的深度融入和有效传播。
  关键词:孝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76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孝”是我国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符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孝”被广为传颂,甚至影响到异域外邦。即使到了今天,“孝”依旧是我们所遵从的道德准则。孝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与我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脱离孝文化发展的社会往往是杂乱无序的社会,可以说我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化的渲染与铺垫。在当前形势下,以思政课为载体,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孝文化,可以有效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能够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1 中华孝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高琛将孝文化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敬养父母;减少父母的忧愁;保全自身;承志立身;谏诤;慎终追远;繁衍族群,继承血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中华孝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文化影响力不言而喻。当然,中华孝文化也有狭义、广义之别。从狭义方面来讲,中华孝文化指的是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孝道,即对长辈的尊重、崇敬、赡养,是人的一种朴素的情感表现,这种情感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家庭的安定和谐;从广义方面来讲,中华孝文化既包括孝亲敬老的意识、行为,又通过不断的演变与传承,进而延伸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层面,是孝的历史延续、政治融合和社会渗透的总和。根据人们的研究,孝文化的基本特征有:长久性、继承性、普遍性、现实性与发展性。至于孝文化的时代蕴涵,我们要认识到:只有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传统孝文化与我国发展使命相结合,才能真正展现中华孝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使其在时代前行中不断得到传承发展。同时,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克服传统孝文化的不足,对中华孝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与科学的审视,比如摒弃传统家庭伦理中的愚孝和“父为子纲”的管理服从关系,协调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充分以人为本,切实尊重、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家庭与个人、集体与个人的有机统一。
  2 当代大学生加强孝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以孝文化教育为抓手,传承弘扬中华孝文化精髓,有利于个人品德、美德、公德的提升,也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兴盛。孝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加强孝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打牢软实力的基础。
  2.1 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健全人格绝非简单的高学历、高颜值,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修养,而孝文化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有益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教化皆由孝衍生而来。人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由孝产生并由其教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大学也非理想的一片净土,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的影响,有少数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方面逐渐走偏了方向。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开展孝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和实践中华孝文化中的诚实守信、仁爱孝义、礼让谦逊等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中华孝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孝文化可以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成人成才。
  2.2 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极其重要的素养。长期以来,我国孝文化中的“小孝”与“大孝”其实是相连相通的,为父母尽孝、为人民尽职、为祖国尽忠是人的思想道德的不断升级与升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国一以贯之的传统,强调人们要有博爱思想,应该推己及人多观照他人与社会。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和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孝文化的视角来看,其实就是要将孝发扬光大,培养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以孝治天下的理想目标。孝文化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的认知,可以让孝德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涵养,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自己的使命担当,珍惜大学时光,自觉的奋发向上。
  2.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代际关系
  目前,现实中的代沟问题比较严重,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较之以往变化很大,即人们所讲的子辈的思想观念与父辈迥异。家庭的和谐、社会裂痕的消弭都需要构建良好的代际关系,而代沟的消除需要两代人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沟通。中华孝文化中的“父慈子孝”其实是解决代沟问题的一味良方,因为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一种规则。父辈的“慈”、子辈的“孝”,其本身所展现的就是一种良性的亲情互动与代际关系。发自本心的自然的爱,一般会主动了解对方的想法,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缓和代际矛盾,构建良好的代际关系。对于目前大家诟病较多的啃老族、中国式巨婴,孝文化教育有利于消解他们变相的不孝行为。有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习惯于依赖自己的父母亲人,独立自理的意识与能力较为缺乏,甚至形成了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习性,究其根源还是自身缺少孝德观念及责任意识。孝文化教育及时有效的推进,可以在大学生中很好的消除此类问题的发生,形成良好的代际关系、家庭环境。   3 中华孝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具体实践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稳定,人才培养质量经受了检验,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独立学院的思政课与其它大学一样,同样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华孝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具体实践如下。
  3.1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增添孝文化内容
  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的渠道和载体,将中华孝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深入研究探索思政课教学与孝文化教育的内在联系,将“本善”的孝文化渗透在实际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孝文化教育。比如,在《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在讲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章节时可以进行有关孝文化的专门解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大学生对中华孝文有一个较好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在讲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章节时,也可以结合《宪法》中赡养父母的有关规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恰当的孝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行孝感恩不仅是敬爱父母的本能,还是每个子女晚辈应尽的义务。另外,根据独立学院学校具体实际情况,在大思政框架下,也可以单独开设大学生孝文化教育课程,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孝文化教育来丰富大学生的孝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孝文化意识和行为。
  3.2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加入孝文化元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修养形成的有效途径,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孝文化实践活动,亦是独立学院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有效办法。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必须深入社会现实,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在解释规律中传道,在强化教育中授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湖北某独立学院为例,学校非常重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此前,该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一个主题是“身边孝心孝行记”,通过实践活动,很多同学知道了介子推的故事,知道了寒食节,记住了一些与清明有关的古诗词,很好地知晓了传统文化,也促进了中华孝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很多同学甚至把“小孝”升华为了“大孝”,在清明节期间不仅仅随家人上坟扫墓,祭拜自己的先祖、悼念自己的亲人、追思祖宗的功德,还瞻仰了烈士陵园、参观了历史博物馆、走访了革命前辈,从中他们感受到了今天的发展面貌来之不易,感叹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还有一个实践教学的主题是“快乐劳动 服务社会——职业体验”,绝大多数同学在劳动节期间或在以前进行过职业体验,很多同学的实践活动非常真实,实践报告写得很实事求是,在进行反思总结的时候,甚至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明白了要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把握大学时光,好好学习。
  3.3 创新方式方法以促进孝文化的深度融入和有效传播
  在进行孝文化的教育中,思政课教师对孝文化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论述是不可取的,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可以结合社会上行孝感恩的先进事迹进行讲授,让当代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流传的孝心孝行事迹是真实可信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践行的。也可以创新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讲授,提升孝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在思政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名正言顺的倡导现代孝德,运用多媒体立体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用生动的语言、生活的语言,幽默的、形象的加以表达,多途径、多角度的激发当代大学生对父母长辈、当今社会、国家民族的情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在讲解“遵守公民道德准则”章节中的“家庭美德”时,可以结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道德模范、当代孝子的先进事迹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进行适宜的情景教学。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大学生清晰的意识到孝不仅是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同时,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突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方式方法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网络手段、通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学教育应该适应当前形势,思政课教学也可以开展“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当代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手机上可以便捷高效的获取想要的知识。独立学院可以开发专门的中华孝文化学习APP,学生在开放的校园网络中用手机进行下载,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这样拉近了孝文化传播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孝文化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强了孝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当然,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还只是教育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认识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影响,能在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传承孝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子昊,冯云龙,张鹏.孝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4):75.
  [2]高琛.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3]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14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