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化结构团队的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荆志瑞
摘 要:面对外部快速变化,一线团队必须积极实施内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高效推动团队实现既定目标。结合YC市场一线团队具体实践,运用系统思维,整合点线面体,建立学习与分享机制,采取打造网络化结构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得到效验证。
关键词:一线团队;网络化结构;学习与共享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5.037
0 问题的提出:快速变化的环境是一线团队面临的常态
组织是功能的固化。作为基层作战单元的一线团队,如果固守传统组织形式,就会固化传统功能,在面临各类新变化时,将不能很好适应新变化的需求,因此在各类变化日益加速的今天,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去提升适应能力,已成为一线团队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在YC市场一线团队实际运作中,我们尝试采取在原有岗位设置基础上融入有机、柔性新思维,创新一线团队组织新形式,充分运用网络化结构的高效灵活,激发了整个团队新活力,增加了新的工作动力。
1 一线团队适应变化中的常见局限
一线团队,顾名思义,就是组织的最前沿队伍,一般包括营销、生产、配送、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团队。一线团队有几个特征:一是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二是常态性面临多个主体的要求或需求;三是需要快速做出应对策略并执行。由于多方面原因,一线团队的实际运转中往往会出现忙于应付,绩效偏低、士气低落等现象。
1.1 跨职能沟通难以快速高效
一线团队一般会明确规定内部岗位的具体职责,这些工作职责定义看似明确具体但缺乏实操性。实际运转中,各岗位主要是通过向上沟通落实工作要求,往往存在横向沟通不足或协同不充分的问题。
1.2 内部流程整合上存在困难
一线团队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任务流一般是自上而下,信息流是自下而上,往往呈单一线性模式,这种模式有快速的一面,但在上下交互上表现不足,使得内部流程无法充分整合与有效提升。
1.3 工作行为不能有效促进目标实现
一线团队中,经常会出现大家做的事情不少,绩效考核却不高,忙碌的结果对团队目标实现也助力不大。究其原因,在于大家陷入了任务僵化,对任务或考核简单理解,却不能领会任务的本质要求,因此也无法建立工作于目标的有效联系。
1.4 对出现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一线团队如果付出很多却长期得不到回报,就会出现抱怨、士气低落表现,从综合多方面原因分析,往往是由于缺乏科学管理观念,未采取系统化思维,不能从整体上发现并分析问题,从而导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一线团队网络化结构的初步搭建
一线团队虽是组织的一个部门,但实际运作中更像是一个小型組织。在注重结果,追求实效的前提下,一线团队面临上述问题时必须要洞悉其症结所在,融入科学管理、领导艺术与系统思维方式加以化解。
2.1 发现每一位成员的优势
每个团队成员都有独特的性格与气质,团队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其优势之处与擅长点,然后根据团队需要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团队管理者权限不够或者时机不合适,未必能实现人岗匹配,而这正是网络化结构要化解的问题。
2.2 职能之间注重合作性设计
现代组织设计中的岗位设置着眼于独立性,在一线团队运作时,发挥不同岗位的合力,实现协作与融合往往更加重要。面对YC市场一线团队的现状,我们采取了对原有四个职能岗位的两类融合性优化。第一种是流程式优化,从业务相互支撑角度,设计了连接四个岗位的三级驱动;第二种是结合服务的对象特征,构造了三个面向(内部、渠道、市场),并在每个面向中设置A+B岗,实现既相互协助,又可替代的新融合方式。
2.3 建立常态性团队磋商促进融合
职能间的优化设计从形式上实现了连接问题,但要发挥出高效的合力,则需要采用团队磋商实现融合性的关键支撑。结合YC市场一线团队面临的任务与环境,为了实现团队间广泛的沟通,我们通过全体人员参与的团队磋商或专题性磋商实现计划制定、策略跟进、科学策划、协同增效、难题解决等关键性工作落地,职能间融合实现了指数级的提高。
2.4 实现对外部多个平台的沟通与支持
团队从个体的优势发挥、职能间的连接到磋商的融合,完成了本体的点线面的网络化结构。这个结构的设计并不是终点,YC市场一线团队面对外部一系列平台,包括渠道计划平台、终端推广平台、消费口碑平台和后方反馈平台。网络结构是否有效,关键就体现为对上述多个平台的沟通或支撑的能力。
2.5 搭建集职能、物料、管理、业务、目标一体化运作的网络化结构
团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团队目标高效实现。YC市场一线团队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人才、宣传物料、货物配送等,任务是推进战略、规划、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将两者结合最有效的工具就是领导与管理,将资源与任务通过网络化结构实现跨时间与空间的匹配,从而推进团队的一体化运作。
3 网络化团队适应变化的方式探索
一线团队的网络化结构的搭建主要侧重于实现形式上的布局,其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则要从柔性、有机角度上去实现。
3.1 团队目标要充分包容个体目标
团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个体的共同努力,但团队目标并不完全等同于个体目标之和。团队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充分包容个体目标。YC市场一线团队在推进团队目标实现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以成员为中心,把个体目标的实现作为团队目标实现的前提,起到了调动积极性、激发活力、感化成员的作用,团队氛围焕然一新,团队目标达成率大大提高。
3.2 帮助内部成员,增强能力支撑任务完成效率 团队成员各具优势,但并不一定具备完成团队目标任务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因此需要适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YC市场一线团队中,擅长踏实做事的成员被安排在做数据汇总与整理工作,但思维和方法上仍需要通过指导进一步优化;思维活跃做策划工作的成员,在表格设计与表达上也需要帮助。发挥优势的同时及时补上匹配该能力的关键短板,将大大提升成员工作效率。
3.3 强化周计划管理,任务布置明确具体
团队的日常运转离不开科学管理。YC市场一线团队同时面临常态性工作和临时性任务等形式,很多外部文件需要进一步解读和讨论,因此实施以周为单位的工作计划管理就应时而生。因为成员层次不同,对各项任务的布置要求明确到人,具体到实现方式、完成时间等,同时要对上周计划的完成进行逐项检查、回顾,确保各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4 建立学习机制,数据、方法、思维等均列入共享
团队的发展需要团队与成员的共同成长,促进成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享与学习。YC市场一线团队通过内部微信群分享信息与数据、内部QQ群分享文件与档案、内部黑板报分享任务与目标、团队磋商会分享思维与流程等机制性设计,实现了多维度的知识学习,有力的提升了团队学习的效果。
3.5 团队自组织、自适应、自管理是努力方向
从控制学角度,团队优化运转关键在于机制设计。YC市场一线团队运转需要每位成员发挥作用,过程中既约束自我又帮助他人,既提升自我又实现多赢,每个人都自觉服务与服从于团队目标,致力于团队整体目标的实现,从而不断实现团队运转的精细度,逐步实现自组织、自适应与自管理,用最小的能耗发挥最大的功效与价值。
4 网络化团队效能发挥的注意点
通过树立系统化思维,建立网络化结构,一线团队会取得不俗的绩效,但要持续发挥效能,还需要注意几点。
4.1 树立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在一线团队中获益的成员,会逐渐对团队产生归属感,对团队产生依赖,希望自己的团队更优秀。团队管理者要进一步提炼团队文化,凝聚团队共识,树立起团队的使命感,强化成员的责任感,让大家精神上认同,行动上支持团队工作,从而带领整个团队从优秀走向卓越。
4.2 发挥优秀分子在團队中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团队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要给予表扬,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进带头作用,用好党员示范岗、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表扬形式,也用好在工作计划、专项策划、任务安排中点名听取意见等体现对其个人的认可的方式,让优秀分子成为团队中的榜样。
4.3 营造积极氛围,为小的突破庆祝
一线团队距离组织中心较远,来自外部的更多是工作任务与要求,长期处于一定的工作压力之中。作为团队领导者,应对团队日常工作中的环境改善、新的成绩、小的突破等好的方面组织庆祝,善于营造团队的积极氛围,让团队在张弛有度中良性成长。
4.4 实时关注外部信息,对外部保持敏锐感
一线团队是与一个与外界持续交互的系统。团队内部是思想之源、策划之源,是任务接收中心,但资源的获取、行为的实施、结果的输出等都需要与外部充分联系,通过与上级、市场、客户、竞争等外部环境联系实现目标,因此对外部时刻保持敏锐是达成优秀团队的必备要求。
4.5 保持开放性,保证团队的抗风险能力
打造网络化结构,其目标在于让一线团队成员呈网络化连接,高效完成任务;其关键在于打通各类资源,分享资源的能量;其价值在于自组织开放性运行,保持灵活的进退机制,不过度依赖于单个成员,由此团队抗风险能力将大大增强,其适应外部的柔韧性也将得到充分彰显。
5 结语
一线团队网络化结构的打造,以组织战略和团队目标为导向,以尊重人才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方法手段,采用更灵活的网络化的结构,与组织赋予团队的原有架构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形成点、线、面、体相融合多元驱动团队架构。这种多元架构将让一线团队在把握外界快速出现的各类变化与挑战中,抓住重大机遇,高效灵活地完成他们的业绩目标与组织任务。
YC市场一线团队也将在继续探索完善自身的网络化结构,在组织的共同愿景之下,勇担责任,不畏风险,自我激励,敏捷前行!
参考文献
[1]约翰P.科特著,徐中译.变革加速器:构建灵活的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刘春雄.2019开年营销布局[J].销售与市场,2019,(03).
[3]陈春花.巨变时代,企业组织一定是动态的[J].销售与市场,2019,(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2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