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邱书钦

  摘 要:互联网等新技術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带来的影响深远而又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内外动力作用,呈现出新的内涵和特征。因此必须适应这样变动的背景,全方位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5.004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带来颠覆式的影响,农业发展的过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从生产的形式到生产的组织模式正经历着全方位的调整。作为现代农业组成的重要部分,农业服务业贯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对于农业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下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功能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以移动互联网、3S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运用日渐广泛,农业服务业必须顺应这样的趋势和转变,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向着现代农业服务业转型,以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服务业的新内涵与新特征
  1.1 农业服务业的新内涵
  农业服务业就是为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为促进农产品供求衔接、提升农产品产业链价值来来提供支撑。传统的农业服务业主要包括良种服务、农资服务、农机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流通服务、休闲服务、保险服务等。在互联网、大数据新技术对于农业日益渗透的背景下,农业服务业的内容和构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服务的范围更加宽广,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服务,除了包括原有的服务内容,还包括新的服务内容,比如农业信息化服务业、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已经农村休闲旅游服务等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借助于新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传统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和推进,农业服务业更能有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1.2 农业服务业的新特征
  (1)农业服务业基础呈现出信息技术性。依托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信息的及时性、便利性,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为农业服务业的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效实现农业服务业运营的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根本变革。
  (2)农业服务业效益呈现出高增值性。借助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向农业服务业全方位的渗透和改造,农业服务业呈现出智能型、精准型的高增值性,可以用更少的人力、物力创造更高的价值,更容易符合农户的需要,为农户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非标准化服务。以农机经营服务为例,借助于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的感知、数据的传输实现优化决策,进而满足农机经营服务的精准需求,从而提高农机服务的水平,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3)农业服务业产业链呈现出高渗透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农业服务业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对于相关行业的渗透、辐射,从而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发展。以农产品流通为例,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的运用,开发出针对经销商和消费者需求的一系列的应用平台和APP,在实现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的快递业务、包装业务等发展,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升了产业链的关联性。
  (4)农业服务业扩散呈现出较强的外部性。通过与网络的融合发展,农业服务业在实现自身服务规模递增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外部收益的递增。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可以将农业公共信息系统向广大分散的农村地区传播,从而节省技术服务成本,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农户。
  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互联网+”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来源既有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有外部环境的动力。
  (1)从内部动力来看,主要包括各类服务主体的需要,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需要以及农业服务业本身升级的需要。首先,从农业服务主体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通过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提高农业服务的质量,增强农业服务的效率,提升农业服务的意识,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企业通过农业服务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支出,增强农户的体验感;对于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来说,通过农业服务业的创新,可以扩大其服务的范围,增强其效益和运行的效率。其次,农业领域的细分化、专业化、规模化越来越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相应调整改进,这是因为农业服务业内部层次更多、分工更明细,这就需要新的服务主体、新的服务环节、新的服务模式融入其中,确保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再次,随着我国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需要与新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融合,促进农业服务业整体转型升级。
  (2)从外部动力来看,政策、外部环境和技术进步都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近年来各种政策的不断出台,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动了农业服务业创新的步伐。其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进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段,推动这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改变。再次,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消除了农业服务供需不足的矛盾,重构了双方的利益连接机制,推动农业服务的发展。
  3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新类型
  (1)共享经济型。这种类型的农业服务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把农业生产的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连接在一起,提升暂时闲置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农机设备的共享、农业劳动力的共享,就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依托第三方平台,通过供求信息的发布,实现农机设备和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对接,让沉积的农业资源流动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动力。   (2)专业化服务型。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各种专业服务、精准服务成为可能,比如激光平地机、测土配肥等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幅度的提高服务的效率。比如无人机植保服务,在提升喷洒农药精准性的同时,又改善了人工作业难,效果差的问题,提升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3)平台化服务型。这类服务是以农户技术需求为切入点,通过汇聚农技专家资源,解决农技服务面向农户和基层的难题。通过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实现农业服务的平台化。
  (4)产业融合服务型。互联网带来了产业的跨界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借助于“互联网+”,打破了行业壁垒,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通过全产业链的格局和方式,实现互联网与农业服务业各方面的全面融合,最大化集聚各类农业资源实现要素的流动,从而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4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服务业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适应农业发展变革的需要,全方位的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1)充分认识农业服务业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其在农业管理部门中的重要性。农业服务业水平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农业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合理规划引导农业服务的发展总体目标,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支持框架体系。尤其是针对当地的实际农业发展的情况,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农业服务业的支持,做到扶持有重点,特色有突出。政府相关部门在农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扶持,尤其是农业服务业的创新环节,更应该在金融保险、土地税收给予特定的支持。在农业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创造稳定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合理引导互联网对于农业服务业的融合。
  (2)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制。为了保证农业服务发展的整体环境,要加大财政对于信息技术、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的措施,帮助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缓解市场风险带来的影响。要鼓励融资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化,通过众筹、P2P等方式,引導和鼓励金融资金流向农业服务业;同时引导多元化的金融主体,比如农业保险、风险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实现金融业和农业服务业的融合。
  (3)强化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从根本上推进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农业服务业的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还是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的支撑,这就需要形成农业服务业的人才供给体系。要利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进行集中针对性的培训,农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加强科研人员对农业服务业科研投入,并且采取包括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的防晒霜激励相关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构建相关的服务平台,为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流动、权益保障提供服务,提升农业服务业人员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杨建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
  [2]薛素闻.农信互联:打造农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圈[J].农经,2016,(2).
  [3]李谨.互联网环境下农业服务业的创新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2).
  [4]蒋明林.互联网+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策略[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2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