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基于价值创造和协同创新的MPAcc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自愿 曹馨予 赵超
【摘要】 在國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引下,文章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人才培养着眼点,以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现状为现实基础,以价值创造为切入点的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目标设定、特点分析、实现路径”为具体实现手段,分析会计专业硕士(MPAcc)卓越人才培养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卓越拔尖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5-0114-03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卓越拔尖会计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推动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然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共有会计从业人员约1 400万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会计从业者仅占0.6%,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市场缺口巨大,顶尖会计人才更是严重短缺,我国会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会计专业硕士(MPAcc)人才培养要适应新常态对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的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会计职业的业务范围已经拓展到高端管理领域。我国对于拥有内部控制、企业并购、战略规划、公司治理等才能的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于从业者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及卓越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了“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充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且在各高校进行了广泛调研。该调研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国际化的“卓越会计师”,努力搭建起培养开放的中高端人才教育体系,将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相结合。
(二)MPAcc培养模式需要优化。在MPAcc教学模式方面,尚需通过改善教学方法,逐步在“讲授式”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强调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方面,需要邀请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进入高校与学生交流,积极举办相关讲座或开设相关课程;考察方法要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评估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考试、作业、案例研究、课堂讨论和学生撰写的专题报告;在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方面,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应反映专业学位的特点,强调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突出论文的实用价值,很多高校开始探索采取研究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
(三)协同背景下产学研联合培养MPAcc现状。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与所在区域或行业内的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培养中心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促进科技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社会资源互相交融,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了符合通用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选择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时,主要精力放在签订合同上,对企业缺少充分的前期调研,未充分论证共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交融点;聘请实务型专家来校讲座,时间过短,未将有效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部分课程实行开卷考核,未将实务案例与考核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产学研联合培养是重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结果,高校应进一步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通用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基于价值创造与协同创新的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标准设计
(一)卓越拔尖会计人才的内涵式培养。所谓内涵式培养是在传统的注重形式、注重规模的教育模式基础上,逐渐向注重内在、注重质量、注重效果的培养模式转型。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内涵式培养模式,主要采取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同时,该模式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定为最终目标,其关注的重点是“深化创新理念,强化实践相融”,实现“高校会计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与校外企业协同配合、细化分工,共同提升会计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思维方式及职业技能四个层次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高校侧重于研究生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考虑多学科融合,采取案例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如审计、纳税筹划、治理结构等,可以聘请校外导师进行交流指导;建立创业创新管理机制与制度,监督内涵式发展要求的实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方式为交互式合作,侧重于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企业高级财务人员进校园、建设创新实践实训基地、搭建信息化会计教学平台等方式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同时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并将创新性科研成果向企业实践转化,促进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社会资源相互交融。
(二)以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的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标准。“创造、创新、创业”的有机统一是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卓越拔尖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与会计相关的法律等基础知识;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培养,使学生具有在不同商业模式下与管理层协同创造价值的能力;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职业判断能力解决会计实际问题;具有强大的团队沟通技巧和行政管理能力;可以在企业、政府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领域从事会计、财务、审计实务。
现有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重点是会计信息的准确核算、财务规则和准则的合规践行,很多课程忽略了会计与财务工作来自组织的业务运营和价值创造过程这一事实。会计专业学生对经济业务缺乏了解,成为独立于业务的价值评判者。因此,基于价值创造的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创新,即从企业价值的核算者上升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这一创新将在战略管理控制、成本管理、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中得到体现。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框架设计。会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创新复合应用型”,这与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特色目标相适应。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课堂内外互补模式。“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相互补充,即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导师分别负责主课堂与辅课堂教学。主课堂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主,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和依据。辅课堂教学依据学生能力水平和研究方向划分不同小组,校外导师因材施教,提供不同的教学辅助材料供学生参考使用,让学生在“干中学”,通过实践不断加深对主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从“核算人员”到“决策者”的角色转换。内外课堂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拥有知识、行动、价值观三个维度能力的卓越拔尖会计人才。
2.校企联合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同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多层次教学。理论教学依托企业财务人员提供的业务资料,由企业人员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能够从不同于书本的角度看待实际问题,这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书本理论,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看待实际问题的更加广阔的视角。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模拟参与和实战演练,采取情景代入的教学模式,有企业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各小组成员进入企业不同角色,针对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并由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互相点评,让学生在“运营企业”的过程中,提升角色的代入感,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务案例依托。以案例为依托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向学生展示。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向商业应用的转化。案例教学将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提高理论研究的应用性,重视融合多学科体系,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三、现阶段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的瓶颈
虽然各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时进行了各种改革并取得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师资规模偏小,师资层次偏低。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和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优秀教师严重缺乏,有些新教师虽然具有国外学习背景但经验不足;高校中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教师严重短缺,亟需提升师资质量。
(二)实验室硬件与软件条件有待加强,难以满足学生综合决策能力培养的目标。目前很多高校会计实验室缺少仿真实验、模拟实验与综合能力提升实验的硬件设施,或者硬件设施较为单一,仅适用于单一业务核算与决策能力的培养,未考虑到其他能力的提升;实验软件基本是按照课程的开设情况来购置,条块分割严重,缺少综合能力培养软件;课程实验效果不理想,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教改项目立项层次低,缺少标志性教学成果,难以为专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有些高校教学改革研究投入的时间、精力与费用少,研究不够积极主动,直接导致教改项目立项水平低;在教学成果方面没有统筹安排,成果分散且不系统,难以形成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未有效应用到教学中,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与课堂相脱节,未能进入教学实践,难以为专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需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在一般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科研创新层次与创业创新实践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水平与参与创新训练计划层次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与企业合作的创业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五)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目前很多高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后作业、課堂讨论为辅,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新兴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未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学生为导向的课堂讨论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逆向课堂模式尚未应用在很多课程中。
四、卓越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建议
(一)培养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全球视野,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高校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机制,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学校与国际专业认证机构合作的有效途径。推荐和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和强化实践培训,并引进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国际教师引进和分享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
(二)持续关注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综合决策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完善相关软硬件环境,构筑网络实验平台,建立实验室局域网,将相关教学视频传输到网络课程平台。构建信息化会计教学平台,促进实验内容的多样化和多学科系统的整合。多元化的实验内容有利于丰富实验项目体系,学生可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形成多层次新实验体系。在此基础上,注重实验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得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三)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增强会计专业建设驱动力和支撑力,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建立“团队出成果、成果属于团队”制度,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团队构成,凝练研究方向和关键问题,形成付出与回报对等的责权利机制,带动“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成果”的研究氛围。探索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包括建立融合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和动态分层次的培养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形成内涵式培养模式。
(四)建立并不断优化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和制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将创新创业纳入学分管理。除了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相关学科竞赛、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多种渠道获得创新和创业学分,从而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的共同促进。对于创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纳入学分管理,建立成果和学分转化制度,以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2.建立创新和创业培训基地。针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经验、场地和资金缺乏等问题,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共同开设并指导创新与创业的相关课程,建立信息化会计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3.积极鼓励、引导、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通过建立非正式组织、开办沙龙、举行座谈会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打造学校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能力。
(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实施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式教学,通过调查、分析和综合,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应变能力。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主要包括小组层面的现场调研与研究性学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并独立地进行探究学习。实施研究型教学,研究专题可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扩展知识和运用知识。
(六)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卓越拔尖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学习单一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高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通过建立选修课计入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学习非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不同学科领域学生的沟通、学习;引导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进行相互连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竞争优势。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王庆石,刘伟,孙宗扬,吴宝峰.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3,34(01):97-100.
[ 2 ]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養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21-29.
[ 3 ] 谢志明,易玄,吴蕾慧.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审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2016,(09):45-47.
[ 4 ] 郑国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4,16(06):149-153.
[ 5 ] 陆坤,李凤岐,李大奎,郭禾.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09):124-126.
[ 6 ] 田林.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视角的会计教学改革——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财会通讯,2014,(04):36-38.
[ 7 ] 程平,张卢.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构建[J].商业会计,2016,(16):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5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