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化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高企的债务已成为困扰平台公司转型的难题,处理不当势必引发较大的风险。本文以A公司为例,梳理了其债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从企业自身视角分析了债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平台公司 债务风险 投融资模式
A公司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某县级城市平台公司,自公司成立以来,参与了当地多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不过,在A公司经营过程中,由于运作不规范、债务管理水平不高,加之外部经济环境下行压力较大、融资环境趋紧的客观事实,A公司面临着较大的债务风险,公司投融资模式亟需调整。
一、A公司面临的问题
(一)存量债务规模持续增加
作为政府的投融资平台,A公司承担着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建设工作。在该县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A公司大规模地向金融机构融资。尤其在2013年至2017年,这一时期是该县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的年份,A公司存量债务逐年累积。
A公司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公司通过抵押土地等资产或新设项目公司向银行融入资金,以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或归还前期借款(即借新还旧)。A公司借款中,也包含大量非标融资产品的还本付息,因此,公司刚性兑付压力较大,存在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公司新增融资多用于偿还旧债,导致经营性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捉襟见肘。
(二)后续融资困境逐步显现
由于A公司缺乏经营性现金流及优质抵押物,公司通过银行渠道贷款越发困难,为了确保项目推进的资金保证,公司不得不向资金成本更高的私募基金融资。同时,该公司信用评级较低,从目前趋紧的市场行情看,通过发企业债、公司债的融资方式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A公司面临问题的原因简析
A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究其原因,可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尚未完全厘清。A公司仍然扮演着政府下属投融资部门的角色。公司项目决策均由政府主导,由此导致公司行政化色彩较为浓重(梅建明、刘秦舟,2014)。同时,政府的“父爱主义”,使得A公司对于政府的依赖较重,开拓市場的动机不足。此外,A公司仍然以固定资产投资、融资及招商引资数量作为考核指标,没有建立起以企业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
第二,科学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公司虽已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部分制度设计并不符合科学管理的原则。同时,随着融资规模的扩大和建设项目数量的增加,由于公司缺乏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数据定期汇总制度,导致公司在制定偿债计划时无系统性的数据支撑,对项目未来现金流考虑不足。
第三,风险防控机制尚未有效运行。公司未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在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的风险防控水平较弱,导致公司经营管理风险较高。
三、对A公司化解债务风险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管理,防范企业风险
按基础设施建设、资产运营及市场化经营将公司业务分类,通过实施“管战略决策、管项目拓展、管财务运行、管人力资源”的集团管控模式统筹各类业务,设置专门的投资部门,加强对新项目的科学论证,孵化新公司,培育新产业;集团充分发挥资金调度功能,建立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现金流管理,实现投资性、筹资性、经营性现金流期限、结构匹配。
(二)化解债务风险,强化资产管理
一方面,全面梳理公司存量债务,详细整理存量债务种类、期限、标的物,逐一制定化解方案,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通过贷款展期、贷款置换等方式,缓解还款压力;同时,扩展融资渠道,除传统的银行贷款,通过产业投资基金、项目收益债券、中期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融资,应用融资担保等增信工具,拓宽投资项目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盘点公司存量资产,明晰资产权属、边界、收益状况,对不实资产(如未经过招拍挂程序的土地使用权),应及时进行清理或完善相应手续;对公司修建的楼堂馆所,可采用特许经营质押方式融资;对完全不具备使用者付费的公益性资产,应协调政府部门进行资产置换。
(三)坚持多元化发展,拓展产业布局
公司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定位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企业转变到城市运营商。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市场业务,以当地独特资源以及行业发展机遇为依托,通过实施混合所有制,引入资金及技术方,使公司从公益类国有企业发展为公益、商业相结合的综合类国有企业(徐鹏程,2017),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以富养贫”的方式,利用市场化、效益好的业务反哺公益性业务,在积累自身发展动力的同时化解隐性债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梅建明,刘秦舟.欠发达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若干建议[J].财政研究,2014 ,(8).
[2]徐鹏程.新常态下地方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及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7,(8).
[3]刘红忠,许友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量债务整改及其有条件重构[J].复旦学报,20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2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