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新型生态社区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型农村生态社区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保留农村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规划农村布局、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江苏“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新型生态社区;对策
“三农问题”是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村振兴战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凝聚力,实现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近年来,跟随党和国家的引领,江苏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新的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设施、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等途径推动农村向城镇化发展。
一、建设新型农村生态社区的时代价值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
新型农村生态社区是在农村区域内建设农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具备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群居地点。新型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不仅能够缓和农村居民与环境的紧张关系,还能缩短与城镇之间的差距,缓和城镇与农村的矛盾。农村与自然的关系最为紧密,旧时期农村居民依靠耕种以及自然馈赠而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然而如今,环境问题每况愈下。就目前而言,江苏绝大多数城镇为争做“文明城市”严控环境污染、严抓人们的环保意识,而农村却没有开展相应的有效措施。如今,新型农村生态社区能够促使农村居民参与到农村绿色发展的建设当中,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治理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蓝图,是构建和谐会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处于城乡二元体制。近半个多世纪,农村一直作为城市发展的后备资源,而自身的发展却受到了限制。如今城乡两极分化严重,江苏农村发展严重制约了江苏的整体发展。而新型农村生态社区是农村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最佳之路。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在保留农村原有的特色的基础上,汲取了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可循环发展的系统工程。在优化环境的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二、现阶段农村生态社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不科学的布局规划导致错误的开端
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的符合科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的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新型生态社区的出发点就是给社区居民带来便利,从而推动农村发展。然而,江苏地区很多的农村新型生态社区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第一,表面文章太多。数据是展现农村生态社区发展的一种方式,为了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部分地区仅仅做表面文章,一味进行形象工程的建设。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变成了虚拟的、想象的建设,忽视了发展所需的基础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违背了建设农村生态社区的初衷,把此次建设当作了任务来敷衍。
其次,规划脱离了实际,缺乏科学的规划。江苏部分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单纯地效仿其他市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首先将村庄整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整合实行资源共享,以此之长补彼之短,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然而,在实行的过程中,部分整合的村庄依旧是按照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形成“表面整合、实际分离”的状态,将生态社区的建设仅仅停留在区域划分层次,为可持续化发展留下了隐患。
(二)严峻的环境问题影响社区的建设
农村生态社区的基本是生态。但是,相较城市的光污染,农村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虽然随着发展,污染现象有所改善,但是类似于农田化学肥料污染、街道垃圾污染的各种污染依旧层出不穷。如今在江苏,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推动了农村发展,但是农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养殖业。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村民依旧会使用不良商家出产的不合格的化肥。超量化学元素残留在土壤中,渗入土壤深处水源,致使土壤质量下降,破坏生态环境。饲养家禽类、水产类的饲养废料、排泄物处理不当也会加剧水源的恶化。个别小作坊、工厂为节约成本,在基础设施以及排污系统方面投入不足,工业废水处理不当等等。另一方面,环境利用也存在较大问题,废弃的工厂、抛荒的农地等低利用的土地比比皆是。为了生活,年轻的一辈大量外流,外迁后的楼房也被弃置。这类似的情形既影响了村容整洁,还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匮乏的资金基础抑制了长期的发展
经济是发展的基础。作为基层服务型建设组织,农村生态社区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的匮乏在多方面都限制了建设的进度和效果。
《關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对于一个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而言,服务建设尤为重要。但是,江苏农村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并不能满足新型生态社区建设所需。一方面,如今在江苏,“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很明显,农村经济依旧处于薄弱阶段。财政转移体制不完善致使城乡经济分配不均匀,农村没有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但是,在新型生态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经济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经济之外,江苏农村的服务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也依旧处于落后阶段。而服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江苏农村新型生态社区的发展。为弥补落后的服务与设施资源,生态社区建设的前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村居住人口的经济来源大都为务农和务工,经济收入不高、不稳定。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但是这依旧不能满足整个农村生态建设所需的资金。资金缺口大成为了发展的最大阻力。资金匮乏,农村生态社区建设难以开展。
(四)落后的管理制度导致失败的结局
在建设江苏农村新型生态社区的过程中,农村从传统社区向现代化社区进行转变。为治理农村建设滞后的现象,政府加快了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步伐,致使实际与规划脱节。不同于传统社区,现代化社区更看重的是社区管理。然而,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人们的关注点却在外观建设方面。由于缺乏对生态社区规划与建设的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资源浪费等多种负面现象。如今,有些已经建成的生态社区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无法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村民提供所需服务。 之所以会造成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职能未进行改变。其次,社区居民缺乏自治能力。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就目前而言,社区居民对于农村生态社区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发挥好“家主”作用,自治意识与自治程度也有所欠缺。
三、新型农村生态建设对策研究
(一)科学规划布局,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新型农村生态社区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的规划。有目标、有方向的建设才有意义。所以,科学地规划整个建设,合理规划资金必不可少。同时,要避免为追求表面文章做虚假建设,避免为敷衍任务强行套用其他省份的建设规划,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并不是为了获得当前的直接利益,而是为了挖掘农村的潜在受益。所以,在进行社区规划的时候,需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需要科学地整合村庄,实现资源共享,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共同发展,控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象。通过整合,取长补短,实现土地规模化,发挥“中心村”作用,带动整合社区经济,推动发展。借用此契机,发挥优势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规划新型农村生态社区时需要注意整合村落的自然人文特色的兼容性。村落的整合不是村落的吞并,各个村落都有各个村落的特色。各个村落的人文特色都是村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整合过程中不应顾此失彼,一味追求发展而短视经济较弱的村落的文化特色。
(二)改善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
农村新型生态建设可以给社区居民带来益处,可以保障优质环境。相反,降低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改善民生来实现。江苏农村的环境污染分为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是由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所以需要通过普及绿色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组织相关活动等措施,使社区居民树立绿色的、低碳的生活理念。
为彻底缓解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首先从农村的原有资源入手,挖掘农村生态社区的潜在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强化产业支持是农民解决就业和增收的主要渠道。其次,创造就业岗位。考虑到存在荒地、空楼等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可以以租用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此外,整合后的社区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合作社以及农业公司,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的选择,从而减少传统农业以及工厂因废物处理不当所造成的污染。最后,社区可以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传授选择从事农业的社区居民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识别出化肥是否超标的能力以及科学种植、养殖的能力。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之下,改进农业技术,加大产量,带来更多的收益。
(三)调动居民积极性,坚持居民自律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的目标。就目前而言,农村新型生态社区虽然改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是依旧无法从根本做到与环境和谐相处。
作为“农村的家主”,农户要积极参与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过程当中来,积极主动地推动新型社区建设,真正成为建设的主体,这样才能从建设中受益。由于新型生态社区建设属于新兴项目,所以为了更好地调动居民的积极性,首先需要加大宣传,加强居民对农村新型生态社区的认识。只有他们认可了,才会自愿投入建设工作中。为此,江苏各地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村居民介绍生态社区的目的、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建设所带来的益处。农村居民是建设的直接也是主要受益人群,所以整个建设需要以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为前提。其次,为了让农村居民能更多地参与生态社区的建设,拓宽居民参与地渠道。
(四)完善管理体制,坚持居民自治
建设农村新型生态社区的目的是保护环境、服务社区居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蓝图。因此,服务是生态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传统的服务机制是被动的、鲜有作用的,以往的服务机构秉持着“申报才受理”的原则,未能及时解决民生问题。然而,服务的前提是要了解居民所需、所缺,主动解决民生问题。唯有社区居民自己参与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的地位,才能更好地为自身服务。然而,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模式,传统的管理制度并不适用于新型生态社区。具体来说,需要遵循民主、公平原则,建立社区组织,给予社區居民更多权力,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完善管理体制,首先要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组织,调整原有的管理结构,坚持居民自治,避免二者因定位不明而出现缺位、越位、角色冲突的现象。同时,这也能有效地摒弃传统的官僚作风,削弱地方政府对农村的控制,将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使农民真正做到“当家作主”。其次,社区居民组织还应借鉴其他地区的管理经验。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属于新兴社区模式,社区居民组织对于自己的职责还很陌生,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盲目管理反而会给生态社区带来负面影响。社区居民组织的设立是为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治才是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朱志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李增元,王岩.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现实问题与破解思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01).
[3]黄毅华,兰瑞芳.边远地区农村新型生态社区建设对策研究——以广西贺州市为例[J].收藏,2017(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孝文化的作用机制与传承路径研究(17CKS015)。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江苏重点培育智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35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