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带一路”视野下独立学院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实施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巍巍

   摘要:新时代、新要求、新发展,各独立院校为深入推进改革发展进程,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着力点,在其转型发展期间共享”一带一路”框架构建带来的就业红利,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其意义实为深远。文章从国家相关制度的施行与落实、职业指导人员发展平台的完善、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增强、职业指导团队结构的优化、职业指导的媒介与方式方法创新等几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探析,进而为“一带一路”建设培育高素质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高质量;职业指导;“一带一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我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另一面却是供小于求的社会就业岗位数量,其增长速度远小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甚至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人数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僧多粥少”的局面会更加严峻。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与所求职业之间是否匹配的观念十分模糊,因此作为高校来说就有责任和义务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国家虽先后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缓解了一部分的就业压力,但要想实现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各高校需从助推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入手。高质量的就业曾有人狭隘的理解为高层次的就业,如考上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应有科学化、专业化、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个体化的职业指导就是对学生个体就业前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辅导,它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其成长发展,增强其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素质,使其在合适的岗位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以此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作为独立院校来说,由于投资主体较为单一,要想真正独立于母校院校必须重视破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因此独立学院转型期间的高质量职业指导任务迫在眉睫,必须积极、主动适应就业“新常态”,尤其在“一带一路”框架积极构建的过程中,为当前及今后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平台。现如今的社会对求职者在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素质上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毕业生没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就难以避免的要被社会所淘汰。正如哈佛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工商管理企业的“未来的掌门人”,而不是造就理论型的“学术人才”。由此看来,各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所重视的不应仅仅是专业理论的学习,而应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全方位的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此实现人职匹配。本文将结合独立院校这一人才培养重地的工作现状,在紧扣时代脉搏的同时,就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背景下独立学院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一带一路”框架构建带来高校职业指导的新思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年来,不仅为中国自身的经济建设带来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引擎,同样也拓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新的合作空间。在其发展进程中也为高校的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国家层面而言,为当前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积极地动力源;从高校自身发展而言,为改革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提出新思路;同样对大学生个体而言,为其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多个平台和多渠道的就业可能,增强专业素养的自信心。当然带来就业红利的同时,各高校需冷静思考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措施。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带来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新增长点。国家大局之谋略,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富裕,实现有幸福感、有品质、有追求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教育梦的展开,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时代发展为前行方向,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高校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提出新的要求,提供了更广的就业空间与平台,需要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也可缓解每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成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的着力点。其次,在难得机遇触碰的同时,高校职业指导系统也需统一转换思路,多层面、多角度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尤其对于独立院校面对改革转型期如何抓好机遇,实现又好又稳之发展,有其现实意义。
   (二)独立学院实现高质量就业之必然
   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在一些西方国家的高校非常的重视,从学校角度来看,缺乏具体完善的职业指导对大学毕业生以后的就业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能够使其毕业生在求职时更具实力,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借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开启职业指导之先河,各独立院校根据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开展相关的职业、就业指导。美国出台了多个专门法案保证职业教育发展;德国进行的是教育分流与精细的职业教育;日本不允许高等教育学历者占据在职校生职务,否则会被辞退;新加坡的学生读完中学就进行职业分流。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在职业指导方面还应根据当地当时的市场需求来进行,但其总的方向大同小异,最终要共同解决的还是合理高效的就业问题。
   目前中国各高校针对大学生提出的职业指导主要围绕着毕业生如何求职就业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而实际上职业指导的工作范畴远不止就业指导,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在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方面深入进行。
   中国是人口大国和劳动力大国,但是技术型人才的比例却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难”问题,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在一步步改善,现在还应该做的是将高效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帶入高校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中来。难能可贵的是,当今中国的职业指导体系虽然不够完善,还没有较为严谨规范的模式,只有部分院校真正开展了相关教学课程,但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独立院校正处在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的关键期,寻找突破自身发展困境,抓好独立院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甚为重要。    二、新背景下独立学院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路径探析
   (一)国家、各部门、各院校应找准“交汇点”提供有效的措施和平台
   我国的职业指导课程最早于1916年在清华学校开设,并且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此后,许多学校纷纷效仿,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咨询的相关工作,职业指导工作在这段时间初具规模,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前期模式,但是这一时期的职业指导工作也具有诸多缺陷,其指导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仅仅停留在知识和理论层面,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高。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基本上处于相对静止阶段。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力市场也初步形成,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就更多地取决于市场需求,这时职业指导工作再次得到重视。国家教委于1995年曾发出通知,要求将就业指导列入高校正式的教育教学计划,开展就业指导课,于是许多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公共课程管理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合理的就业还是较为困难。开设课程只是漫长改革的第一步,而且此阶段的职业指导课程更多的只是关于知识理论的简单传授,并不能真正深化到实践层面,学生也不能更好地理解和定位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此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很高的上升层次,而我国应该对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加以规范、引导与保障,必要时采用一定的量化考评手段,从国家到各部门,再由各部门到各高校的层级之间均通过较为强制性的考核标准来规范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同时需出台关于职业指导工作强而有力的保障制度。
   党的十八大就曾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预示着要从国家层面更加重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在“一带一路”框架构建推进过程中,要求双边或多边地区进行人员流动的互联互通,这不仅为倡议的推行打牢基石、夯实民意,更要求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及时调整,拓展高质量就业通路。国内的独立院校,面临着转型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院校的重大形势,若要真正完成转型,就必须要考虑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方面来着手,以提高综合办学实力。虽然当今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毕业生的合理就业问题,但职业技术院校就业率不断攀高,这也给其他本科类院校敲响了警钟。由此观之,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是否与当今的市场需求相适应,并且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现如今职业指导课程在高校内的开展已经渐渐普及化,例如我校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通识课程,旨在通过两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规范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将职业知识真正的融入到实践过程中来,从而使自身的专业与市场需求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现各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运行仍采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传统模式,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传统模式具有一定的弊端性。这是由于环境、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使许多人心里对职业早已有了高低划分的固定模式,许多毕业生没有就业机会是因为崇尚一种所谓体面的职业观,在就业时过于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没有合理分析主、客观原因,也就造成了其对工作岗位不满意而“难就业”的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不利于其鲜明个性的展现,并不适合学生理性规划生涯。在我国,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求职与面试、职业发展等。仅仅通过职业就业知识、求职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传授很难达到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观念应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诉求,因此应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作为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独立个体,应在培育过程中发挥出其主体作用。通过接受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解决自我认识不足、职业意识缺失等问题。而职业指导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毕业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在课堂上仅靠单方面地传输给学生知识并没有大的效用,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自主学习与实践,解决其获取职业信息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转变、融合。同时这种教育应该体现在每位学生身上,引导全员参与,从而发挥出职业指导更大的作用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当前社会的职业需求状况,结合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及时弥补自身职业需求的不足与欠缺,并在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后形成一种切合实际的更为务实的择业观,即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此,职前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单向输出,而是引导学生在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上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概念和规划。
   (三)打造专业的职业指导团队,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就业
   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职业指导工作者是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桥梁,是学生的知識传授者和直接引导者。要想建立一支优秀的职业指导团队,应从团队工作者的数量、素质和团队结构方面来规划。
   教育部在2002年就发文要求“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应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但是符合职业指导教师标准的老师往往都很少,因此很多高校都面临着职业指导不够专业化的问题。因此就要求各高校要善用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公司、人才市场等进行合作,定期邀请相关机构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职业指导培训或经验分享,并为学生提供关于市场需求的更为专业性的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从而对自身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同时,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可以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对学生更有益的培养方向。
   各独立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有关联。目前许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借用一些其他非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授课,这就加重这些非专职老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这些老师往往缺乏职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对授课流程也不甚了解。因为职业指导的授课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所以各独立院校应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团队,并对其进行更新培养。只有从核心求职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各种方面来培养才能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现行的职业指导模式的结构还不够合理,许多高校在授课教师的选择过于偏重校内老师,而没有真正考虑到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需求,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学校应配备更为多元化的指导团队,以适应不同方面的专业需求。学校可与诸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改善和优化指导团队的结构,从而使其更加适应课程的多方面需求。
   (四)改善操作流程,做好职前准备引导
   职业指导工作应从职业生涯规划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现有的操作流程过于单一闭塞,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没有很好借助各方面的有效力量,以致无法真正的做好职业指导的前期准备,因此应加以完善。在其操作流程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职业指导工作者的选拔上,可从高校内部择优选择。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有关职业知识方面的教授,更是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指导,这就加大了指导工作者的选拔难度。但是,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所授知识上都有较高的基础,因此可根据课程涉及的学科和专业从学校内部选拔指导教师,并对所选拔出的教师进行这一课程教授的专业培训。由此,将这一课程划分为不同部分,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可以增加整体课程的专业性,使其更具研究性。
   其次,在指导过程中,可合理利用学术性社团、各高校创新创业及人才培养中心的影响力来更好地推进工作的实施。像我院的学生社团,本着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宗旨,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借之开展一系列活动。所以作为独立院校来说,应借用学生组织这一有效载体,开展职业指导相关活动,如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求职会、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将职业指导课程所要教授的内容转化为无形的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使其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在我校,也有一些相关的社团和机构,譬如创业孵化园,它是一个由学生发起的自主创业中心,学生可通过申请在该中心进行创业的试炼,这类机构提供给了大学生一个初步将职业规划付诸实践的可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实效性。
   再次,可合理运用学校的优秀校友这一资源。美国于殖民地学院时期就创立了大学校友会,其目的是为校友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以及职业向导和服务。各高校基本上都设有校友会之类的组织,而其作用则是在为母校和校友的全方位服务下发挥作用,主要是为校友提供各项服务和帮助,以满足母校和校友的不同需求。各高校应从中吸取有效的经验,发现该类组织的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合理地运用校友这一资源,使其在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五)创新操作方式,增设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
   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可借鉴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创立的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交流,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现场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外辅导方式的创新两方面来阐述教学过程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不能盲目照搬现有的方式。就我国普通高校而言,可采取的有效教学方式是将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辅以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体验为主,讲授为辅,通过讲授案例、设置情景更易使学生吸收相关知识,这对职业指导老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发展还不够完善,本土案例较少,高质量的精品案例和大众化案例更加缺乏。作为高校来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和企业成功人士来进行精品案例以及大众化案例的讲解,由此还可以不断用现实的、最新的案例更新原有的案例教学的知识储备。
   在课堂教学之外,课外的巩固和辅导更应得到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成立了就业辅导室,帮助同学在课后随时解决与就业咨询相关的问题。如:我院就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专门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还设有咨询室、测评室、模拟訓练室,以保障学生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拥有健康的求职状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不可重群体而轻个性化,要将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此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进中除了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红利之外,也对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引导的思路拓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工程提出相应要求,各院校需努力寻找差距,借“一带一路”框架构建良机,实现独立院校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进而加快独立院校的又好又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树文.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刘玺明,叶凯,赵劲.推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05).
   [3]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7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