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德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旨在达到资助和育人相結合的目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和脱贫攻坚任务,高校要承担起资助和育人相统一的责任,推动资助育人政策实施的实效性、高效性、长效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人施助、精助优出”。本文拟从资助和育人两方面对当前德育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资助育人工作提出浅略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建议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当前也对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要把立德树人放在突出位置,要实现资助和育人的结合,要把受资助学生培养成才,所以必须要在资助育人上下绣花功夫,探索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德育新常态”,让资助留印育人有痕。
一、当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热资助”现象不利于“育真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和学校为补充“三位一体”的资助格局,建立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这些“热心资助”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但也存在看重资助金的“热爱资助”现象,一些学生从中投机取巧,为了得到资助金弄虚作假。
(二)存在不正确的资助理念
部分高校学生资助队伍“个体化”,只有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也有部分高校存在“任务型”和“分配式”资助观念,只是简单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应付工作。但却忽视了对资助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导致学生精神“缺钙”。这种“救济式”资助方式存在着重“物质”轻“意识”、重“资助”轻“育人”、重“给与”轻“回报”等问题。
(三)“平面型”资助,制约“立体式”育人发展
部分高校把学生资助工作当成一种“工具理性”,即将其作为操作方式和实践途径,就资助论资助,只是在平面上的资助,简单的在平面开展工作而已,而缺乏更多的“价值理性”。这种“平面型”资助,忽视了资助工作的导向性和资助育人工作的系统性,缺少创新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制约了“立体式”育人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攀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在大多数当代学生群体中存在攀比心理、功利主义倾向、物质享受和娱乐之风等现象,加之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物质和他人的影响,从而对自身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消费观念等发生了变化,给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二)德育体制的局限性
多数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堂的知识传授来教育引导学生,德育教育的力量和队伍薄弱,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的引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发展、素质发展、身体发展、心理发展、情感发展等,没有真正和学生发生情感的交流,没有教会学生要把理想目标落实在一言一行中、一举一动中,未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
(三)资助育人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多数高校在对学生实施资助后,会开展相应的感恩资助活动,但形式单一,方法过于传统,达不到预期效果,活动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感恩情怀,学生的感恩意识较为薄弱。多数高校对学生受资助后的行为缺乏约束和评价,导致部分学生拿着资助金肆意挥霍,违背者了资助的初衷,育人效果收效甚微。
三、对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建议
(一)国家政府
成立国家资助日,并构建完善地方、学校和家庭一体化资助模式,实现地方资助部门、村委会、学校和家庭的统一,并借助网络建立贫困生大数据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互动、互享,打造动态追踪考评管理体系,构建“多维立体式”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二)社会力量
一是社会企业要本着求同存异、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长期合作的原则,加入资助育人的队伍。二是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丰富的活动,扩大宣传力度,打造“阳光资助育人工程”、“网络资助育人荣誉平台”等线上品牌,引导和营造网络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高校方面
严格落实国家资助育人工作政策,设立专门的学生资助工作部门,确定学生资助专项负责人,创新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理念和模式,打破“先资助,后育人”的资助模式,实现“资助”和“育人”并重,在保障“资金性”资助的前提下,进行“发展性”资助,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资助活动,将政治教育、思想引领、人生观教育等内容融入资助育人的全过程,让受资助的学生树立起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
(四)学生个人
学生要正确理性对待资助,克服自己的功利化认识倾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在活动中完善、塑造和健全人格,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感恩、诚信、自强、成才的意识,为自己、为家庭、为学校发奋图强成为对国家的有用之才,实现自身的价值。
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要坚持寻求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原则,扩大资助范围、增加资助力度、增强育人效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打造资助育人工作“新常态”,让贫困大学生真正从主观到客观甩掉“贫困”的帽子,做“有价值的人”。
参考文献:
[1]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
[2]黄寂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管理和考核[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6.
[3]包家官.发展型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趋势[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1):72.
作者简介:
闫超宇(1995-),男,河南周口,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本科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99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