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与动态调整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与专业动态调整存在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实效、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水平、专业动态调整的科学性和面临的学校内部阻力等问题,提出建立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商科专业 教学质量评估 专业动态调整
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专业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随产业结构调整而灵活调整与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载体。除了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外部需求驱动,教学质量评估则是专业动态调整的内部驱动力量,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基础保障。本文将主要围绕高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在科学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与专业动态调整的关系
专业调整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普遍认为,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高等教育政策和环境及高校自身办学实际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因素,同时高职院校目前普遍以校内常规教学质量评估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相关结果数据作为自身各专业办学质量好坏评价的依据,并成为专业动态调整的基础要素之一,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与专业动态调整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
1.校内教学质量评估实效存疑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通常以学校及分院两级督导制听课和学生评教为主,两级督导工作由于基本上属于同行评教,在监测评估过程中普遍存在“放水”现象,且这项工作大多集中在期初或期中,缺乏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相对全面的跟踪与评价;学生评教虽然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但由于学生群体对教学质量的所谓好坏没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学生评教结果又往往与教师本身的教学业绩考核紧密相关,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为迎合学生而在课堂教学、考核等环节降低标准和要求,评价结果的真实、客观性也一直存在争异。
2.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存疑
经过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各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的横向比较,发现工科类或操作技能体现较为突出的专业,其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相对会比商科类专业的调查结果更为理想;进一步在商科类专业中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对偏通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又比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特色与职业指向相对明显的专业更为理想。这些调查结果与专业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师资队伍实力和在校教学过程评价的优劣都没有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第一类情况中工科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学校到企业岗位实践运用衔接的比较充分,使大部分学生产生“所学有用”的感受;第二类情况中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由于就业面较广,相对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更容易感受到专业对口。此外,“学生满意度”调查本身就存在对教育服务属性的误用: 在商品交易市场上,理性消费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因此能够对购买到的商品进行 “满意度”评价,生产者也应该尽量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改进商品质量。但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专业领域的服务不是简单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教师不能仅提供学生“想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给他们“值得要”的知识和技能。
综合上述两方面,专业动态调整如果完全基于现行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来进行,都是不够科学和客观的。
(二)专业动态调整存在的问题
1.专业动态调整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更多地是由行政权力决定、自上而下的,而较少地是由专业自下而上主导的。这直接导致部分专业动态调整是根据学校内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而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招生及就业两方面的市场情况进行综合决策得来的。客观来讲,学校整体确实需要平衡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资源条件之间的均衡,但学校的专业动态调整如果不是建立在科学地调研、预测、评估基础之上,从长期来看就会造成两种主要的负面结果:一种是明明行业人才缺口严重,而与之对应的是开设相应专业的院校不多,同时又存在着部分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岗位工作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与家长认可度比较高但在就业端的各种数据并不理想甚至已经被亮起红黄牌的专业,如果学校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喜好或者只考虑招生端的热门度而坚持让此类专业存在,则又最终会偏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要求。
2.专业动态调整在学校内部阻力明显
专业动态调整在学校内部的阻力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类阻力来自高职院校中二级院系之间的壁垒。这些壁垒造成专业动态调整尤其是涉及专业吸收合并或专业群跨院系进行调整时,为了既有的各种资源和利益产生各种内部拉锯和消耗;第二类阻力往往来自于专业教师群体。尤其是商科专业近几年面对新技术所引发的商业模式、经营模式的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专业调整必然引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大幅调整与变化,专业教师的专业归属、教学工作内容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和调整,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部分教师对专业调整持否定或消極态度。
三、有效教学质量评估基础上的专业动态调整策略分析
(一)建立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
从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来看,尤其是商科专业的教学结果、教学质量大多无法清晰量化的情况下,教学质量评估和专业动态调整作为逻辑上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这是因为在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基本要求下,教学质量评估应逐步摆脱过去教育界所熟悉并常用的指标体系,代之以行业标准、企业岗位标准,专业动态调整的决策依据应更多参考行业发展和职业发展趋势。行业企业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该将为其提供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考虑在内,将人才培养规划作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将这些信息主动公开给高职院校,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因此,想要建立在有效教学质量评估基础上的专业动态调整的首要工作是需要确立由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为主体的多元参与、责任分担的机制,这是为下一步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基本保障。 (二)建立科學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首先,在评价方法上,要由教育内部评价逐步向由行业和企业主导外部评价转变,社会第三方组织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当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发布年报以外,第三方组织应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事实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有社会第三方组织进行监管与信息呈现,以政府为主的评估活动往往带有比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而高职院校内部的质量评价对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说服力不强。倘若这些社会第三方组织可以开展权威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将会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动态调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进一步完善学校、企业、行业和第三方组织机构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包含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督导监控和教学管理监控的内部评价体系和包含产业贡献程度、社会服务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外部评价体系。
(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
2015年版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ESG)》明确提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英国政府在2015年也提出“教学卓越框架” (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简称 TEF) 专业层面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将 “教学质量” (Teaching Quality)、 “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 和 “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收获” (Student Outcomes and Learning Gain)三个方面作为评估教学卓越的基本维度,每个维度又细分为 3~4 项具体标准,每一项具体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审核评估项目中包含了高校对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作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等。有鉴于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以即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为核心,借助云计算实时呈现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帮助高职院校以教学常态数据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多元主体、全过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即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监控,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教学评价的最终落脚点不再只是对于教师的绩效排名,而通过“评”的过程来发现问题,坚持“以评促改,评改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妍,汤佳妮.质量保障与评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院校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2] 许文静,张晓.从管理到治理: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构——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5,(28).
[3] 杨濯.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基础及有效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2).
[4]张栋科,闫广芬.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28).
[5]马星,冯磊.英国 “教学卓越框架”专业教学质量评估: 特征、反思与启示[J].高教探索,2018,(3).
作者简介:楼永俊(1978- ),男,杭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管理系主任,研究方向:商业零售、连锁经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99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