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现状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基金管理体制改革。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对策。为完善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地方高校的核心管理能力,确保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推动地方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科研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基金管理;內部控制
科研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是科研机构建立的一套管理控制体系,确保创新科研的顺利有序发展,有效降低各种风险。高等教育机构是非营利性商业组织,因此其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辽宁省涵盖各个层次、各学科门类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辽宁省为例研究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为完善地方高校科研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地方高校的核心管理能力,确保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地方高校科研基金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通常使用机构会计。过去,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促进高校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顺利发展。如今,许多大学都有各种研究经费来源,包括企业的有偿服务收入和各方的无偿捐款。高校会计核算的体系几乎囊括所有性质的会计制度,也容易在日常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迫在眉睫。
(一)内部控制理念缺失,风险意识淡薄
早在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定的通知(试行)”(简称“规范”)。它旨在规范公共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控意识。但是,地方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制度的宣传和培训不及时、不深入,科研经费的管理人员未能很好的领会《规范》的精神,未能认识到内部控制对研究资金的重要性。甚至,有些高校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执行完全是“两张皮”,难以落地。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及时识别,科学分析风险点,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然而,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相关管理主体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缺乏学习,缺乏风险评估意识是当地大学科研基金管理中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二)研究经费预算缺乏合理性
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的项目负责人多是各领域一线的研究人员,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在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难以考虑周全,加之项目的研究周期多在一年以上,物价波动,预算很难准确。同时,地方大学科研部门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不能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在指导和审核的过程中,存在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更是大大降低了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和约束力,这是研究经费预算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科研经费使用缺乏监督
应根据专项资金和节俭原则使用研究经费。在地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财务部门、科研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权责不明确,授权审批程序不明确,没有全面的监督机制。由于财务人员对科研工作的不熟悉使得他们无法把控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往往只注重项目的最终结算,过程审核流于形式,甚至缺乏第三方评估;科研部门的总体评审内容是科研项目本身,侧重于项目建立环节,后期跟踪不足;审计部门通常只注重项目的结题审计,忽视执行审计,未能很好的履行监管职责,最终,资金的使用与项目脱节,甚至研究资金被滥用。
(四)缺乏研究经费内部控制的评估标准
在大多数地方高校中,科研基金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或者研究经费的使用已被作为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在高校绩效评估工作中,仍然以科研绩效为重点。以获批项目的数量、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申报专利的数量、获奖情况等为量化指标,缺乏实施研究预算的评估标准,例如为项目业主或预算执行良好的研究团队提供某些奖励。对未完成的预算或超出预算的处罚。
二、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科研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研究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金融研究项目资金管理的规定”等。关于政策的若干意见(中班发[2016]第50号),旨在通过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在深化实施文件的精神的同时,有必要提高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地方高校科研一线人员、财务工作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以及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关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地方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考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基金管理内部控制规则。定期组织科研一线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学习,实现“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观念转变,创建良好的研究资金来管理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
(二)研究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机构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管控体系,可以说是高校的自身“免疫”系统。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强调“顶层设计”,以校长总负责制,各部门领导具体责任,“权力分配”,采用制衡原则,实现管理工作决策的全面覆盖,实施和监督。在高校管理层面,重点是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和相关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各部门层面,关注的是创新性科研活动的项目管理、预算编制、经费使用管理等环节。各部门之间科学合理的分工和联动机制的建设,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项目组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强化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作用,对科研经费使用实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并修正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苗头性”问题;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评估研究资金管理风险。
(三)建立研究资金管理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是科研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科研基金管理风险评估主要是预先判断科研基金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制定应对方案,验证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分析项目具体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监督内部控制机构“分岗行权”相互制衡等,保证科研经费管理各环节有据可查,及时发现管理漏洞,有效防止滥用研究经费。 (四)提高研究预算的质量和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为了使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更具备合理化和科学性,应构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机制。首先,明确编制和調整研究经费的预算。设立科研和财务助理,为项目预算和预算调整方面的研究团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财务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汇款,以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其次加强对研究预算执行预算的控制。控制科研经费支出范围、标准及额度,当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如有实际收支情况与预算不一致的情况,当及时调整。最后,完善科研经费的决算。地方高校应当严格遵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来执行科研经费结余管理,从观念上杜绝轻决算重结项的行为,实施审核第一批研究经费的过程,然后完成项目。
(五)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
地方高校应建立科研基金三级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所在的二级单位,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学术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将科学管理和专家论证相结合,有效降低潜在风险。加强高校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审计部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应不时对研究资金的研究和支出进行审计,并做好研究和支出费用的宣传。建立由大学协调和联合监督的科研基金审计监督制度。
(六)健全的研究经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应完善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扩大评价指标体系,纳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措施。在考量科研项目完成情况时,要综合考虑经费投入情况、研发用时、任务完成质量以及取得科研成果水平等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处罚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地方高校科研“重管理、轻效益”的状况,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效率。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基金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研究经费的使用,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建立健全科研基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作用,优化科研基金内部控制环境,建立科研基金管理内部控制机构,建立科研基金管理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研预算编制质量。控制和控制,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完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使内部控制的概念贯穿于科研基金管理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鞠骐丞.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研究[J].财经论坛,2017(12).
[2]韩小玲.内部控制视角下的科研经费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7(12).
[3]颜莉,李玖翎,陈意琛.构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体系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
[4]马珂艳.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01).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财务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9698.htm